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

引言:

金属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

碳青霉烯酶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中的酶,对抗药物耐药性有着重

要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关系及其在抗生素

研发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金属酶的概述

金属酶是一类在催化过程中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酶。金属离子通常以配

位键的形式与酶催化中心中的蛋白质残基结合。金属酶的活性部位通

常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蛋白质结构共同组成,这使得金属酶能够在催

化反应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第二部分:碳青霉烯酶的特点与分类

碳青霉烯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酶。它们能够结合并

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中的酰基。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C和D四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酶的作用使

得许多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第三部分:金属酶在碳青霉烯酶中的作用

金属酶在碳青霉烯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金属酶能够与碳青霉烯酶结合,并对其功能进行调节。例如,锌离子可与碳青霉烯酶结合,促使其水解抗生素分子。此外,金属酶还能够参与抑制碳青霉烯酶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第四部分: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在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在抗生素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可以开发出抑制碳青霉烯酶活性的化合物,这有望为抗生素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此外,金属酶在制备优良的抗生素催化剂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结与回顾:

金属酶作为一类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碳青霉烯酶是一类与抗生素耐药性密切相关的酶,而金属酶在碳青霉烯酶的功能调节和抗生素研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深入研究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为抗生素的研发和耐药性的克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观点: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关系对于抗生素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细致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开发出新的药物以对抗细菌的耐药性。我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金属

酶在抗生素研发中的方法将会为人类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碳青霉烯酶被认为是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对于抗生素研发和耐药性克服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酶是一类催化剂,在生物催化反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能催化反应的速率、选择性和效能远高于非催化剂。碳青霉烯酶则是一类能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由于其特殊的催化机制,碳青霉烯酶使抗生素失去了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揭示二者之间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金属离子在碳青霉烯酶的催化活性和抗药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属离子可以提供必要的催化位点和稳定酶的折叠结构。此外,金属离子还能通过与抑制剂结合,降低碳青霉烯酶的活性,从而逆转细菌的耐药性。

基于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新的药物以对抗细菌的耐药性。一种策略是通过设计和合成金属离子配体,选择性地抑制碳青霉烯酶的催化活性。这可以阻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机制,从而使抗生素重新恢复抑菌活性。另一种策略是利用金属酶的催化特性,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通过调控金属酶的活性,可以使抗生素更加有效地作用于细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研发,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对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克服还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金属酶的抗氧化特性来提高抗生素的稳定性。同时,可以设计金属离子与抗生素分子结合的新策略,增强抗生素的活性和选择性。

综上所述,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对于抗生素研发和耐药性的克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重要贡献。通过综合利用金属酶的催化特性和抗生素的药理学特性,我们有望克服抗生素耐药性,并为治疗细菌感染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碳青霉烯酶进展

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具有非常广泛的抗菌活性,因能抵抗大多数内酰胺酶的水解,故常用于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和/或去阻遏 AmpC -内酰胺酶(AmpC)菌株引起严重感染的治疗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通常,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一是 AmpC 酶过度表达联合OMP 丢失;二是 PBP 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改变;三是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s)的产生在这些机制中,最突出的是碳青霉烯酶。 一、碳青霉烯酶的分类及有关细菌 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2内酰胺酶 ,包括 Ambler分子分类的 A、 B、 D 3类酶。 A类为丝氨酸酶 ,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f亚组。A 类碳青霉烯酶少见 ,包括阴沟肠杆菌( I M I2 1 和 NMC2 A)、黏质沙雷菌中由染色体介导的 NMC2 A、 Sme2 1、 Sme2 2、 Sme2 3、I M I2 1酶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 KPC1、GES2 2酶。这类酶都是青霉素酶 ,他们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 ,可以引起青霉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耐药 ,而对第 3代头孢菌素通常敏感。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 ,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 ( EDT A)所抑制。

Amble分类 D类为丝氨酸酶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d亚组,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由blaOXA等位基因编码 ,仅见于不动杆菌。 Amble分类 B类是金属酶,属于 Bush分类 3组 ,是一种需金属离子发挥活性的β-内酰胺酶 ,由 bla I MP、 blaV I M、 blaSPM 和 blaGI M编码,可被EDT A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或质粒介导,存在于多种不同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金属酶均可明显水解亚胺培南,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水解能力有较大差异。临床使用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大大增加, 导致金属β-内酰胺酶产生率 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金属酶抑制剂。 二、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 对碳青霉烯酶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A、B、D 3类酶的种类、分布、生化特性、流行病学等的研究和相关菌株耐药性的研究。 (一)A、D类碳青霉烯酶的研究 1、A类碳青霉烯酶的研究 自从 20年多前发现第一个 A 类碳青霉烯酶以来,至今已发现 6 群不同的酶,包括GES、 KPC、 SME、 IMI/NMC-A 、SHV-38和 SFC-1,其中 GES、KPC 和 IMI-2 由质粒编码,其他均由染色体介导依据Bush-J-M 分类系统,这些酶分为 4个不同的表型 亚群,即 2br 、2be、 2e 和 2f 亚群。与其他 A 类 -内酰胺酶一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种非典型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对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方式都是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存在于细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的活性,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另一类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此药的作用靶位,亚胺培南与PBP2的亲和力很强,结合后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而且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5.5~8.5)的影响。美罗培南能迅速渗透入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孢菌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抗菌药物出现,总是伴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碳青霉烯类抗

生素虽然刚开始使用时,细菌的耐药性相当低,对常见病原菌的敏感率很高,但碳青霉烯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在临床应用后即出现耐药菌株。目前临床上已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菌株。 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伴高水平beta-内酰胺酶的持续产生 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入菌体至关重要,抗生素可以通过通道蛋白直接扩散进入胞内,并到达菌体内的相应作用部位,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外膜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减少时阻止药物顺利到达菌体内,可以使碳青霉烯类药物MIC值升高,当合并产ESBL或ampC酶时则使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高水平耐药。 2.碳青霉烯酶产生 碳青霉烯酶是指所有能明显水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beta-内酰胺酶。BUSH-JM分类方法根据生化特征或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性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4类。第一类为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由染色体介导;第二类为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其中2f亚群是由沙雷菌属与肠杆菌属产生的非金属碳青霉烯酶;第三类为可水解碳青霉烯抗生素的金属酶,为碳青霉烯酶;第四类为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酶。Ambler分类方法根据于beta-内酰胺酶的特殊性、动力学参数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A、B、C、D四类。其中A、B、D三类为碳青霉烯酶。 A类为丝氨酸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属于Bush分群中的2f亚组。包括阴沟肠杆菌和黏质沙雷菌种由染色体介导的NMC-A、IMI、SME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KPC、GES酶。这类酶都是青霉素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 引言: 金属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 碳青霉烯酶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中的酶,对抗药物耐药性有着重 要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关系及其在抗生素 研发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金属酶的概述 金属酶是一类在催化过程中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酶。金属离子通常以配 位键的形式与酶催化中心中的蛋白质残基结合。金属酶的活性部位通 常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蛋白质结构共同组成,这使得金属酶能够在催 化反应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第二部分:碳青霉烯酶的特点与分类 碳青霉烯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酶。它们能够结合并 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中的酰基。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C和D四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酶的作用使 得许多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第三部分:金属酶在碳青霉烯酶中的作用 金属酶在碳青霉烯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金属酶能够与碳青霉烯酶结合,并对其功能进行调节。例如,锌离子可与碳青霉烯酶结合,促使其水解抗生素分子。此外,金属酶还能够参与抑制碳青霉烯酶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第四部分: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在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在抗生素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可以开发出抑制碳青霉烯酶活性的化合物,这有望为抗生素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此外,金属酶在制备优良的抗生素催化剂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结与回顾: 金属酶作为一类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碳青霉烯酶是一类与抗生素耐药性密切相关的酶,而金属酶在碳青霉烯酶的功能调节和抗生素研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深入研究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为抗生素的研发和耐药性的克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观点: 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关系对于抗生素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细致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金属酶与碳青霉烯酶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开发出新的药物以对抗细菌的耐药性。我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金属

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金属β-内酰胺酶又称金属酶,属Bush功能分类中的第三组,Ambler分子结构分类中的B类。这类酶能够水解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对单环类抗生素敏感,其活性不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抑制,但可被金属螯合物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及巯基化合物等所抑制。现对IMP 型MBLs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1 IMP型MBLs的特点、功能及传播机制 IMP家族多数由IMP-1突变产生,与其同源性较高,但各亚型对底物的水解活性不尽相同,这主要与各自的结构特点有关。IMP-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获得性MBL,水解底物谱较广,包括广谱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blaIMP-1基因位于质粒介导的I类整合子上,并已在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广泛传播[1]。1995年,Arakawa等[2]发现blaIMP-1基因盒位于一个新的大质粒介导的整合子样元件上,后来将这种新的元件命名为Ⅲ类整合子。IMP-3与IMP-1相比,仅有2个氨基酸替代,而其中196位丝氨酸(Ser)残基被甘氨酸(Gly)残基取代,导致其不能水解青霉素、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定,与之对应的,存在blaIMP-3基因核苷酸序列640位鸟嘌呤代替腺嘌呤,这表明由于点突变使IMP-1的作用底物谱增宽,由此认为IMP-3可能是IMP-1的祖先。blaIMP-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也存在着相同的碱基转换,导致196位Gly 替代Ser,这种点突变使IMP-6对帕尼培南,尤其是美罗培南的水解活性明显强于亚胺培南,这与IMP-1相反,表明IMP-6具有更广的底物谱。但其抗青霉素G、哌拉西林的活性显著降低[3]。进一步研究显示,blaIMP-4位于I类整合子上,其下游还存在其余3个耐药基因盒qacG2、aacA4及catB3,分别编码对季胺化合物、氨基糖甙类及氯霉素耐药性[4]。IMP-5与IMP-1、IMP-3及IMP-4的同源性大于IMP-2,分别为93%、92%、91%和87%,其PI为9.3,表现为对青霉素类、广谱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高度耐药,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blaIMP-5基因单独位于I类整合子上[5]。产IMP-7的铜绿假单胞菌曾在加拿大的两个医院引起爆发流行,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甙类、环丙沙星及头孢他定耐药,但对哌拉西林敏感;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IMP-7与IMP-1的同源性为91%;blaIMP-7基因位于I类整合子的第三个基因盒位置,与其相邻的两个基因盒分别为aacC4和aacC1,均编码对氨基糖甙类耐药性[6]。IMP-10与IMP-1相比,由于一个碱基的改变,导致49位缬氨酸代替苯丙氨酸,这一改变使得IMP-10对青霉素类水解活性明显下降,而对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水解能力影响不大;包含blaIMP-10的基因盒被插入于整合子上的一个特定位点GTTRR RY之中,基因盒的核苷酸序列与blaIMP-1基因盒相同,表明blaIMP-10基因和blaIMP-1一样能在不同菌株之间转移,从而导致产IMP型

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医学技术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医学技术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为革兰阴性杆菌,可定植于机体胃肠道、皮肤、呼吸道、鼻咽部以及土壤、水等多种周围环境中,是一种重要的院内及社区感染病原菌,其所致的感染占所有院内感染的10%左右,可引起包括肺炎、菌血症、脓毒症、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细菌性肝脓肿等。易感群体的增加,新症状的出现和耐药菌株的增加促使临床医师有必要更好地认识此种病原菌。长期以来,碳青霉烯类药物作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构筑了抗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增加,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疗效有所减弱,这对临床治疗与院内感染的防控敲响了警钟,为此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1].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产生碳青霉烯酶;②高产AmpC酶或超广谱-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es ,ESBLs)合并外膜蛋白缺失对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影响;③肺炎克雷伯菌外排泵系统; ④形成生物膜等。本文将主要对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作一介绍,希望能为临床治疗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方向。 1 碳青霉烯酶 碳青霉烯酶包括Ambler分类的-内酰胺酶的A、B、D类。A 类碳青霉烯酶在Bush分类中属于2f组,包括KPC、SME、NMC-A、IMI、GES、SFC-l等。作为目前最主要的一种碳青霉烯酶,产KPC (Klebsiella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型碳青霉烯酶的出现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2].该酶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青霉素、一至四代头孢菌素在内的所有-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但对单环内酰胺类敏感。A类酶主要存在于包括克雷伯菌在内的肠杆菌科中,由质粒介导高水平耐药,是导致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KPC在一个结构与T3相似的转座子Tn4401上,Tn4401以2个39 bp的反向不重复序列支架,最外面由5 bp大小的靶位复制点(target site duplications,TSD)ATTGA构成。Tn4401内部包含1个转座酶基因tnpA、1个熔解酶基因tnpR以及2

金属β-内酰胺酶综述

金属类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大部分系活性部位带丝氨酸残基的酶类,也有一小部分是活性部位为金属离子的酶类,称为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简称为金属酶。金属β-内酰胺酶,属Bush分类3群,Ambler分类B类,该群酶最大特点是可以水解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而对哌拉西林和氨曲南影响较小。酶活性中心需金属锌离子的参与而发挥催化活性,故称为金属β-内酰胺酶。底物为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一大类β-内酰胺抗生素,其活性不被常见的β-内酰胺酶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等所抑制,但可被离子鳌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菲咯啉或硫基化合物抑制所抑制。金属β-内酰胺酶可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可在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质沙雷菌、肠杆菌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水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脆弱类杆菌属、等细菌中检出此类酶。 一、发现和分布 第一个报道的金属酶是从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 us cereus) 中发现的,该酶为锌依赖酶。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日本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鉴定出第二种锌依赖青霉素酶L1 型酶,随后又从嗜水气单胞菌和脆弱拟杆菌中鉴定出多种能水解亚胺培南的金属酶。这些酶都由染色体基因编码。该类金属酶分布在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脆弱拟杆菌、气单胞菌属和戈氏军团菌中,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在临床上都极为罕见,而且都是单株散发的。1991年日本学者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了第一种质粒介导的金属酶( IMP21) ,不久又从脆弱拟杆菌中发现了一种可转移金属酶,这两个酶的发现意味着金属酶已经从单株散发向随机分布过渡。现在已报道了10多种可转移金属酶: IMP21~8 和VIM21~3,分布在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中,地域分布上已经不再局限于日本,现已分布至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多个国家(见表1)。 二、生化分类和生化性质 1995 年Bush 等将金属酶全部归入功能类型3群,主要分类依据为:能被金属螯合剂螯合,不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抑制。当时没有再作进一步分类。随着金属酶报道的增多,1997 年Rasmussen 和Bush 将金属酶按功能分成三个亚群:3a、3b 和3c 。 1) 3a 亚群绝大多数金属酶属于3a 亚群。其特点是底物谱宽,水解青霉素的速度与水解亚胺培南的速度相近或更快,还能有效水解头孢菌素,因此,3a亚群金属酶是β-内酰胺酶中最危险的单一酶种。许多3a 亚群酶需添加Zn2+才能达到最大活性或被激活,提示该亚群与Zn2+的亲和力低。 2) 3b 亚群分布于气单胞菌中,包括亲水气单胞、杀蛙气单胞、温和气单胞和简达气单胞菌。特点是底物特异性高,优先水解碳青霉烯,弱水解青霉素(A2h 除外) 和头孢菌素,不水解nitrocefin ,因此不能用nitrocefin 纸片法检出。等电聚焦电泳和凝胶柱层析时必须用亚胺培南作底物才能检测到。能被EDTA抑制,加EDTA 后,再加Z2+又可恢复酶活性。高浓度Zn2+可增加酶活性而在低浓度时酶活性受抑制。当Zn2+在15μmol 或更低时,至少有3 种3b 酶的活性受抑制。

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编

《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 家共识》(2021)要点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多重耐药(MDR)、广泛耐药(XDR)、甚至全耐药(PDR)细菌的出现和流行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在临床面临的诸多耐药菌中,最重要的是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近年迅速增加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2017年,WHO将CRE列为最需要新抗菌药物的耐药菌。如何诊治和防控CRE感染已成为当前抗感染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一、CRE流行概况 CRE是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或多利培南任何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利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4mg/L,或厄他培南MIC≥2mg/L],或者证实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 CRE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二、CRE的实验室检测 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折点,根据常规药敏试验(纸片法、MIC法)结果报告CRE。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检测主要有表型筛查、基因型检测和免疫层析技术等。 三、CRE感染治疗原则、主要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案 (一)CRE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

(1)临床无菌标本分离到CRE,多为致病菌,病死率高,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抗菌治疗,如为血流感染,应尽力寻找、积极处理感染源。如为非无菌体液分离到CRE需区分定植还是感染。(2)抗感染治疗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由于CRE有效治疗药物有限,应尽可能根据药敏结果结合感染部位选择抗菌治疗方案。单药治疗可根据感染部位抗菌药物浓度、抗菌药物特点及MIC值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但CRE 感染常需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血流感染(目前除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的可以单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同时存在多部位感染的患者。(3)根据PK/PD原理设定给药方案,如增加给药剂量、延长某些抗菌药物的滴注时间等。(4)肝肾功能异常者、老年人,抗菌药物的剂量应做适当调整。(5)抗菌药治疗的疗程取决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基础疾病、药物对CRE的抗菌活性以及感染源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疗程一般较长。 (二)CRE感染主要治疗药物 1.多黏菌素:多黏菌素属阳离子多肽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是多黏菌素B硫酸盐、多黏菌素E硫酸盐和多黏菌素E甲磺酸盐(CMS)。 2.替加环素:替加环素属时间依赖性、长抗菌药物后效应的药物。 3.磷霉素:磷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菌壁的合成,与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呈协同作用。磷霉素对于CRE菌株具有一定抗菌活性,国外报道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磷霉素敏感率高达93%,国内报道敏感率大约在45%。 4.半合成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口服吸收后,生物利用度高达95%。

【前沿速递】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进展

【前沿速递】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进展 一CRE耐药机制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包括产碳青霉烯酶和非产碳青霉烯酶(高产AmpC酶或ESBL酶合并外膜蛋白缺失、以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两类,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主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基因常位于MDR质粒上,可在不同肠杆菌科细菌之间传播。按照Ambler分子分类方法可将碳青霉烯酶分为A、B、D 三类:A类包括KPC、IMI、NMC、SME、GES等,B类也称为金属酶,包括IMP、VIM、NDM、SPM、GIM等,D类包括OXA-48、OXA-181、OXA-204和OXA-232。其中,A类酶中的KPC,B类酶中的NDM、VIM和IMP,以及D类酶中的OXA-48是肠杆菌科细菌中最常见的碳青霉烯酶。除此之外,关于GES/IBC、IMI/NMC-A、SFC-1、SPM、GIM、SIM、AIM、DIM、FIM、POM等碳青霉烯酶引起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MIC值不同水平升高的研究报道也逐年增多[3-5]。 由外排泵和膜孔蛋白表达改变引起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单独或合并ESBLs引起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耐药。RND外排泵中的AcrAB-T olC系统是肠杆菌科细菌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AcrAB突变、AraC调节子过表达等导致的外排泵表达增多,以及膜孔蛋白OmpK、OmpC、OmpF等的突变、缺失都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的碳青霉烯MIC值升高[4,5]。 二CRE流行情况 近10年来,CRE已从最初的散发发展为目前全球流行的耐药菌株,目前CRE分离率较高的国家包括希腊、意大利、巴西和中国,其次是美国和哥伦比亚[5,6]。 2015年欧洲CDC发布的关于欧洲30个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KPC和NDM-1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探讨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KPC和NDM-1β内酰胺酶耐药基 因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KPC和NDM-1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基因。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出现的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开 展药敏试验、碳青霉烯酶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AmpC酶三维试验、基因 检测及DNA测序等试验并检测基因,分析KPC和NDM-1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结果30株100%耐药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头孢类药物,Hodge试验阳性率为90.0%,EDTA-2Na纸片协同试验阳性率为26.7%,AmpC酶三维试验阳性率为 23.3%,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率为56.7%,均携带KPC-2,无NDM-1基因。结论携 带KPC型碳青霉烯基因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KPC;NDM-1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包括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为临床治疗革兰阴性杆菌的常用药物,尤 其是治疗持续高产AmpC酶(C类头孢菌素酶)和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等革兰阴性 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亦被当做最后防线[1]。临床逐渐增加该类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与次数, 致使临床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不断降低,甚至陆续出现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菌 株主要特点在于易播散且治疗药物有限[2],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临床感染治疗效果。为减少临 床耐碳青霉素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数量,强化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现选取30株耐药菌株,开 展多项试验分析其耐药基因,便于临床更好预防耐药现象,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ICU2015.2~2016.2出现的3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为25株,大肠埃希菌2株,霍氏肠杆菌2株,产气肠杆菌1株,均来自ICU住院患者引流液、痰液、胸水、血液、导管及分泌物标本,应用细菌鉴定药敏仪明确30 株菌株菌种。 1.2 一般方法 准备好下列仪器与试剂:M-H干粉、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药敏纸片、DNA ladder与PCR 试剂、PCR扩增仪与细菌鉴定药敏仪、DNA测序仪。 1.2.1 药敏试验采用细菌鉴定药敏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予以检测,结合抗菌药物敏感性试 验执行标准判断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将耐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菌株筛选出来,再对二者耐药 性予以验证,主要应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大肠埃希菌为质控菌株。 1.2.2 检测碳青霉烯酶主要方法为改良Hodge试验,依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推荐方法开展。将质控菌株菌液配制出来,其单位为0.5麦氏浊度,稀释液用1:10无菌生理 盐水,在药敏试验平板上均匀涂好,干燥时间约4min,将美罗培南药敏纸片10μg 贴在平板 正中,接种环将待测菌3~5个挑出,接种时划线,起点为平板中心纸片边缘,终点为平板 边缘,控制长度在23mm左右,培养液温度为35℃,过夜后观察结果。阳性为标准质控菌株交汇于待测株抑菌环处大肠埃希菌增长变强,反之则为阴性。产碳青霉烯酶KPC-2型肺炎克 雷伯菌为阳性质控株,本组经测序比对与扩增后明确携带KPC-2基因。 1.2.3 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应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协同试验,将EDTA.Na2溶液 0.1mol/L配制出来,在空白纸片上取出5μl,在无菌状态下自然干燥。配制受试菌为 106CFU/ml,在M-H平板上涂上菌悬液,将IPM纸片贴于完成接种的受试菌平板正中,将空 白纸片与EDTA.Na2纸片分别在上下两端贴好,将CAZ与CTX纸片分别在IPM纸片左右贴好,任何纸片抑菌环扩大均判定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1.2.4 AmpC酶三维试验将细菌酶液提取出来,主要应用反复冻融法,挑取待测菌落并在 胰蛋白大豆肉汤12ml中接种,孵育箱增菌5h,温度控制在35℃,混匀。行离心处理,时间 为25min,速度为4000r/min,反复冻融沉淀物,5次,温度为-70℃。将PBS1.5ml 0.01mol/L 加入并混匀,再次离心,取上清液,即得酶提取物。在涂有质控菌株菌液0.5麦氏单位的M- H平板中央将头孢西丁纸片贴上,而后无菌刀片挖槽,3mm宽,15mm长,放射状挖于平板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检测和基因分型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检测和基因分型 王靖;李杰;李春英;张悦娴;贾红兵;鄢盛恺;衣美英 【摘要】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和β-内酰胺 酶基因分型研究.方法用Vitek-Ⅱ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本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冻融法提取β- 内酰胺酶,三维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 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 属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KPC酶;用PCR扩增TEM、SHV、CTX-M、PER、VEB、DHA、MIR/ACT、KPC、IMP、VIM、SPM、GIM和NDM-1基因,并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确定其基因型;REP-PCR检测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4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其中2株菌对所有测试的抗菌 药物均耐药;1株菌产金属酶,由IMP-4型金属酶基因编码;4株菌均产生DHA 型AmpC酶,2株菌产CTX-M14型ESBLs;1株菌产TEM-71型ESBLs,均经测序证实;未检测出SHV、PER、VEB、M1R/ACT、KPC、VIM、SPM、GIM和 NDM-1基因型.REP-PCR显示4株菌属于3个不同的克隆型.结论本院出现碳青 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属于不同克隆型,产多种β-内酰胺酶(AmpC酶、ESBLs、金属酶),基因型为DHA、IMP-4、CTX-M-14、TEM-71.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 【年(卷),期】2012(030)003 【总页数】4页(P201-203,206)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耐药性;基因分型 【作者】王靖;李杰;李春英;张悦娴;贾红兵;鄢盛恺;衣美英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刘萍 【摘要】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已在很多国家被发现,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碳青霉烯酶,特别是产A类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或依 赖锌离子的B类金属酶(MβL)的肠杆菌科细菌在全球许多地区已出现暴发流行.产 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PE)感染可导致患者死亡,但目前治疗方案非常有限,因此及早发现并监控CPE的定植或感染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至关重要.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 【年(卷),期】2016(031)007 【总页数】5页(P618-622)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β-内酰胺酶;替加环素;多黏菌素 【作者】刘萍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检验科,天津3001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5 在2000年左右,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快速播散引起了空前的全球危机[1],其耐药机制是产生了可传递的、质粒编码的碳青霉烯酶,随后其他临床重要的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也获得了碳青霉烯酶[2]。肠杆菌科细菌中最重要的碳青霉烯酶是A类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以VIM、IMP、NDM为代表的依赖锌离子的B类金

属酶(the zinc-dependent class B metallo-beta-lactamases,MβL)和质粒 介导的D 类OXA-48型酶。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ases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CPE)可引起衰弱和免疫力低下患者的严重感染,导致其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上升[3]。目前治疗的方案非常有限,新型抗菌药物如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的新剂型也远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4]。 我们就碳青霉烯酶的分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流行病学和感染控制措施作一综述。 1.KPC KPC属于Ambler分子分类的A类酶,目前有KPC-2~KPC-13共12个 亚型,该酶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包括青霉素、头孢类、氨曲南、碳 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TEM-1和SHV-1型青霉素酶的结构相比,KPC上催化残 基的位置更有利于底物的转酰基和脱酰基作用。迄今为止,检测到的KPC基因都 是质粒介导的。KPC基因周边的序列高度保守,提示该基因来源单一或非常有限。KPC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或敏感性降低。有研究显示,KPC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外膜通透性降低,增强了该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 物的耐药程度[5]。 2.MβL MβL属于Ambler分子分类的B类酶,其具有独特的水解二价阳离子(最常见的是Zn2+)的机制,可以对β-内酰胺环进行亲核攻击。在肺炎克雷伯菌中 发现的3种MβL基因亚型均在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中出现。大肠埃希菌主要产VIM、IMP和NDM,阴沟肠杆菌主要产VIM和IMP,黏质沙雷菌主要产IMP,奇异变形杆菌主要产VIM。在这些细菌中,MβL基因的传递与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基因型是一样的,都由质粒介导。 3.OXA-48型酶 OXA型酶属于Ambler分子分类的D类酶,在不动杆菌属细菌中常见,其碳青霉烯酶活性较弱,如OXA-23、OXA-24/40和OXA-58型酶。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 王晓红;范学财;张吉生;王勇;郭宇航;曼萨;张晓丽 【摘要】了解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包括苯 唑西林酶和金属酶相关耐药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使用VITEK-I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 筛选出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标本鲍曼不动杆菌69株;采用多重PCR方 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16SrRNA、OXA-23、OXA-24、OXA-51、OXA-58、IMP、VIM、SIM,并对耐药基因扩增的阳性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69株AB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6.2%、37.6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6种耐药基因的检 测结果为69株(100%)携带OXA-51基因,32株(46.4%)携带OXA- 23基因,17株(24.6%)携带OXA-24基因,5株(7.2%)携带OXA- 58基因,1株(1.4%)携带IMP基因。25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鲍曼不动杆 菌中,22株(88%)携带OXA-23,1株(4%)携带OXA-58,10株(40%)携带OXA-24,6株(24%)同时携带OXA-23、OXA-24。 DNA 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OXA-23、OXA-24、OXA-51、OXA-58分别与NCBI的序列同 源性均为99%。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可能是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鲍曼 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另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在OXA-24型耐药基因鲍曼不动杆菌的区域性流行。%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drug-resistance and carbapenemase in-cluding oxacillinase ( OXA) and metalloenzyme ( MLE) related resistance genes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s of Jiamusi University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reasonable choice of clinical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灭活试验筛查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效能评价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灭活试验筛查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 的效能评价 余佳佳;刘瑛;俞静;李媛睿;刘婧娴 【摘要】目的评估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灭活试验(CIM)快速筛查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碳青霉烯酶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结果为金标准,用CIM在154株肠杆菌科细菌(分离于临床样本)中筛查产碳青霉烯酶的细菌,并与改良Hodge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IM的符合率、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4%、96.6%和100.0%,改良Hodge试验的符合率、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8.7%、93.1%和100.0%.结论与改良Hodge试验相比,CIM具有符合率和特异性高、结果易于观察等优势,适合在各级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中推广使 用.%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CIM)for screening 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Methods The result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and DNA sequencing for determining carbapenemase genes were used as gold standard. A total of 154 clinical isolates of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determined by CIM,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odified Hodge test. Results The consistency rate,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CIM were 99.4%,96.6% and 100.0%,respectively. The consistency rate,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modified Hodge test were 98.7%,93.1% and 100.0%,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comparison to modified Hodge test,CIM shows high consistency rate and specificity. The observation of CIM results is easier than that of modified Hodge test. Therefore,CIM is suitable for using in all level microbiological laboratories.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碳青霉烯类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见图);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主要品种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多尼 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美罗培南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于2002年11月在日本上市。2008年先声药业在中国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作用特点 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 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美罗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 研究 细菌耐药性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耐药细菌所致感染已构成新世纪抗感染治疗的新挑战,是当前人类健康和生命面临的主要威胁。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 在医院感染中,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引起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并以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为显著特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及AmpC酶等多重耐药菌株所引起感染的最有效的抗菌药。 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使用,临床上已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目前国内外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产生碳青霉烯酶,如IMP型和VIM型金属酶以及KPC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 KPC)型碳青霉烯酶等; ②ESBL和/或AmpC酶过度表达同时合并外膜孔蛋白的丢失;③外排泵高表达的膜屏障机制;④药物靶位改变。 在上述几种耐药机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主要的机制。骆俊等人对2003年6月到2004年5月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革兰阴性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了筛查,发现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是不动杆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沈继录等人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99株革兰阴性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

碳青霉烯类(培南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 编辑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 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目录

1主要品种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美罗培南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于2002年11月在日本上市。2008年先声药业在中国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2作用特点 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稳定性

最新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完整版)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广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甚至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细菌的出现和流行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在临床面临的诸多耐药菌中,最重要的是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近年迅速增加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自2001年美国首次报道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以来[1],CRE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播散,2019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将CRE列为耐药菌威胁人类健康的“紧急威胁”级病原菌。CRE感染多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和(或)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预后差,尤其是CRE血流感染患者,其病死率高达50%以上。面对CRE感染,虽有新的有效抗菌药物不断被开发,但现有有效治疗药物少且其临床研究数据非常有限,尤其是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资料。抗菌药物单药(尤其是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治疗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往往需要联合用药。2017年,WHO将CRE列为最需要新抗菌药物的耐药菌。因此如何诊治和防控CRE感染已成为当前抗感染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为规范CRE感染诊治和防控,我国抗感染相关领域的临床专家、临床微生物学专家、临床药理学专家和感控专家等,在综合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修改后形成本共识。希望本共识对提高我国CRE感染诊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