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绩效管理重点是专项资金,它通过建设前期和后期评 价制度,弥补了这一缺陷,有利于完善了部门预算。
总之,从这三方面看,我国现阶段开展预算 绩效管理十分必要,它不仅管理意义,也有 政治意义。<返回>
(三)有关名词辨析
1,绩效
财政绩效(Performance Public Expenditure)也称财政
效率,指政府的公共支出与获得的有效公共服务的对比关
系(公式1)。财政绩效是从效率一般公式演化来的,公式
为: 绩效(或财政效率)Ef
=
有效公共服务Su 公共支出F
(公式1)
公式(1)告诉我们:
①绩效指向结果,即有效公共服务(办实事)。它将公共服
务分为“有效服务”与“无效服务”,后者不计算绩效。
---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农业县转移支付,但却有1/3资金 用不了,同时又普遍缺钱,发工资都困难。“既缺钱,又 用不了”是矛盾现象;
---我国机构重叠,浪费问题突出,有的政府办公楼修成 “白宫”,城市建设奢华、浪费之风盛行,腐败比较突出
对此,财政部90年代提出了以财政效率为中心的理财思 想,进行部门预算改革,最近谢旭人部长提出了科学化、 精细化管理。这些提法是正确的,但是。苦于缺乏可操作 的制度路径,流于“口号化”。在这方面,预算绩效管理 提供了以效率为中心的理财制度路径。
这点具有革命性。以结果来证明公共政策及其资金投入是
否有效是绩效评价的基Biblioteka Baidu要求,也是其优点;
②它相对于财政拨款而言。
③它通过评价而获得。绩效并非自然界物质的概念,而是
管理概念,这与学生需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利润要通
过会计核算来确定一样,没有评价就无所谓绩效。<返回>
2,绩效评价
指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花钱买服务”的效率原则,借助于 一定程序和指标,对公共支出效果做出评议和估价的制度。
(2)“过程管理模式”限制了决策的科学化。
在命令/执行模式下,政府追求过程的合法性,而不是结 果的有效性;它会放大决策错误,产生资金浪费的可能; 而层级化分工的模式下,极易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图2 决策的四种情况
为自己决策 为别人决策
自己的钱 Ⅰ
Ⅱ
别人的钱 Ⅲ
Ⅳ
(3)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公共管理科学化。
②它确立了结果导向管理,动摇了过程管理传统模式。
从这点说,预算绩效管理是实现公共管理科学化的 重要路径。<返回>
3,它是提高各级政府理财水平的现实要求。
(1)它提供了以财政效率为中心的理财方法。
在分级预算下,虽然各级政府都在理财,但未必清楚怎样 理财?据统计,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达83101.51亿元, 与1995年相比年均增长88.8%。收入增长是好事,但接 着是官僚主义、浪费和腐败等三大难题。
“三个再造”指:(1)政府职能再造 指用委托代理重新界定政府职 能,缩小直接管理范围:凡是能市场方式解决的就不再直接管理, 如政府采购、政府招标等;凡是非营利组织能做的,就通过“花 钱买服务”委托他们去做;凡是社区和基层政府能做的,就采用 上级政府出钱或分担方式,委托社区实施。职能再造重点是将事 业单位改造为非营利组织;(2)管理流程再造 指推行信息化、扁平 化、流程化、环节化。信息化指基于互联网、数据库的政府信息 公开;扁平化指减少政府层次;流程化指改革政府办事方式,建 立基于网络的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环节化是建立基于流程 的管理环节,使公务员由对某项工作负责,变为对某一环节负责, 解决公务管理敷衍塞职、官僚主义难题。(3)财政再造 按财政效率 原则,将“养人财政”改造成基于对有效公共服务拨款的绩效财 政。
可见,预算绩效管理既非绩效预算,也非一般的预算改革,而 是制度创新,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制度之一。<返回>
(二)为何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评价发展来 的。它最早是美国提 出的,1949年胡佛委员会提出了绩效评价设想,但因缺乏 基本条件而未实施。1979年英国保守党执政期间进行了 “雷纳评估”,按绩效评价结果,教育部将高校的拨款标 准分为6类,使绩效评价延伸到预算管理。它进而被澳大 利亚、新西兰引进。1993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政府绩效与 评价法案》。
续
“一项制度”指建立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成为 管理的基本环节,是传统管理没有的。因此,也 有人称它为“绩效革命”。
总之,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 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西方 “政府再造”就是以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为中 心开展的。
<返回>
2,它是公共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内容
委托代理关系。它基于某种价值标准。
5,绩效评价与财政监督
两者都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制度,区别在于:前者是 “花钱是否值得”,因而属于有效性监督,后者是“花钱 是否合规?”属于合规性监督。
<返回>
(四)绩效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1,绩效评价的原则
(1)价值中立。 也称为事实/价值两分法原则,它要求严 格区分事实与价值。该原则要求评价人员尊重事实,按项 目可行性报告中的效果要求,结合行业的特征值设定绩效 指标;评价结论应以事实为依据,不附带任何主观价值, 以免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与绩效指标的科学建设
(目录) 一、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二、绩效指标建设的科学规则 三、经常性支出的绩效指标 四、专项支出的绩效管理与绩效指标建设 五、结论
一、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一)什么是预算绩效管理? (二)为何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1.它是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 2.它是公共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内容 3.它是提高各级政府理财水平的现实要求
(三)有关名词辨析
1.绩效 2.绩效评价 3.过程与结果 4.考核与评价 5.绩效评价与财政监督
(四)绩效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1.绩效评价的原则 2.绩效评价的程序 3.绩效评价形式的讨论 <本章结束,返回>
对预算绩效管理作用,有人说它能“节钱”,有人说“防 腐”,这些我并不反对。但它能吸引各国政要眼球,说明 有更重要的东西:公共管理科学化。
公共管理科学化是1887年由美国教授,总统W.威尔逊提 出的。他认为,只要实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就能实现科学 化,为此提出了政治/行政两分法。
但事实上,行政管理科学化是困难的,至少三个阻 碍因素:
(2)公正、公开、透明。公正指尊重既有事实。公开指结 果公开。透明指评价过程透明。绩效评价结果应与被评价 者见面,并征求其意见。绩效评价报告应以公示方式,广 泛听取公众意见。
(3)回避原则。指财政部门虽然主持此工作,但因他们是 资金管理者,为此,通常应采用财政部门主持,专家评价 的方式。在专家组成员上,凡与项目有利害关系的人应当 回避,还可约请人大、政协等人士参与评价。<返回>
据世行《财政实践和流程数据库》2003年统计:在OECD国 家中,有67%的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或部门负责人正式承 担着设定绩效目标的职责;在接近一半的国家,绩效成果 信息被用于政府机构和部门内部设定项目优先顺序和分配 资源。<返回>
1,它是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
绩效是在“政府再造”中产生的概念,与社会由工业时代进 入后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变的背景 有关。学术界将这概括为“三个再造、一项制度”。
绩效评价
产出
结果
政绩评价
影响
4.考核与评价
两者都属于监督范畴。差异:
(1)含义不同。考核指上级对下级就布置工作的考察和核 查,以回答做了没有?做得怎样?属过程管理;评价是按 某一既定目标或价值
(2)方法不同。考核的对象是过程,而评价的对象是结果; (3)依据不同。考核基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评价基于
(2)它也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要求。
目前,专项(含转移支付专项)约占我国财政支出一 半以上,这些支出的效果意义重大,也潜力很大。
“专项”的本意是给部门一块“办事的钱”,但事实上, 有不少被用于弥补经费缺口,有的成了“三公经费”之源。 有的没有办事,钱在帐上存了多年,却列入了几年前决算, 被支出了。总之,“专项失控”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只有 专款专用,却缺乏前期/后评价的制度。
(1)它既是理念,又是制度体系。作为理念,它以提高财政效 率为出发点;作为制度体系,它要求按财政资金流程的三个环 节设置机构,解决财政处室与部门联系过密的难题;
(2)它基于公共委托代理和财政信息公开两个假定。这就是说: ①整个制度是在财政信息公开的环境下,按信息化、扁平化、 流程化、环节化要求运行;②以政府内部的财务、会计信息公 开为条件;③体系以资金流为中心设计,按公共委托代理要求, 将预算资金以外的财务管理事项,委托部门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简称绩效管理,指以绩效指标 和事业成本为核心,以绩效目标、绩效拨款 和绩效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政府理财模式。
图1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
战略目标
资金结 算
1.绩效目标 (预算)
1.绩效指标 2.事业成本
3.绩效评价 (监督)
旧制度
2.绩效拨款 (政府采购 国库集中收付)
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
(3)它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①重新分类行政事业 单位,分为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②在管理上:政府组织收 支全部纳入预算,收入上缴预算,支出由预算安排;对非营利 组织采用“依法经营,政府补助,自负盈亏”的制度;
(4)它以绩效评价为动力,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展开。 (5)在预算编制上,它以“购买成本原则”替代需求原则。
(1)政府理财有某些天然弱点。
“预算是庶政之母”。就是说,先有财政,才有政府施政。 美国国内收入局有句名言:“如果你能够追踪金钱的流动, 就会找到真相。”因此可以说,财政效率是衡量公共管理 科学化的标志。
然而,由于政府是“用人民的钱,为人民决策”,在图2 决策的四种情况中,恰恰是效率最低的。赔不起支出的低 效率与公共决策中易渗入个人功利因素有关。
(一)什么是预算绩效管理?
今年3月,谢旭人部长在向全国人大报告中提出 了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切实减少代编预算规模; 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 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取消违规设立的各类专户; 稳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推进预决算公开,公布“三公”经费;严格 财政监督,继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等六项 措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新事物,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还缺乏经验。以下,我谈谈我的体会:
⑵操作上的规范性。绩效评价是一项制度,在公共支出产生效 果后进行。绩效指标、程序和时间是三个要素;
⑶体现公共价值标准。任何评价都体现价值。绩效评价是根据 委公共托代理进行的,评议、估价等是对公共支出的效果的价 值判断。价值标准通过绩效指标,程序及标准等体现。
<返回>
3.过程与结果
均属于与时间相关的动态概念。
包括政府与人民的信息不对称和部门间信息封锁。信息不 对称是客观存在,会导致管理效率下降,而保密原则强化 了这点,使决策有时不得不靠“拍脑袋”或“跟着媒体 跑”,这就阻碍了公共管理科学化。
经过长期探索,人们发现信息公开+绩效管理可能是 公共管理科学化的路径,理由是:
①绩效管理将财政资金与有效公共服务联系起来,解决了 测量财政效率的方法论难题;
逻辑分析法将事物运动分为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影 响等五阶段。结果指人们对产出的应用而产生的后果。影 响指结果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如观念转变)。结果通常可量 化测定,而影响难以量化。
在图3中,按不同的产出标准,我们可分为投入产出评价、 绩效评价和政绩评价等。 <返回>
图3 逻辑分析模型
投入
投入产出评价 过程
【《办法》: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 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 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两者差异不大,但在评价对象是财政资金或公共资金概念上, 存在有学术与行政的差异。其特点:
⑴对象上的限定性。绩效评价对象是公共资金,按“谁管钱, 谁评价,谁用款,谁接受评价”原则进行,目的是回答“与 ‘购买’的公共服务相比,花钱是否值得?”;
总之,从这三方面看,我国现阶段开展预算 绩效管理十分必要,它不仅管理意义,也有 政治意义。<返回>
(三)有关名词辨析
1,绩效
财政绩效(Performance Public Expenditure)也称财政
效率,指政府的公共支出与获得的有效公共服务的对比关
系(公式1)。财政绩效是从效率一般公式演化来的,公式
为: 绩效(或财政效率)Ef
=
有效公共服务Su 公共支出F
(公式1)
公式(1)告诉我们:
①绩效指向结果,即有效公共服务(办实事)。它将公共服
务分为“有效服务”与“无效服务”,后者不计算绩效。
---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农业县转移支付,但却有1/3资金 用不了,同时又普遍缺钱,发工资都困难。“既缺钱,又 用不了”是矛盾现象;
---我国机构重叠,浪费问题突出,有的政府办公楼修成 “白宫”,城市建设奢华、浪费之风盛行,腐败比较突出
对此,财政部90年代提出了以财政效率为中心的理财思 想,进行部门预算改革,最近谢旭人部长提出了科学化、 精细化管理。这些提法是正确的,但是。苦于缺乏可操作 的制度路径,流于“口号化”。在这方面,预算绩效管理 提供了以效率为中心的理财制度路径。
这点具有革命性。以结果来证明公共政策及其资金投入是
否有效是绩效评价的基Biblioteka Baidu要求,也是其优点;
②它相对于财政拨款而言。
③它通过评价而获得。绩效并非自然界物质的概念,而是
管理概念,这与学生需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利润要通
过会计核算来确定一样,没有评价就无所谓绩效。<返回>
2,绩效评价
指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花钱买服务”的效率原则,借助于 一定程序和指标,对公共支出效果做出评议和估价的制度。
(2)“过程管理模式”限制了决策的科学化。
在命令/执行模式下,政府追求过程的合法性,而不是结 果的有效性;它会放大决策错误,产生资金浪费的可能; 而层级化分工的模式下,极易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图2 决策的四种情况
为自己决策 为别人决策
自己的钱 Ⅰ
Ⅱ
别人的钱 Ⅲ
Ⅳ
(3)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公共管理科学化。
②它确立了结果导向管理,动摇了过程管理传统模式。
从这点说,预算绩效管理是实现公共管理科学化的 重要路径。<返回>
3,它是提高各级政府理财水平的现实要求。
(1)它提供了以财政效率为中心的理财方法。
在分级预算下,虽然各级政府都在理财,但未必清楚怎样 理财?据统计,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达83101.51亿元, 与1995年相比年均增长88.8%。收入增长是好事,但接 着是官僚主义、浪费和腐败等三大难题。
“三个再造”指:(1)政府职能再造 指用委托代理重新界定政府职 能,缩小直接管理范围:凡是能市场方式解决的就不再直接管理, 如政府采购、政府招标等;凡是非营利组织能做的,就通过“花 钱买服务”委托他们去做;凡是社区和基层政府能做的,就采用 上级政府出钱或分担方式,委托社区实施。职能再造重点是将事 业单位改造为非营利组织;(2)管理流程再造 指推行信息化、扁平 化、流程化、环节化。信息化指基于互联网、数据库的政府信息 公开;扁平化指减少政府层次;流程化指改革政府办事方式,建 立基于网络的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环节化是建立基于流程 的管理环节,使公务员由对某项工作负责,变为对某一环节负责, 解决公务管理敷衍塞职、官僚主义难题。(3)财政再造 按财政效率 原则,将“养人财政”改造成基于对有效公共服务拨款的绩效财 政。
可见,预算绩效管理既非绩效预算,也非一般的预算改革,而 是制度创新,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制度之一。<返回>
(二)为何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评价发展来 的。它最早是美国提 出的,1949年胡佛委员会提出了绩效评价设想,但因缺乏 基本条件而未实施。1979年英国保守党执政期间进行了 “雷纳评估”,按绩效评价结果,教育部将高校的拨款标 准分为6类,使绩效评价延伸到预算管理。它进而被澳大 利亚、新西兰引进。1993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政府绩效与 评价法案》。
续
“一项制度”指建立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成为 管理的基本环节,是传统管理没有的。因此,也 有人称它为“绩效革命”。
总之,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 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西方 “政府再造”就是以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为中 心开展的。
<返回>
2,它是公共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内容
委托代理关系。它基于某种价值标准。
5,绩效评价与财政监督
两者都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制度,区别在于:前者是 “花钱是否值得”,因而属于有效性监督,后者是“花钱 是否合规?”属于合规性监督。
<返回>
(四)绩效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1,绩效评价的原则
(1)价值中立。 也称为事实/价值两分法原则,它要求严 格区分事实与价值。该原则要求评价人员尊重事实,按项 目可行性报告中的效果要求,结合行业的特征值设定绩效 指标;评价结论应以事实为依据,不附带任何主观价值, 以免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与绩效指标的科学建设
(目录) 一、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二、绩效指标建设的科学规则 三、经常性支出的绩效指标 四、专项支出的绩效管理与绩效指标建设 五、结论
一、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一)什么是预算绩效管理? (二)为何要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1.它是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 2.它是公共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内容 3.它是提高各级政府理财水平的现实要求
(三)有关名词辨析
1.绩效 2.绩效评价 3.过程与结果 4.考核与评价 5.绩效评价与财政监督
(四)绩效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1.绩效评价的原则 2.绩效评价的程序 3.绩效评价形式的讨论 <本章结束,返回>
对预算绩效管理作用,有人说它能“节钱”,有人说“防 腐”,这些我并不反对。但它能吸引各国政要眼球,说明 有更重要的东西:公共管理科学化。
公共管理科学化是1887年由美国教授,总统W.威尔逊提 出的。他认为,只要实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就能实现科学 化,为此提出了政治/行政两分法。
但事实上,行政管理科学化是困难的,至少三个阻 碍因素:
(2)公正、公开、透明。公正指尊重既有事实。公开指结 果公开。透明指评价过程透明。绩效评价结果应与被评价 者见面,并征求其意见。绩效评价报告应以公示方式,广 泛听取公众意见。
(3)回避原则。指财政部门虽然主持此工作,但因他们是 资金管理者,为此,通常应采用财政部门主持,专家评价 的方式。在专家组成员上,凡与项目有利害关系的人应当 回避,还可约请人大、政协等人士参与评价。<返回>
据世行《财政实践和流程数据库》2003年统计:在OECD国 家中,有67%的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或部门负责人正式承 担着设定绩效目标的职责;在接近一半的国家,绩效成果 信息被用于政府机构和部门内部设定项目优先顺序和分配 资源。<返回>
1,它是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
绩效是在“政府再造”中产生的概念,与社会由工业时代进 入后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变的背景 有关。学术界将这概括为“三个再造、一项制度”。
绩效评价
产出
结果
政绩评价
影响
4.考核与评价
两者都属于监督范畴。差异:
(1)含义不同。考核指上级对下级就布置工作的考察和核 查,以回答做了没有?做得怎样?属过程管理;评价是按 某一既定目标或价值
(2)方法不同。考核的对象是过程,而评价的对象是结果; (3)依据不同。考核基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评价基于
(2)它也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要求。
目前,专项(含转移支付专项)约占我国财政支出一 半以上,这些支出的效果意义重大,也潜力很大。
“专项”的本意是给部门一块“办事的钱”,但事实上, 有不少被用于弥补经费缺口,有的成了“三公经费”之源。 有的没有办事,钱在帐上存了多年,却列入了几年前决算, 被支出了。总之,“专项失控”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只有 专款专用,却缺乏前期/后评价的制度。
(1)它既是理念,又是制度体系。作为理念,它以提高财政效 率为出发点;作为制度体系,它要求按财政资金流程的三个环 节设置机构,解决财政处室与部门联系过密的难题;
(2)它基于公共委托代理和财政信息公开两个假定。这就是说: ①整个制度是在财政信息公开的环境下,按信息化、扁平化、 流程化、环节化要求运行;②以政府内部的财务、会计信息公 开为条件;③体系以资金流为中心设计,按公共委托代理要求, 将预算资金以外的财务管理事项,委托部门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简称绩效管理,指以绩效指标 和事业成本为核心,以绩效目标、绩效拨款 和绩效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政府理财模式。
图1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
战略目标
资金结 算
1.绩效目标 (预算)
1.绩效指标 2.事业成本
3.绩效评价 (监督)
旧制度
2.绩效拨款 (政府采购 国库集中收付)
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
(3)它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①重新分类行政事业 单位,分为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②在管理上:政府组织收 支全部纳入预算,收入上缴预算,支出由预算安排;对非营利 组织采用“依法经营,政府补助,自负盈亏”的制度;
(4)它以绩效评价为动力,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展开。 (5)在预算编制上,它以“购买成本原则”替代需求原则。
(1)政府理财有某些天然弱点。
“预算是庶政之母”。就是说,先有财政,才有政府施政。 美国国内收入局有句名言:“如果你能够追踪金钱的流动, 就会找到真相。”因此可以说,财政效率是衡量公共管理 科学化的标志。
然而,由于政府是“用人民的钱,为人民决策”,在图2 决策的四种情况中,恰恰是效率最低的。赔不起支出的低 效率与公共决策中易渗入个人功利因素有关。
(一)什么是预算绩效管理?
今年3月,谢旭人部长在向全国人大报告中提出 了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切实减少代编预算规模; 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 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取消违规设立的各类专户; 稳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推进预决算公开,公布“三公”经费;严格 财政监督,继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等六项 措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新事物,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还缺乏经验。以下,我谈谈我的体会:
⑵操作上的规范性。绩效评价是一项制度,在公共支出产生效 果后进行。绩效指标、程序和时间是三个要素;
⑶体现公共价值标准。任何评价都体现价值。绩效评价是根据 委公共托代理进行的,评议、估价等是对公共支出的效果的价 值判断。价值标准通过绩效指标,程序及标准等体现。
<返回>
3.过程与结果
均属于与时间相关的动态概念。
包括政府与人民的信息不对称和部门间信息封锁。信息不 对称是客观存在,会导致管理效率下降,而保密原则强化 了这点,使决策有时不得不靠“拍脑袋”或“跟着媒体 跑”,这就阻碍了公共管理科学化。
经过长期探索,人们发现信息公开+绩效管理可能是 公共管理科学化的路径,理由是:
①绩效管理将财政资金与有效公共服务联系起来,解决了 测量财政效率的方法论难题;
逻辑分析法将事物运动分为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影 响等五阶段。结果指人们对产出的应用而产生的后果。影 响指结果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如观念转变)。结果通常可量 化测定,而影响难以量化。
在图3中,按不同的产出标准,我们可分为投入产出评价、 绩效评价和政绩评价等。 <返回>
图3 逻辑分析模型
投入
投入产出评价 过程
【《办法》: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 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 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两者差异不大,但在评价对象是财政资金或公共资金概念上, 存在有学术与行政的差异。其特点:
⑴对象上的限定性。绩效评价对象是公共资金,按“谁管钱, 谁评价,谁用款,谁接受评价”原则进行,目的是回答“与 ‘购买’的公共服务相比,花钱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