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张颖

【内容提要】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十八岁时嫁给大学士赵明诚,婚姻生活美满。生长环境的熏陶以及婚后与丈夫共研诗文,鉴赏金石,在收藏碑文、书籍过程中的大量阅读,使得李清照原有的浓厚的知识积累与写作功底得到提升;而丈夫病死后,她本人在杭州、越州、金华等地的流亡生涯,亡国之痛,使她的创作内容由南渡前的“伤春恨别”转为生活流离的痛苦和对国事的忧思,创作风格对应的表现为早期的“清新俊秀”与后期的“凄咽楚悲”。基于她认为词“别是一家”的主旨及她对前人词的批评与取长补短,使她的词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后人称之为“易安体”。抒情委婉含蓄,蕴藉深远,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音律和谐,适于歌唱,融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于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是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借鉴了李煜、柳永、秦观等人的艺术经验而又有自己的创造,是秦观以后“婉约词”的高峰,成为“婉约词”当之无愧的代表。词人故去了,但她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许多词评家、文学评论家都对她的词作,为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的词作成就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被后人所推崇,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关键词】

李清照词艺术特点

目录

一、李清照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二、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三、李清照词的深远影响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词人,她的词受到了历代词评家与读者的好评,人们称之为“易安体”,并称她为“北宋词中婉约派最恰当的代表”。是

什么原因使得她的词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此高的评价?她的词之所以能成为婉约词最杰出的代表,有哪些独特之处?下面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的探究、论述。

一、李清照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李清照(1084-约1155)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北宋著名文人,母亲亦善文章。童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受到父母的教诲,在这样文学气氛浓郁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读诗书,再加上她资质聪颖,兴趣广泛,性格活泼开朗,少女时代的她,具有了渊博的知识,超群的文才,写出了一些引起当时文坛的注意并流传至今的词来。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让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崭露头角;而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以其用语之妙,构思之巧博得了古今文人的一致赞赏,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记》中说,此词一出,“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还有一首《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学者詹安泰评论说:“儿女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

在如上叙述中,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李清照良好素养的形成及创作的影响,略见一斑。

十八岁时,李清照结束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的生活,嫁给了出身官宦之家的赵明诚。赵明诚自幼嗜书好学,兴趣广泛,他除了是一位金石考古家之外,也是一位藏书爱好者。共同的志趣使得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二人共研诗文,鉴赏金石,共同搜集、收藏碑文、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李清照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看到许多平时不易见到的文献资料,使她获得了更浓厚的知识积累。虽然在1107年,两人因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遭难受牵连离开开封,骈居青州故居,但在青州的十多年里,夫妇二人却意外幸运地过上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充满情趣的学术生活。在“归来堂”他们一起读书,互相切磋,在这种处处皆学问的环境中,李清照如饥似渴,她的知识一天天变得更加渊博。在这期间,李清照在词学方面也已有相当的研究,她在《词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并在对历代词风、本期名家词作作出具体评析之后,申明了对词体特点的总的看法,即协律、高雅、浑成、典重、铺叙、故实。黄墨谷在《重辑李清照集》中说:“学古人文字,应知其短处的批评方法,正可看出李清照是走学习传统,发展传统的途经,观其《词论》,上自唐五代,下逮秦七黄九,均能论列其短长,取法以律已。艰苦刻意,精益求精,这是一个名家成功的道路”。

因此,在青州乡居的十年中,从青年走向成熟的李清照在词的创作方面,有关键性的发展。继乡居青州之前所作,至今广为流传的《一剪梅》(“红藕香

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云昼,瑞脑销金兽”)等词之后,在这一时期,最能说明李清照词作方面进步的,是一首《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在这首短短的十句词中,作者共用了四个典故①,既可以看出此时李清照思想的深度,同时,更明显的则是她所积累起的深厚的学术功底。不过,除了知识的积淀之外,如果没有夫妇二人在美满和谐的生活与间或的离别,李清照或许也不会写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千古名句来。

此后几年间,国家内外交困,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因远离战争之地,尚且过着他们的学术和艺术创作生活,但到1127年春,赵明诚因奔母丧南下,李清照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看到北宋王朝的灭亡,时局的动荡不安,李清照借一首题为《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的词来抒发与丈夫离别的愁绪,并寄寓她对国事的无限忧烦,对命运未卜的忧虑。

靖康年,是李清照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她恬静而又别有韵味的美满的家庭生活结束了,开始了她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坎坷悲苦。

青州发生兵变后,李清照随夫南渡。动荡的时代,民族的危亡,孕育着词人浓烈的爱国之情,而两年后,曾相濡以沫的丈夫的死,对李清照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对她后期的词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如在后期所作《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中,就能够看出她对丈夫的深切怀念,情绪十分悲凉,正如近代评论家所说:“情词凄绝,多少血泪”。

赵明诚过世后,不幸接踵而至,除遭到“颁金”的诬陷外,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人收藏的名贵文物、书画等或丢或遭抢劫、偷盗,所剩无几,这对李清照精神上的打击比丢失万贯家财要重得多。屡遭厄难,使年迈半百的李清照极度悲伤。爱国的热忱与眼前国家的风雨飘摇,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精神上的一连串沉重的打击,无尽孤独寂寞与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使李清照后期所作之词均被一层极端愁怨悲凄的情绪所笼罩。如《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就充分体现出了李清照当时的心情与处境。而《声声慢》,则更为真切地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凄怆,悲痛与心酸。正因为有这些足以击垮许多人精神的苦难遭遇,使李清照对“愁”字的体会是如此的深刻,也使得她后期的词作引起了几乎所有怀着愁闷的读者的共鸣,使她的词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对历代的读者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她的词体现出了她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感悟与理解,从而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共鸣,得以流传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