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
—基于国内某民族大学的问卷调查易莉1,赵磊2
(1·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41; 2·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成都610041)* 摘要:通过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对国内某民族高校228名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 (2)多数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持有较高认同度; (3)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族际关系的首要因素; (4)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处理族际矛盾。对于如何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共生共享,增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接触,设立族际间群体性共同活动目标。
关键词:族际关系;民族高校;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本文以民族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族际关系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族际关系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民族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多年来,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构成了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础。但也应当看到,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在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竟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免引发民族间的不和谐。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和复杂化,破坏民族和谐的因素还依然存在,这对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局面带来极大挑战。调查我国当前族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并查找深层原因,为民族政策提供参考重要而迫切。(二)民族大学生是族际关系研究的标志性群体
在族际关系的研究中,我们不但需要判断族际交往的整体水平和深入程度,调查分析民族之间的整体关系,同时还需要关注分属不同的特定群体。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交往状况是国家各民族关系的一种折射与缩影,因其民族身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民族多样性,其民族结构和族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元。民族高校是多民族融合的聚集地,本身就是一个缩小的“多民族社区”,是研究族际关系的理想场域,在这里,调查的便捷性,样本的代表性以及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很容易得到保证。
(三)民族大学生是发展族际关系的推动力量
族际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需要随时代特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新形势下的族际关系发展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力量。民族大学生有着特定民族传统和主流文化的双重背景,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和族际交流的特殊使命,能以更为开阔的胸怀和更加多元的视野审视和处理民族关系。这些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大学生生活在同一个环境,构成了一个民族多样性的共同体。多元文化环境浸润出多元文化素养,他们在学习、比较、甄别与对话中萌生出新的个体文化价值观念。民族大学生将以理解、包容、学习、合作的性格特质和多元、交流、创新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和建构族际关系,发挥示范、纽带作用,以推动的力量给整个族际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局面。本文以民族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族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原因并试图提出教育策略,以期促进族际间的尊重与和谐,达到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为当前民族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调查对象是国内某民族高校在校本科生,有效被试228人。从民族身份看,主要涉及22个民族,其中汉族90人,壮族12人,满族12人,回族16人,苗族13人,维吾尔族10人,土家族7人,彝族12人,蒙古族13人,
藏族17人,其他民族由于人数较少而合并为“其他族”2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 2∶1。问卷共由23道题目组成,分为五大类:基本情况、交往现状与倾向、民族认同、影响族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矛盾处理。本研究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233份,回收率为96. 3%,有效回收率为94. 2 %。从学生结构、背景信息分析,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统计意义,可以推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关系现状。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交往倾向是族际交往的准备状态,这直接关系到成员之间接近的趋势或远离的趋势,影响族际关系的深入展开,因此交往倾向是衡量族际关系的首要指标。交往倾向带有多元两级性结构特点,总体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这两种倾向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的欲求、向往、情感、意见等因素。民族高校是多民族学生的聚集地,以被调查高校为例,学校汇集了来自我国56个民族的大学生。本次随机选取其中的22个民族进行调查,被试中,与其他民族同学有积极交往倾向的占70. 6%, 28. 9%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仅有0. 4%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见表1)。关于交往现状, 74. 1%的大学生有一些或很多其他民族的交往对象。关于学生的交往倾向,总体呈现积极正面的趋势,这表明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意识,创新、多元、交流、包容、学习成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观念。只有了解多元文化,接触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交往对象,个体自身才能不断提高和成长。因此大学生有着交往的强烈内部欲求和向往,情感上对其他民族是喜爱热情而非排斥拒绝的,这些倾向
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二)多数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持有较高认同度在族际交往的社会场景中,个体如何给自己定位,对哪一个民族具有认同心理,是衡量族际关系的关键。此项研究中,被调查者根据自己情感上的亲疏程度,对我国现有民族的认同进行评价,显示自己与这些民族之间的“认同程度”与“社会距离”,这是被调查者主观的,带有感情色彩的问答。民族认同变量分为“最认同的民族”(考察对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是否存在不认同的民族”(考察对他民族的认同)两个指标。
第一,在最认同民族的调查中, 43%的被试认为自己最认同的民族是汉族,居于第一位。回族、苗族和藏族所占比例分别为8. 8%、6. 1%、6. 1% (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最认同民族”和“民族身份”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0. 493,见表3),即大多数被试学生最认同自己的民族。这反映了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十分热爱的情感,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说明民族大学生非常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心理状态。
第二,在是否存在不认同的民族中, 90. 4%的大学生表示完全认同所有的民族,并表示愿意与其他民族的大学生居住在一起。这表明民族大学生在认同本民族的同时,也接受其他民族,不存在偏见、拒绝和敌意。这显示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近,认同度较高。
(三)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族际认同的首要因素
参考英格尔关于影响族群成员认同的因素中的十四个指标[1],结合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选取体貌特征、语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其他等作为影响因素(以上因素可以任选两项)。通过深入访谈和开放式问卷问答,结果发现,生活习惯是影响民族大学生之间相互认同的首要因素,占43. 9% (见表4)。为什么生活习惯会成为影响大学生族际关系的首要因素,而非语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呢?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双语教育实验,大学生都能掌握汉语这一在中国应用性最广的族际共同语言,语言上的沟通不能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障碍。而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又具有隐性特征,在非深入的交往中难以即时凸显,加上对文化的尊重和求同存异的意识,使大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和包容,不会影响彼此间的正常往来。生活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