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面临着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教学方式相对陈旧、高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不足、学生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大学生普遍缺少科学精神、管理机构的职能尚未向创新转移等问题。
本文在剖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新学术生态环境、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和推广先进教学方式等对策。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分析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主旋律,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1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现象。
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中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之类的课程。
1.2教学方式仍以守成性教育为主
高校的教学方式仍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学生缺乏逆向反思和创新训练。
这种守成性教育的模式是与创新教育相悖的。
1.3高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不足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者、指导者、合作者和推进者。
传统知识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教师需要一个转型的过程。
1.4学生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
目前普遍采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尚未将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个性、能力素质纳入其中。
1.5大学生普遍缺少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等。
我国当代大学生中,相对保守、不愿冒险、过于求稳、崇拜权威、较少质疑、不重实证等现象普遍存在。
1.6管理机构的职能尚未向创新转移
高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职能尚未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转移。
不少的管理人员认为创新教育只是教师的事,从而导致创新体制的不完善。
2、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针对前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6个对策。
2.1构建创新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
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与教育生态环境之中,构筑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
2.2改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没有绝对的标准,各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与条件,本着尊重人才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的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的特点得以发挥,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3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关系一直是颇为困难的工作。
在减少专业课、适当压缩公共课的同时,可补充一些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个性品质。
同时增加学科前沿、创新方法论、交叉学科之类的课程。
2.4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引导能力
高校教师需要适应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具备品质优秀、人格健全、追求真理、知识广博、尊重个性、宽容异议、勤思善问、见解独到、勇于创新、思路开阔等创新素质。
2.5培养大学p
2.6推广先进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重视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强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
案例教学、互动教学。
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提问、讨论、发表观点等互动形式,把学习过程变为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同时,应强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还可通过校企联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等途径,形成与课堂教学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结语
21世纪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把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作为战略举措,形成适应我国现实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改善和弥补高校所面临的课程体系设计缺陷、教学方式陈旧、高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不足、全面性与科学性学生评价体系缺乏、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少、管理机构职能尚未向创新转移等问题。
提出了构建创新学术生态环境、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和推广先进教学方式等对策,不断追求创新、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为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人才而
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