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論美國陸軍未來戰鬥系統
以網路為中心的新生代武器
Network Centric System of Systems: US Army Future Combat Systems
作者:楊溫利
蘇聯瓦解冷戰結束,世界局勢巨變,威脅不再明確,美國陸軍以往駐紮大軍於歐陸的作法遂面臨調整。
為因應全球各地層出不窮的潛在衝突,快速部署至為要緊,但美國陸軍缺乏自己的戰略部署能力,而作為主力的重裝部隊又是運輸上的極大負擔,前途遭遇空前嚴峻的挑戰。
美國陸軍雖建立中裝的「史崔克旅級戰鬥部隊」(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卻是以犧牲戰力來滿足快速部署的需求,究竟只是一種過渡方案。
長期來看,美國陸軍仍然需要一種重量輕、無損於殺傷力與生存性的新武器,先在未來10年內逐步服役,以加快目前朝向「目標武力」
(Objective Force)的轉型工作,期待2030年以後其戰力終可超越現役重裝備,再取而代之,這就是「未來戰鬥系統」(Future Combat Systems, FCS)。
從FMBT到「網路為中心」的FCS
FCS的發展最早可以回溯至「未來主力戰車」(Future Main Battle Tank, FMBT)。
FMBT僅是一個概念,並非一個具體的計畫,而且它55噸的重量規格只較現行的M1A2減輕20%,無法滿足美國陸軍快速部署的要求。
1996年7月,美國陸軍諾克斯堡裝甲兵中心的Lon Maggat少將介紹了一種新的「戰車」概念,FMBT遂演變成FCS。
這最初的FCS本質上仍然是輛戰車,僅是將FMBT的重量規
格再減輕為40噸,並引進一系列先進新技術來增強它的性能。
不過,40噸級的FCS仍然無法由美國標準的C-130戰術運輸機空運,隨著1999年10月轉型計畫的啟動,美國陸軍遂決定再將FCS進一步減重,重量限定在20噸以內。
55噸的FMBT減輕為40噸級的FCS只是重量與名稱上的變化,但FCS重量由40噸減低為20噸就不再只是另一種更名的「戰車」。
FCS引進了革命性的概念,蛻變為以「『網路為中心』(network centric)的『系統的系統』(system of systems)」。
相較於過去將完整作戰功能集中於單一載台,並以它主宰戰場的「載台為中心」(platform centric)作戰概念,網路為中心的重點則是藉由網路連結各個功能分散的單元。
原始的FCS是一輛戰車,具有完整作戰功能,概念改變之後,集合在單一車輛上的各項功能遂分化為負責偵測功能的sensor、擔任攻擊功能的shooter以及負責指揮協調功能的C2(Command & Control)等不同的系統,共同產生戰力,這就是「以網路為中心」的FCS。
2000年2月,防衛先進研究計畫處(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與美國陸軍簽署了備忘錄,美國陸軍將提供經費研發、驗證FCS所需的各項技術。
同年5月決定由波音團隊、SAIC(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領導的「全光譜」(Full Spectrum)團隊、洛克西德馬汀領導的「鬥劍士」(Gladiator)團隊以及通用動力陸地系統(GDLS)、雷神(Raytheon)領導的「焦點憧憬」(FoCuS Vision)團隊等四組廠商,進行第一階段的概念定義,FCS正式上路。
最初「系統的系統」FCS概念包括載人指揮管制車、無人偵察系統、無人直接火力/間接火力系統以及其他多重感測器。
不過在計畫的第一階段中,尚
允許各廠商自行構思另一種「系統的系統」途徑,2002年3月波音/SAIC被選為FCS系統整合的領導廠商,FCS概念至此算是底定。
未來戰鬥系統各次系統現在大至可分為四種類形:載人地面車輛、無人地面車輛、無人飛機、彈藥。
載人地面車輛(Manned Ground Vehicle, MGV)
多種擔負不同功能,而彼此之間擁有高度共通性以簡化勤支援負擔的車輛,同時考慮輪型與履帶承載系統。
全車係包含:瞄準線/超瞄準線車輛(Line-of-Sight / Beyond Line-of-Sight, LOS/BLOS,或稱為「騎乘戰鬥系統」Mounted Combat System, MCS,即戰車)、非瞄準線加農砲車
(Non-Line-of-Sight Cannon, NLOS-C,即自走砲)、迫砲車(Non-Line-of-Sight Mortar, NLOS-M)、步兵運輸車(Infantry Carrier Vehicle, ICV)、指揮管制車(Command & Control Vehicle, C2V)、偵察車(Recon/ Surveillance Vehicle, RSV)、救護車(Medical Vehicle, MV)、回收車(FCS Recovery & Maintenance Vehicle, FRMV)等八種確定車種,以及飛彈車、無人載具指揮車、無人空中載具發射車、補給車、工兵車、機動架橋車等其他可能衍生型。
MGV車輛基本結構將採用複合材料,並可加掛裝甲,全車裝甲皆可抵擋重機槍與砲彈破片,車輛正面裝甲則必頇能抵禦中口徑機砲,另配合匿蹤設計與主動防護系統(APS),可攔截來襲的動能彈頭,並可應用電磁裝甲技術來防禦HEAT彈藥。
不過整體上FCS將透過網路提供較佳的戰況體認,及早發現並摧毀敵人避免近戰以提高生存性。
具體而言,FCS的MGV生存性50%來自網路功能、20%來自機動力、15%來自APS、10%來自武裝、裝甲則只佔5%;相形之下現
役的M1主力戰車生存性60%來自裝甲、25%來自武裝、10%來自機動力,僅5%來自網路能力。
無人地面車輛(Unmanned Ground Vehicle, UGV)
包括戰鬥機器人(Combat Robot,Armed Robotic Vehicle, ARV):5至6噸重,分為兩種次型。
一司突擊,裝有中口徑機砲與反戰車飛彈;另一種則司偵察,裝有可舉升的感測器桅杆;「多功能通用/後勤裝備車輛」(Multifunction Utility / Logistics Equipment Vehicle, MULE):15呎長6呎寬,重約1~2噸,由分為三種次型,各司攻擊、補給與除雷工作;單兵無人地面車輛(Soldier UGV, SUGV),由單兵攜帶、遙控操作,重約14公斤,在複雜環境中擔負偵察與攻擊任務。
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ir Vehicle, UAV)
主要分成4級:第四級(Class IV):旅級戰術型UAV(Tactical Unmanned Air Vehicle, TUAV),可攜帶45~115公斤的酬載,在75~150公里的距離下,多架TUAV可提供連續72小時的偵測,擔任廣區域監視與通信中繼工作。
第三級(Class III):營級小型UAV(Small Unmanned Air Vehicle, SUAV),可攜帶20~30公斤的酬載,高度1,000~1,500呎,續航時間約6~8小時,擔任監視與目標標定工作。
第二級(Class II):連級建制UAV(Organic Air Vehicle, OAV),採風扇導管垂直起降設計,由車輛發射,排級單位操作,提供戰場資訊以及目標標定。
可攜帶4.5公斤的酬載,在16-30公里的距離下滯空2~5小時;第一級
(Class I):排級OAV,採風扇導管垂直起降設計,由單兵攜帶、操作,提供戰場資訊。
可攜帶0.45公斤的酬載,在8~16公里處滯留50~90分鐘。
彈藥(Unattended Munitions)
主要為「網火」(NetFires)/非瞄準線發射系統(NLOS-Launch System, NLOS-LS),其中包含集裝箱發射單元(Container Launch Unit, CLU),以及滯留攻擊飛彈(Loitering Attack Missile, LAM)、精確攻擊飛彈(Precision Attack Missile, PAM)等兩種飛彈;「地面感測器」(Unattended Ground Sensor, UGS):狀似地雷的小型、廉價、消耗性裝置,採用聲響、熱影像與其他感測科技;「智慧彈藥系統」(Intelligent Munitions System, IMS):結合UGS、通訊系統、致命/非致命性彈藥,是智慧化的地雷/感測器系統。
從以上介紹可以發現,現在FCS所採用的「系統的系統」途徑已稍有改變。
前衛的無人火力系統只剩下火力較有限的小型ARV與MULE,直接火力與間接火力系統的主體仍是傳統的戰車(LOS/BLOS)與砲兵(NLOS)。
看來,所謂的FCS不過就是陸軍現行戰車、自走砲、步兵戰鬥車、UAV等等各種裝備的總括,似乎是了無新意。
但FCS標榜「以網路為中心」並非僅是標新立異之舉,美國陸軍官員強調網路是FCS的心臟與靈魂,"0"與"1"(數位技術)就和裝甲與砲兵一樣重要,沒有網路聯繫FCS的確只是上述約18種系統而已,更加凸顯「網路為中心」的關鍵性意義。
FCS的網路骨幹是「作戰者資訊網路」(WIN),其中「戰術作戰者資訊網路」(WIN-T)負責在機動中(WIN-T-OTM)連結各MGV、UAV,並透過「士兵
層級整合通訊環境」(SLICE)與單兵、UGV、UAV、UGS以及彈藥(如LAM與PAM)相連。
FCS需要一套強健、自我成形,只需要少量甚至無頇固定基礎設施的網路通訊系統,提供遠距離各種環境下穩定的通訊連接與史無前例的高速資料傳輸能力。
未來的武力結構
為配合以網路中心的FCS,美國陸軍的組織也將作根本的調整。
現行軍、師、旅等單位層級,在未來的目標武力中將被「運用單位」(UE)與「行動單位」(UA)所替代。
UE大約等於軍級單位,而UA則大約相當於現行的旅,但不同之處在於UA擁有更強的建制內支援能力,可獨立作戰,以代替現行的師成為美國陸軍日後的基本作戰單元。
美國陸軍將逐步從目前的10個師改編為43至48個UA,並分為三種類型:18至22個UA為「重行動單位」(UA-Heavy);另外20至23個UA則為「輕行動單位」(UA-Light);其餘則是5個史崔克旅級戰鬥部隊。
FCS各系統除了各別地編入不同的單位,也將完整地編成一個UA。
在一個完整FCS的UA中,不同裝備的編制比例將因應網路中心作戰概念而進行調整。
適合擔任sensor的UAV數量大幅提高,在完整FCS的UA中將擁有第一級108架、第二級36架、第三級40架、第四級16架,共200架各式UAV。
編制上完整FCS的UA下轄三個合成兵種營,各操作54架UAV;一個非瞄準線營操作另外24架UAV;一個航空營,操作8架UAV;一個前進支援營,操作6架UAV。
UAV 的成長壓縮了武裝直升機的空間,原訂航空營中配有12架的RAH-66卡曼契(Comanche)偵察/攻擊直升機現在已經取消,考慮完全由UAV代替。
作為shooter的戰車與砲兵方面,相較現在一個師級單位約有300輛戰車與70門自走砲,完整FCS的UA中直接火力比重減低,間接火力比重升高。
其編制為60輛「戰車」(MCS)、24輛與之配合的NLOS-M自走迫砲、一個營18門NLOS-C自走砲與大約9輛搭載「網火」系統的飛彈車。
砲兵系統另外還包含射程達70公里的有導引MLRS多管火箭系統,以及「高機動砲兵火箭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 HIMARS)。
其餘裝備為49輛指揮管制車、84輛步兵運輸車與30輛偵察車、29輛救護車與10輛維護/救濟車;UGV的編制含ARV 63輛、MULE 59輛,以及45具士兵用SUGV。
整個FCS的UA擁有971輛各式車輛,總兵力為2,847人,包括792名下車作戰的步兵。
作戰時,FCS各裝備可以組成相當於排級規模的「單元細胞」(Unit Cell),大致上涵蓋25x10公里的範圍,配屬一輛指揮管制車,LOS/BLOS與NLOS各兩輛,兩輛步兵運輸車以及30名步兵、兩架TUAV、兩輛偵察用ARV與大約100枚UGS。
「單元細胞」的指揮管制架構(FCS-C2)由集體資訊模組、合作伺服器以及一系列「指揮官支援環境」(Commander's Support Environment, CSE)工作站等三個部分整合而成,單元細胞的指揮官及其參謀群可透過CSE介面瞭解戰場狀態並下達命令。
FCS計畫現況
為期16個月的概念技術發展階段完成之後,FCS計畫已於2003年5月進入總值142.9億美元的系統設計及發展階段,並陸續決定各個系統的得標廠商,全計畫費用預計可能高達1,250億美元。
FCS是美國陸軍的最高優先,為了支持FCS的研發,即使必頇終止其他現役裝備的改良也在所不惜,FCS的重要性
可見一斑。
FCS原定於2008年服役,無奈技術挑戰性高、研發成本不斷膨脹,現在經過多次計畫重組,部分的FCS裝備雖可如期於2008年登場,但完整FCS 的UA則得延後到2014年。
FCS是一個極其龐大的計畫,眾多項目的進度也不盡相同,故本文僅擇要略述如後。
首先是載人地面車輛,聯合防衛在併購前的2002年10月,於美國陸軍協會年會上展示了兩輛MGV共同底盤的技術展示車,分別為8X8輪構形的MGV-W,以及履帶構形的MGV-T。
兩輛原型車均採用混合電力驅動裝置,可選擇純引擎、混合、純電力等三種驅動方式,以增加然油料效率;混合電力驅動另一個優點則是它容許將不同的組件分散至車體各處,因此可以增加25~35%的車內空間。
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 Systems)在2005年6月併購聯合防衛後,將負責研發MGV上提供車輛動力、轉向操空、煞車,以及煞車、下坡時能量再生的牽引驅動次系統,預計在2006年10月推出設計,並在2011年以前推出45套。
從一開始,MGV-W與MGV-T兩種底盤之間就要有高度的零件共通性,因此未來FCS 也可同時混用輪型與履帶底盤以適應不同的需求,不過依照目前的構想,各型MGV應當會選擇履帶構型作為通用車體。
組件成熟計畫現在亦已開始,將改善目前輕量履帶的設計以滿足MGV的要求。
設計上,MGV-W為兩人座艙設計,車體包含混合鈦、鋁、聚合物複合材料與陶瓷之先進材料與結構設計,最高路速達到每小時75哩,越野速度也達40哩,並能在7秒內由靜止加速至30哩。
MGV-T則為三人座艙設計,擁有液壓懸吊系統以及「橡皮筋」式履帶,這種履帶比較輕也比較安靜,MGV-T最高路速達
到每小時56哩,越野速度40哩,也能在7秒內由靜止加速至時速30哩。
MGV-T 目前已完成了1,250公里的測試,而MGV-W則已進行了1,750公里的測試。
美國陸軍已在2003年年初選定由通用陸地系統負責MCS、指揮車、偵察車;英國航太負責NLOS-C、NLOS-M、步兵運輸車、救護車、回收車,共同發展這8種確定的MGV車系,並於同年12月各授與一份價值20億美元的發展合約,預計在2007年間推出31輛原型車。
不過MGV發展上的困難度相當高,美國陸軍在2004年7月決定將MGV部屬時間延後4年,但將加速其中的NLOS-C與其他FCS次系統。
目前,英國航太系統將在2006年起開始整合各主要組件,以逐步發展成MGV的共用車體。
車輛生存科技方面,美國在1997年便已開始進行APS的發展,並在2002年5月進行實彈測試。
APS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目標是攔截攻頂彈藥、反戰車飛彈與RPG,第二階段則希望能攔截各角度來襲的戰車砲砲彈。
干擾措施引進飛機上的DIRCM技術來干擾SACLOS導引的飛彈,並有雷射目標誘餌系統(LATADS)將雷射光照射在地面,反制來襲的半主動雷射導引武器,測試中前述系統表現相當優良,成功攔截了反戰車飛彈與RPG火箭。
另外,計畫用以取代M2 50重機槍與Mk19 40公厘榴彈發射器的25公厘XM307「目標多人操作武器」(OCSW),除了是FCS的副武器選擇之一,也可能是APS的一部分。
原先美國陸軍只計畫為MCS、指揮車、偵察車、步兵運輸車等四種較接近前線的MGV配備APS,但有鑑於在伊拉克的實戰經驗,美國陸軍已在2004年7月決定,FCS所有8種MGV都會配備APS。
大口徑火砲的先期發展計畫稱為「多角色武裝及彈藥系統」(MRAAS),技術成果可應用到LOS/BLOS上的大口徑火砲系統(MCGS)與NLOS-C之上。
MRAAS 是以105公厘口徑進行測試,可採用電熱化學(Electro Thermal Chemical, ETC)方式推進,可增加25%的砲口能量。
MCGS目前可能的選擇,是現役120公厘滑膛砲的改良型XM291,採用44或55倍徑砲身,可以發射M829E3 APFSDS彈藥,摧毀有先進裝甲保護的主力戰車,聯合防衛公司已先改造了一輛M-8裝甲火砲系統,安裝XM291進行測試。
另外LOS/BLOS還可發射超視距、射程2~12公里的中程彈藥,可以攻擊戰車、直升機、碉堡等多種目標。
MRM延續了之前「戰車增程彈藥」的發展,目前有化學能彈頭與動能彈頭兩種不同的設計,分別由雷神與ATK(Alliant TechSystem)公司負責研發,長期的目標希望能具有2~16公里的射程,得標廠商將在近期決定。
此外,由於LOS/BLOS的全備重量一直很難低於22,000公斤,美國陸軍遂開始考慮一種犧牲火力持續性與經濟性,但重量較輕、與ARV相同的中口徑機砲/飛彈武裝組合。
不過,目前比較可能的方案似乎仍是維持原有的MCGS,但在空運時卸除裝甲與部分油彈,並於落地後以4至6小時的時間重新安裝。
通用陸地系統已在2005年初測試了LOS/BLOS預定使用的120公厘主砲。
NLOS火力方面,聯合防衛已在2003年著手建造NLOS-C概念技術展示車,並在同年8月進行實彈試射。
它採用155公厘39倍徑M777榴彈砲,每分鐘射速達6發,並能達到多發同時著彈(MRSI),砲車車尾設有駐鋤,並大幅自動化,全車只需兩人操作。
它可攜帶30枚砲彈與102枚模組化推進藥包,一次最多填裝5枚,能使用現有155公厘全系列砲彈,並且能發射研發中的XM982聖劍
(Excalibur)導引砲彈。
有關NLOS-C的口徑,為了減輕重量,美國陸軍曾考慮過105公厘,然有鑑於155公厘彈藥的研發已作了許多投資,且105公厘彈藥威力在對付強化目標時也嫌不足,美國陸軍最後還是在2004年7月正式決定採用155公厘。
不過,155公厘的NLOS-C究竟是超重,因此美國陸軍放棄了現有39倍徑砲身而改採38倍徑,以減輕約636公斤的重量,使NLOS-C在由C-130運輸時可以攜帶6發砲彈而不需完全卸除,但射程相對也減少了4公里,最多可能也只會攜帶24發砲彈。
NLOS-C的概念技術展示車,已在2005年初試射了彈道修正引信,在4月測試發射了第1,000發砲彈,並在7月開始以38倍徑砲身測試。
在此之後,第一批6輛NLOS-C的原型車會在2008年出廠,將裝上38倍徑的輕量砲身、砲彈追蹤系統、以及最終使用的自動填裝機,2010年下一批3輛原型車則將使用MGV的正式共同車體,至於量產型則在2014年運交。
NLOS-M現有先進迫砲系統(Advance MOrtar System, AMOS),與裝甲迫砲系統(Armored Mortar System, AMS)兩個方案正在評估,不過受到重量與車寬的限制,NLOS-M很可能無法使用雙管設計,將使射速降低。
NLOS-M可發射導引砲彈,現在亦有兩種選擇:射程8.7公里的XM984增程迫砲彈藥,與射程15公里的XM395精確導引迫砲彈藥。
NLOS-LS「網火」飛彈系統的開發工作,則由雷神負責PAM、洛馬負責LAM,CLU則由兩家公司共同開發。
2002年10月PAM 在新墨西哥的白沙試射場進行了測試,LAM則在2002年11月進行試射,PAM現在擁有320X240的無冷卻影像紅外線尋標器,並配有一個半主動雷射尋標器。
另外雷神已經製造了3套CLU的展示單元,16聯裝一組,長、寬為1.07公尺,高
為1.69公尺,總重約1,150公斤。
美國陸軍已在2004年3月授予兩家公司一份為期6年總值11億美元的發展合約,預定於2010年服役。
由於美國海軍也有興趣採用NLOS-LS,因此其部署進度可能會提前兩年,不過在經費的考量之下,將只優先加快PAM的發展。
UAV的發展
UAV方面在2004年6月,美國陸軍對FCS的UAV規格、形式做出進一步決定與調整。
第一級OAV將先由Aero Vironment公司的烏鴉(Raven)人員攜帶式UAV擔綱,之後再由DARPA研發中的微型無人飛機(Micro Air Vehicle, MAV)接替。
第二級的OAV必頇可由MGV發射,發展中的候選機種是Pasecki飛機公司的空中斥候(Air Scout)。
第三級UAV目前則有三個計畫在進行,分別是AAI 公司的暗影三型(Shadow III,由RQ-7B暗影200改良放大而成)、Pasecki飛機公司的天衛(Air Guard)、以及Teledyne Brown設計公司的探勘者(Prospector)。
第二級與第三級UAV最後選用的機種會在2008年決定,並在2014年與第一個完整FCS的UA一同進入服役。
至於第四級UAV將再劃分為兩級:旅級UA 的Class IV-A,是先前已在2003年9月決定的RQ-8 Fire Scout;而Class IV-B,則供更高階的軍級(UE)單位使用,將是一種增程/多用途的武裝UAV(ER/MP)。
目前ER/MP已在2005年8月,由General Atomics以MQ-1掠奪者(Predator)的改良而來的戰士(Warrier)UAV勝出,將在2009年具備初步作業能力。
UGV方面,ARV的發展工作是由聯合防衛/英國航太來領導,ARV重量為8.5噸,偵察(ARV-R)與突擊(ARV-A)兩種型式都採用砲塔式佈局,使用相同的6X6輪底盤。
ARV-A在砲塔上安裝一門MK44 30公厘機砲,與一套容納4枚飛彈的可收藏式飛彈發射器;ARV-R則改裝一門XM307 OCSW 25公厘機砲,以及一具可伸展的感測器桅杆,砲塔頂部右側則裝有UGS發射器。
聯合防衛已於2004年11月公佈了ARV的技術細節,未來ARV-A與ARV-R將各生產6輛原型車。
MULE 的發展亦有所進展,洛馬已於2003年11月,推出MULE突擊型的全尺寸樣品,採6X6車體與砲塔設計,重約2.5噸,預計生產20輛進行測試。
英國航太系統在2005年8月獲得一紙價值1億2千萬美元的合約,加速ARV的發展,以在2010年服役,而FCS中ARV以外的各型UGV,依照目前的計畫仍應在2012年服役。
另外有關UGS的研發工作,目前有由DARPA進行的「微型網路地面感測器」(MIUGS),每一個單元包含四個感聲器、一個三軸地音探測器、影像感測器以及GPS接收器,每個單元又連結到100至400公里外裝有氣象感測器的的中繼節點,再連接至25公里外的操作台。
DARPA的另一個UGS相關計畫則在研究更小型的消耗性UGS,每個成本僅0.5元。
目前,FCS的UGS研發工作將由Textron 公司負責。
最後是FCS中最關鍵的通訊系統,「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oint Tactical Radio System, JTRS)。
它分成五個群集(Cluster)執行,其中與FCS相關者為負責WIN-T-OTM的群集一,以及負責SLICE的群集五。
群集一是車載與空載無線電,已在2002年六月由波音公司得標;群集五則供士兵(含手持與背負式無線電)與小型裝備(如彈藥、UGS等)使用,也在2004年8月由通用動力得標。
美國已在2003年3月舉行一次包含75個節點的機動通訊網路測試,
以驗證各個系統的可靠性,另一方面SLICE的原型機也在2004與2005年進行兩階段的測試。
美國陸軍雖然想加快FCS網路系統的研發進度,但目前JTRS群集一的發展卻屢遭挫折,美國陸軍在2004年11月向洛馬與通用動力公司發出另一紙WIN-T的合約,並在2005年5月向原先得標的波音公司發出警告,考慮終止合約改由更具能力的廠商執行。
波音公司表示將在2005年12月或2006年1月交付40套群集一的原型機,以參與2006年的測試。
結語
FCS是以網路為中心的系統的系統,而非傳統的單一載台,宣示未來的戰場將不是某種新的主宰性載台登場接替現有的主宰性載台,而是將戰力的核心從載台轉移至網路,「網路為中心」的武力結構將取代整個現行「載台為中心」的武力結構。
不過一些陸軍人員直率地表示,「網路為中心」的作戰概念至今仍不切實際,個別、小範圍的網路聯繫已經達成,但整體而言尚遠不及理想,資訊仍無法順暢傳遞,功能完整的載台在作戰中仍然非常的重要。
部分人士建議不妨放慢腳步,首重C4ISR能力的增強,建立實用化的網路,而不要急於部署整套FCS。
此外陸軍內部對於20噸級FCS的MGV亦存有疑慮,無可諱言,FCS目前的重量規格與部署時程的確有些好高騖遠,在相同的技術水準之下,武器的威力與重量成正比,美國可能得權衡國際情勢,在部署時間、戰力與重量之間作一取捨,選擇一條較為穩健的轉型之路。
無論如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FCS當能以嶄新的風貌呈現於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