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历程的回顾和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业现代化历程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序
——广东学习论坛第五十六期
时间:2008年10月18日
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周恩来总理即提出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 。

改革开放之初,这一主张再次得到重申,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此后,在若干中央的文件中和会议上,不时发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号召。

特别是2007 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

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重申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任务。

不大了解内情的人难免会感到困惑:之所以一次再次地重申和强调,是否因为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过慢?
事实上,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只是提高的速度还很不尽人意。

要对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首要的是区分农业现代化(或现代农业)的常规内涵以及它的时代内涵。

各个国家不论其国情如何不同,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一定是共同的,存在着若干基本的必备要素。

只不过具体的实现及表现形式会有差异。

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又必然会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回顾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曾先后经历过两次大的“弯路” ,声誉受到
损害
20 世纪50 年代起,我国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支配下,照搬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违背农民意愿,脱离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实际,推行集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组织形式,直至普遍建立“人民公社”。

这样拔苗助长,想加快农业规模化,结果适得其反。

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曾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当时,“1980 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一条重要的政治口号。

然而,以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机械化节余下来的劳动力无处安臵,以及农业经营体制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等条件,这样的目标完全不切合实际, 只能是无结果而终。

这两次大的折腾,严重挫伤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农业现代化的声誉。

使公众和农民对农业现代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减少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投入。

但多年来,农业一直处在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的地位;农民收入也十分有限。

在农业现代化的投资主体始终不明确的情况下,仅靠这些年来主要由国家财政出资陆续建起的几个试点县和百余个农业现代化试点乡、村,相对于大陆的近3000 个县、80 万个行政村而言,无疑只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取得全面和显著的进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取得的主要进展
用常规现代化农业的标准衡量,就必备条件而言,除水利化是长
期大量投入、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外,以下三个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农业机械化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二是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三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障碍主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另外三项必备条件,即农业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农业组织程度和服务的社会化,以我国目前的现状距离要求还相差很远。

而这些条件绝不能以“中国特色”为借口否认之,因为它们是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证明了的共同发展规律。

1、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很低。

农民原本人多地少,加上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50 年不变,又一直未能找到规模经营的可行方式,非常不利于应用机械作业和充分发挥先进农业技术的作用。

在农民的组织程度很低和社会化服务基本不到位的情况下,想让农民从容地直接面对多变的市场,抵御多灾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的。

2、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各地都囿于“粮食必须自给”的局限,无法真正按自然规律办事,做到适地种(养)植(殖),实现比较经济优势。

3、农民合作经济尚处在非常初级阶段。

自“公社化”失败后,领导层再也不提农民的合作和组织。

实际上,发达国家农业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主要是依靠农民合作经济自身,而非主要依靠政府。

特别是中小额信贷、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品牌培植和市场开拓等,主要依靠政府是绝对办不好的。

此外,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农民素质。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解
决现代机械、设备和资本等“硬件”投入,更必须有操纵这些硬件的“软件”跟上。

然而目前农民的平均文化科技素质,还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二、对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的若干认识误区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误区有以下4 点:第一,把农业现代化单纯看作只是一种形象性的目标,而未理解它更多的是过程,其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升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发展。

因而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往往是固定模式化和静止的,缺乏对发展和时代性内涵的认识。

第二,重“硬件”,轻“软件”。

热衷于高技术和新设备,如“精确农作”技术及匹配的遥感、GPS精密传感和自控等设施,
而忘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现状连目前的农业生产都不适应,如何指望他们来掌握和使用这些高新技术和设备。

第三,不少所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形式主义味道很浓,
实际上大多数不过是摆一些进口的园艺设施,经营状况普遍不理想。

一般人简单化地将这些等同于现代农业,其后果是容易产生错觉:原来这就是农业现代化啊?不是挺容易的事嘛!
第四,以为发达国家已完成的“常规农业现代化”是学习的榜样。

不知道它们的局限性和弊病,也不了解国际上发达国家首先发起推进的“可持续农业”以及我国一些学者倡导的“中国生态农业”,正是针对这些弊病和缺陷提出的。

必须着重指出,对农业现代化认识最模糊的一点,就是不清楚甚至从未想过究竟谁是农业现代化的投资主体?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一切都
只是空谈。

三、在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加强
进入新世纪,农业现代化日益紧迫。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急需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已关系到一个国家农业的生存与发展。

虽然我们已享受到“入世”的一些好处,但相比之下,农业是受冲击最严重的部门,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受保护程度低,特别是若干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缺乏规模效应,国际竞争力差。

因此,“狼”终究还是来了。

(二)如何避免农业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发生萎缩
农业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发生萎缩,这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遇到过的共性问题。

成功的经验是政府重视(如韩国推行“新农村运动”和“青年农民后继者运动”),将工业化取
得的利润大量反哺给农业,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实施了“农村工业化”的正确方针。

不仅是“输血”,还帮助农村增强自己的“造血” 功能。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家的财力十分有限。

当前有些地方农业已出现萎缩的苗头,急需谋求对策。

(三)不断产生的新的时代内涵使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欠债” 越来越多
除经济全球化之外,21 世纪新的时代内涵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 可再生能源,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这也都需要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中得到体现。

四、对策思考和建议
既有“旧债”,就要“补课” ;既有“新账”,就要“跟进” 。

对策是:
第一,农业规模化要尽快“破题” 。

规模化经营不但决定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影响到能否有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存,还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在中国国情下,究竟如何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呢?促进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经营前提下的土地流转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还不止于此。

让我们来观察一个通过大豆科技推动新型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的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

长期以来,我国大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主要原因:一是单产低。

2002年中国大豆的单产为1794kg/hm2(亩产119.6kg ),
世界平均水平是2273kg/ hm2 ,巴西与美国都是接近2,600kg/ hm2比我们每亩咼50kg。

二是品质差。

我国产的大豆含油率和整齐度低,规格不一。

因此在进入WTO后进口量猛增。

绥化市是
大豆主产区,那么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如何通过科技推动规模化,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该合作社的前身是个“繁种联合体” ,主要是为绥化市农科所繁育大豆良种,参加的几十户获益非浅。

2005年被列为国家和黑龙江省大豆“科技入户示范户”后,联合体的带头人张德山感到有了更可靠的科技支撑,怀着让更多乡亲也富起来的想法,正式成立起有217 户联合的农
业科技合作社。

在大豆科技入户专家和技术指导员的帮助下,当年获得好收成,平均亩产达200kg。

2006年3000多亩大豆亩均增收258元(增产、节本、提级),户均增收5000 元。

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在内部实行购买生产资料,机械化田间作业等环节的“六统一”,还包括统一销售和开发品牌市场。

因此不仅大豆咼产(比一般农户增产15%-20%),而且含油率咼,整齐度好,能获得比分散经营的农户每公斤咼出0.2-0.3 元的收购价,
从而产生了对周边农户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2006 年又吸引了外乡
40 多户入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田间作业都用上大、中型农业机械。

2008年入社的农户增至267户,土地总面积4800亩,其中统种分管的3500 亩。

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的实践,印证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业“两个飞跃”的论述。

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这第一次“飞跃”之后,我国
农村迟早还必须完成规模经营这第二次“飞跃”。

条件是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农民认识到,如果不参加到集体经营体
里来,就无法享受到科技和管理带来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实惠。


那种情况下,规模经营就会水到渠成,而决不是重蹈靠强迫命令搞
集体化的覆辙。

第二,按比较优势和比较经济效益组织生产布局,农业生产逐步区域化和专业化。

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特别是打破“粮食自给”等,否则是不可能迈出决定性步伐的。

第三,农民合作组织有大的发展,农业服务真正实现社会化。

现代农业要有信息、技术、生产资料、市场、金融、保险等良好的服务,但除
了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是公益事业,应由政府免费提供服务之外,也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

更多的社会化服务还是应鼓励和倡导农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像日、韩和台湾的农协那样,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己来做,而政府则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可持续农业”最可行的形式是“中国生态农业” ,不仅是因为经过20 多年的试点和示范实践,它已逐渐被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所接受;还因为由于它的不断创新,使得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多难”局面有望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