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巩固提升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戈壁滩以其简单的灰褐色顽固地撞击着我的视线,举目所见处,是一片苍茫辽阔的灰暗。单调的色彩,使人________,昏昏欲睡。而路上偶尔一个坑洼会让车子突然一个高抛,把座位上的人高高弹起,又重重摔在座位上。颠簸把我从迷蒙中震醒,()。车窗外,偶尔有漠风夹杂着沙尘疾驰而来,________,卷起几片梭梭草的残枝在空中翻着跟头从眼前飘过。

正当一双眼睛把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我的面前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地出现在的一汪绿色的泉水,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我这双疲惫无神的眼睛,遇到这碧绿清澈的眼睛时,瞬间明亮了起来。

眼睛锁定目标,________,大步流星地走近,只想亲近戈壁大漠中那奇特的泉,那让无数游人顶礼膜拜的泉,那引无数摄影家________的泉,那令无数文人雅士咏之记之的泉。离泉不远处有一石竖立,上书“第一泉”三个红色大字,字是行书,十分醒目。大家喊:“快来合影!快来合影!”便向那石头处奔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百无聊赖溜之大吉好高骛远魂不守舍

B.心灰意懒溜之大吉好高骛远魂牵梦萦

C.百无聊赖绝尘而去心无旁骛魂牵梦萦

D.心灰意懒绝尘而去心无旁骛魂不守舍

解析:选C。百无聊赖:指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极度空虚无聊。心灰意懒: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根据后面的“昏昏欲睡”,填的词语应该是感觉很无聊的意思,应该选用“百无聊赖”。绝尘而去:形容飞快地离开。溜之大吉:偷偷地溜掉为妙,一走了事。根据后句“卷起几片梭梭草的残枝在空中翻着跟头从眼前飘过”,填的词语应该是很快离开的意思,没有偷偷溜掉的意思,所以应该选“绝尘而去”。心无旁骛: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心中没有另外的杂念。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根据横线前的“眼睛锁定目标”,后面应该选“心无旁骛”。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深切。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根据前后的句子中的“顶礼膜拜的泉”“咏之记之的泉”,填的词语应为褒义词,所以应该选“魂牵梦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总想结合在一起的我被上下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

B.上下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了总想结合在一起的我

C.我总想毫不客气地把结合在一起的上下眼睑撑开

D.我把总想结合在一起的上下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

解析:选D。根据句意可知,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我把眼睑撑开”,而不是“眼睑撑开我”,由此可以排除A、B,C项表达出来的意思是“我总想把眼睑撑开”,也就是说没有撑开,不符合句中情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我的面前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地出现在的一汪绿色的泉水

B.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C.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我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地出现在

一汪绿色的泉水面前

D.正当一双眼睛把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解析:选B。文中的句子一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眼睛”和“色调”的关系是被动关系,“把”应该改成“被”,根据后文“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前半句的主语应该是“泉水”,根据这两点即可确定答案为B。

4.把下面六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关键在于他们的思想情趣有相通之处

②由于父母双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

③她娇弱清丽,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

④这种强烈的自尊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她经常对贾宝玉“使小性子”,但两人的感情却在争吵中明确了、加深了

⑤林黛玉是最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女性形象之一

⑥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

A.③②⑥④①⑤B.②①④③⑤⑥

C.⑤③②⑥④①D.①②⑤④③⑥

解析:选C。⑤是总括句,应在段首,再按林黛玉的人生及心理历程来排,选出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为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利益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能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指孝敬父母的德行要求,而“悌”则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提出“孝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行,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孝与公忠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了。多年来脱离个人道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会真诚地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