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内容摘要】:

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们忙着记词义、记译文。由于文言文的背、记太大,使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失去学习主动性,从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思考,下面就从文言文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进行分析现状及探究文言文教学出路,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现状串讲模式探究提高兴趣

一个民族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这个民族将会失去她的过去以及她的现在和将来。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国家在抓基础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于我国有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说,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

因此,语文课本中包含了文言阅读,文言课文的阅读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这首先是由文言课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所谓文言文包括文言小说以及古典诗词。文言具体来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书面语言。它诞生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书写条件困难的古代中国。又在两千多年中成为我们这个地域广阔、文化多样、方言各异的古文明大国的官方书面语言文字,可见,文言自有它的历史适时性特点。它使用汉字,主要以形表意,可以跨越古代区域性方言的隔阂;它有自己一整套稳定的语法系统(主要由虚词和句式构成),可以跨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民间口语的流变;它有简练精美的表达形式,能够适应古代较为困难的书写物质条件(甲骨、竹简、绢帛、早期的纸)。二十世纪初,文言在和古代白话一起孕育、产生了“现代汉语”这个民族语言的新生儿以后,便逐步在社会语言交际中退隐,渐渐地成为“昨日黄花”。概而言之,文言,一般指先秦语言为规范的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文学语言。文言相对于白话而言的,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把汉语言作品分为文言文白话文两种,这是对汉语历时属性的揭示。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云蒸霞蔚、博大精深,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究其原因,在语文教学改革缤纷灿烂的今

天,文言文教学似乎有些“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课堂上老师肢解知识,强调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成了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的实词虚词的载体,淡化了思想内容,忽视了古为今用和古今语言的比较与沟通,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文意。考试命题,考查文言文多是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教学过程,常常关注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较为漠视。总固执地认为串讲,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花时间少,完成教学任务快;做不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就担心教学效果。下面就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来具体谈谈串讲的弊端。

1、教学观念

(1)现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懂”的层面上,而不是上升到以增强学生语言功底、文化功底为目的。

(2)现行文言文教学力求“落实”,即“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为只有一字一句“落实”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

(3)不少教师重视字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成套语言的积累。

2、教学方法

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原原本本的记词义、记译文。“八字真经”俨然是语文教师教文言文的圭臬。

其实,所谓的“八字真经”其本质就是“嚼烂了喂”。这也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考试的导向: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这是目前教学普遍存在又无可奈何的问题。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文言文知识的考查,还是主要局限于对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在这样的考试模式指挥之下,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卷面的分数,增强学生应考文言文的能力,也只有将文言文肢解进行教学。这样的肢解,是比广受批评的现代文教学的肢解更加“碎尸万段”的。被肢解过的文章,已经不成其为文章,而只是一堆堆由实词虚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奇怪文字罢了。

虽然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达到了至高的地位,但对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却置之一旁。教学过程机械,刻板,一篇篇有血有肉,而又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文章人为的肢解为斑驳,孤立的一个个部位,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索然无味,学生“敬而远之”,教师教而叹之,有严重的失落感。同时,使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脱节”,使文本与生活相隔甚远,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语言形式,其中有许多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常使用单字,甚至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况,每个单字的用法,意义不同。如:“之”的用法有很多,但现在有的基本上就不用,造成与现实生活“脱节”,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出现了“有言无文”的现象。

3、教学效果

现在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常常是被动学习。古文靠得是平时多记忆,勤积累。而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本来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文言文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古文学习难上加难,这边教师勤勤恳恳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独霸课堂”,喋喋不休。那边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甚至兴致

勃勃的讲完了,以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时侯,学生依然是“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很显然就是“少、慢、差、费”。结果使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二、对文言文的探究

文言文的现状着实让我们担忧,教师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串讲使得教学效果低下,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不得不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思考,提出新思路。

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探讨,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不能一味的进行串讲,《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倡教师要大胆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推陈出新,让学生被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在教学中讲究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扬语文教学的民主,才能让学生愿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基础上的,“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有区别地引导他们,而非统一模式塑造他们”①。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得到发挥和发展。凡是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看课文注释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决不越俎代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教师不能机械地把教参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掌握文言文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文言文教学得到提高,不再出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提高。下面就侧重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1.课前主动收集资料

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只是过眼云烟,学生没有一点印象,仍然没能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只要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处理,他们是完全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并且效果要好得多。如在学《滕王阁序》的时候,有的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大增。在介绍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时,有的说他是被淹死的,有的说是被人害死的,学生的争论中流露出对英才少年早逝的惋惜和遗憾,教师介绍要学的《滕王阁序》就是这位天才少年十四岁写的,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佳句。学生对王勃肃然起敬,感觉一下子亲近了他,这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因此,老师一定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让他们在课前就酝酿起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2、精设导语,引发兴趣。

利用课堂导入详细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想学要学的动力。如教授屈原的《离骚》时,先介绍屈原的生活年代,屈原改良内政、联齐抗秦的主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