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产生到发展始终是时代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概括和汲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结果。
我国的各届领导人从实际出发,成功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矛盾共性和个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当然,这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条件变化了,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特殊性也可以转化为普遍性。
这个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告诉我们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到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必须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质变和量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质变和量变是辩证统一的。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就会欲速则不达,最终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有了成功的运用。中国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的发展国情,从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一系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表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确定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邓小平理论涉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依靠和领导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形成了若干独创性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初步探索成果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比如在政治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在经济上,提出了中国是的工业化道路,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在文化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虽然在探索中经历了曲折,也从正反两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20世纪后半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出不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将之称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分别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基本目标。经济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政治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
(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构成了时代的主要潮流。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实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