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关于“道德教育”观点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关于“道德教育”观点的应用价值以班杜拉为代表人物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他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证资料,并以此为开拓,又形成了关于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应用价值。

一、班杜拉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原理出发,把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个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他认为,儿童道德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都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关于“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三大主题试验,社会学习论者还提出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形成和改变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强调教师、成人和父母言行一致和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的重要性;适当利用奖励和惩罚等强化和抑制手段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些观点应予以肯定,它对我们研究和进行儿童道德教育有积极的意义,不失为一种良性的道德教育模式。

二、班杜拉关于“道德教育”观点的应用价值。

(一)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规律。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曾说过:很多父母为了防止孩子打架,就在他们来欧洲时打他们,这样做往往使孩子间的格斗变本加厉了,这就是消极示范的影响。这提醒我们,品德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

教育这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应该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从班杜拉的实验中也看到年幼儿童易于模仿地位高的人(如父母、教师、英雄模范人物等),对受奖行为比受惩罚行为模仿的可能性大,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最易被模仿,因此电视、电影中提供过多的攻击性场面,是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即使是好的影片,教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指导,以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

其次,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我们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也有启发作用。比如:教学中教师认真作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或改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与之伴随的却是社会文明、道德意识的消褪。面对这种失之交臂的想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加强德

育工作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必须自上而下,从观念到行为进行一次必要的大冲涮,。而怎样作好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难题,令任何人都要冥思苦想的大难题。以班杜拉的德育心理理论为基础,我就以儿童“观察学习”的特点为德育方法提几点意见:德育工作是贯穿与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中的,无论从纵向(个体生长过程)还是横向(个体身体、心理特点)的教育,都必须遵循“身体力行”的原则,不光要从理论上作出引导和指点,而且还要以身作则,给予示范(就是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对个体作出的行为榜样)。

学校是个体由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是个体接受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个体将会以更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接受德育教育,其道德素质将会得到提高和升华。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传道”作出典范。“德高为范”,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并为学生作出榜样和示范。儿童一进入学校这个新的团体,在言语和行为上就立刻对教师产生了崇拜和模仿心理,事事都以“老师说了……”、“老师是这么做的……”打头,把老师奉若神明。老师的所做作为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分量,因此,教师应该在儿童这个特殊的模仿阶段,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将做人的道理于无声之中传递给学生,不仅成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导师,还要成为他们思想修养的楷模。20世纪90年代美国波士顿大学k·瑞安教授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教育方法,称

为“瑞安模式”。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e”,其中一个“e”即“example”(榜样)。他重点提出了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他认为,课堂上进行德育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教师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道德品质优秀的典范,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的教师发现成人是如何行动的。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在他的这种重点强调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学生好奇的眼光捕捉并很快能加以模仿。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应该成为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先决条件。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胜过几遍甚至几十遍苦口婆心的劝说和训斥。在学校教学和生活中,低年级学生大都以教师的行为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譬如:一个老师对某个学生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态度。所以说,教师与其在思想品德课上灌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思想,不如在日常生活不时地表达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和热情。学生在有意无意的观察中就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体现对每一个同学的爱心。在时间和实践的积累中,这种爱心会自然地内化到个体道德修养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加以肯定和表扬,以强化学生类似行为。在时间积累和行为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稳定的道德修养。

教师要善于运用外部强化并尽可能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强化

来推动学生的学习。相反,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消极、恶劣的道德品质,要加以批评和适当的惩罚,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并在以后的行为中予以剔除。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是实施德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或渠道,这三种德育形式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德育工作者:教师、父母和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对受教育者施教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面德育的旗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有一所学校有这样的校训:“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德育工作者来说,他们都可以是也应当是德行的楷模。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里不仅指德育工作者的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善的德行。各类德育工作者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个体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此时以班杜拉“观察学习”为感触,向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发出呼吁:充实自己,完美人格。在教育和生活中,时时事事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典范,在在自己完美人格的感召和影响下塑造优秀的、具备良好道德行为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