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
的总体功能布局。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 工业文明遗存层
湿地生态景观层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本规划中的生态基础,担负着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功能。同时在文化层面它也排在历史时序的最前
面,反映了后滩地区在唐代以前,场地原始生态的野趣及原始渔猎文化的质朴风貌,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
湿地生态景观层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共同构成,并共同形成以“双 滩谐生”为结构特征的湿地生态系统。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 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一同构成人工湿地系统。梯地禾田带主要展示农业湿地景观,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工业文明遗存层
1)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 在本规划中拟将其改建为后滩湿地公园的综合服务中心——“空中花园”广场。改造的基本
原则是: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的空间以及材料资源,循环利用;新建筑的材料以玻璃和木材为主,
与旧建筑形成对比;通过对旧建筑的地板进行开槽、切割等处理,将场地中的绿地与水体引入
案例分析
上海后滩 公园
The Houtan Park
2014 Shanghai Expo
项目概况
• • • 项目地址: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区 项目面积:15公顷 项目委托:中国上海2010世博局

• • • • • • •
景观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首席设计师/项目负责人:俞孔坚 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 设计团队主要设计人员:凌世红、轰伟、袁天远、 金圆圆、俞宏前、龙翔、孔祥斌 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0月 建成时间:2009年10月 开放时间:2010年5月 所获奖项:2010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 (ASLA唯一年度大奖)
场地分析
• 2.1 场地历史沿革
景观演化阶段 时间起讫 自然环境特征
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随着海岸线 的东扩,陆地逐渐成形。水网密布, 河流反复摆动,东西向河渠通海。 场地自然景观变化与黄浦江的变迁紧 密联系,随着吴淞江的衰落,黄浦江 的兴起,地位日益重要。生态环境良 好,水患较少。
场地景观演变表
现代工业时期
1949-至今
场地现状概况
场地周边分析图
地形:基地地势对平坦, 部分地标高在4米到7之间 场地西南的湿地区是天然
成的缓坡,是黄江的长滩,
平均高约2米。 码头:沿黄浦江还有10
米长、8米宽的污水处理
场地周边: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 码头和后滩轮渡站轮渡 头。码头的现有功能已 消,可进行改造利用。
上海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后滩湿地公园应具有后工业时代休闲游憩的特征。 依据安全、便捷和网络的原则本规划建构了一环六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
给游客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世博
会后,后滩公园也将作为公众公园 而长驻。
公园规划效果图
总体布局分析
湿地生态景观层 农耕文明景观层
本规划采用立体分层布 局的方式,以场地发展 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 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 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 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 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 和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 层四个功能层次,并由
块以种植藕、油菜、菱角、向日葵为特色;景观植物以女贞、南天竹、菖蒲、八角金盘、镳草、
菰、蒲苇等为特色。以上三种田块中的水生植物,与内河湿地水体中自然方式种植的水生植物 形成对比,同时又有机结合,共同组成和谐的水生植物群落. 乔木林荫空间是以杜英、香樟、重阳木等阔叶乔木为特色,要求树木的分枝点较高,为城市界
1)滨江芦荻景观带
湿地生态景观层
功能分析
通过沿江大面积地种植芦荻,形成连续的自然芦荻景观带。野生本土植物及生态
自然的驳岸,带来原始清新的野趣。由于湿地功能的不同,芦荻景观带分为砾石
滩湿地、粗砂滩湿地两个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2)内河净化湿地带 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水生植物形成了该区的主要特征,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 自然栖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是 后滩湿地公园中的核心内容。 内河净化湿地为黄浦江的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构成了整 个区域的生态核,对会后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该区域中的水源是黄浦江水通过渗滤进来,经过湿地土壤、生物等的多层过滤, 最终形成清澈的水体,作为下游世博公园绿地的水源。这一湿地净化系统体现着 生态环保的可持续理念。
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湿
地植物两大块。 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 兰、女贞、水杉、雪松、悬铃木、龙柏、棕夹竹桃、棕榈等为 主。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 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 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
与人们亲水的需求及城市
工业文明遗存层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 业厂房和货运码头,有型钢厂三车间、厚板酸洗厂房和码头等。 工业文明遗址层本着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力图以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当代文化价值,通过改造厂房建筑及码头 遗址,运用剥离、填充、穿插等手法,强调工业时代建筑规矩简洁、空间方整、功能优先等特色,突出工业时代大生产 的特征,来纪念上海后滩的工业文明。
建筑内部,使建筑内外空间交融;利用垂直绿化、悬挂种植、屋顶种植等,使建筑内部空间景
观多层次变化。
2)货运码头改造
在本规划中拟改建为一处码头遗址花园——芦荻台,可供游人观赏这一难得的黄浦江原生湿 地景观。改造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需要保留部分原货运码头,体现工业遗存的特色;建立人性 化的休息系统,使游人可以舒适的停留;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提供现代的功能服务;建立视
线引导与观景系统,确保视线的通畅和观景休闲的趣味性。
3)原有浮船码头改造 在本规划中拟改建为一个休闲平台——漂浮的花园广场。改造的基本原则是:保留原有码头 基础,保持遗迹的原有特色;利用旧建筑拆下的砖作为场地铺装的材料;将公园东入口与隧道
通风井纳入花园设计,进行整体考虑。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
1)步道网络
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
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 天然湿地。
场地现状概况
构筑物:场地内有大量的构筑物,包括铁轨、龙门吊及其附属设备,码头场地及设备, 高架管道,原料传送高架通道,高架排气管道,罐体等,处处体现着现状场地特征。 驳岸:驳岸分为东段桩基 防洪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 基防洪墙两种。东段的桩 基防汛墙基本为高程4.30 ~6.48米不等,与地面有 一定高差。较高的防汛墙 植物:场地内的植物主
社会经济特征
尚无农业生产,也无行 政建制。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渔业、盐业和纺织业也 很发达。隶属上海县, 典型的水乡村落景观。
文字史料记载以前
唐代之前
农业社会时期
唐代到1843年开 埠之前
近代工业时期
1843-1949
因港口码头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的需要, 近代工业积聚的中心之 浦江两岸岸线大量被固化,河流自然 一,内河航运业发达, 沉积和侵蚀过程逐渐衰落,“填浜筑 码头密布,铁路、公路 路”自此开始。 交通发达。 场地内浦江岸线完全被固化,浦江水 文动力过程受阻。塘浦基本上都填平 成道路,支流仅存白莲泾。海平面上 升与地面沉降共同作用加剧了沿江风 暴潮的破坏作用。多年工业生产造成 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待解决。 制造工业走过了黄金时 代,老工厂面临搬迁或 倒闭的问题。浦东开发 要求浦江两岸联系更加 紧密。
用地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 盾。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汛 墙外即是黄浦江的长滩, 亲水性较好。
总体规划
4.1 规划基本概况
功能需求: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 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 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 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长远目标:创造一个绿色世博,在 上海世博会期间容纳大量游客,向 游客展示绿色技术,让上海世博会
场地分析
2
1
调蓄洪水、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 3 道路 1 7 道路立面 5 7 4 6
建筑小品 1 6
9
1 0
8
1 3 1 2
1 4
水体· 连结点
1 5
1 1
道路 节点1
节点1
道路
节点6
节点4
道路方面,内部原有道路选择了古朴的 类型,迎合南华园的意蕴,为风格增添 色彩
道路立面
节点11
地块的立面主要由植物构成, 可以说是完全性的贴合自然 来进行构造
面提供林荫空间及会时人流疏散场地。
3)“田”的营造: 强调生态保护和节能,田埂利用石笼、废旧金属、拆除建筑的砖石等废弃材料砌筑,尽可能利 用场地现有资源,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节约材料制造的能耗,并保护场地的环境。乔木林
荫空间的地面以粗砂铺地,有利于场地中人流的快速疏散,也便于会期过后将场地改造为绿地。
节点16
节点15
个人分析
道路
道路立面
水体
建筑景观
个人分析
衔接
主要景观 最直接的和受众接触
改造重点
建设核心
城市绿地所必须的 文化建设最直白的体现
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是将一个偏内向的一块绿地修改为受众更大的城市型绿地,其开放性,即对为道路的衔 接以及扩大路网就非常重要,而其中原有的南华园无法承接做为一个城市型绿地所有的人流量,新建休憩建 筑必不可少,而由于在浙江大学内,其建设主题仍应以文化与自然为主。
1)“田”的作用:
1.通过田块肌理与五谷作物的种植反映农耕文明,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耕文化。
农耕文明景观层
2.利用场地与防洪堤形成5米的高差,形成高差错落梯田,消解高差,并丰富场地的生态体验。 3.利用太阳能,提取内河江水灌溉梯田,利用高差,逐级下渗,江水经过层层过滤,使水体得到净化。
4.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增加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充实农耕主题特色景观,为大上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处农业和农作的科普
教育场所。 5.以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丰富与城市衔接界面,体验独特的田园景观。
农耕文明景观层
2)“田”的分类:
根据田块的生境条件和种植类型、净水功能以及其体现的文化特色,分为五谷种植田块,经济 作物种植田块,景观植物田块,乔木林荫空间四种不同类型。 五谷种植田块以种植传统农作物水稻、小麦、谷、高粱、大豆、薏米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田
3)梯地禾田带
梯地禾田带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场地的南部,与世博园区场馆一带
湿地生态景观层
以城市次干道浦明路分隔,是后滩湿地公园通往世博园场馆区的停留等候空间。 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 观,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解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 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与城市衔接的界面,有利于场地与城市融
合。
4)原生湿地保护区 原生湿地保护区是场地内唯一的一块自然原生湿地,方案中在原生滩涂湿地与滩 地之间,设置一道隔离水系,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并保留现状的 栈道,尽量使其免受人为干扰的同时,让游客走进其中,观赏这一难得的自然生 态湿地景观。同时为增强原生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提供多样性生境, 为水生动物提供避难和繁殖场所。对部分受损区域,遵循生态规律,在保护其原 生态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本土湿生植物,并考虑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的乡土物 种。
湿地
杭州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实地调查报告
汇报:蔡福才 组员:蔡福才、楼侃燏、 王叶林、林柔。
实地调查
项目概况
场地分析
个人分析
项目概况
要求
百度文库
设计任务
布局合理、特色鲜明、 符合特定生态过程与
场地定位
城市区级湿地公园
项目面积
180m(东西) ×308m(南北)
项目地址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内南华园附近地块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南华园内区块,本就是一个绿化相对优秀的 区域,旨在对地块进行提升性的改造,以及改变受众,从主要面对 浙江大学学生转向城市性。
节点8
节点2
节点14
建筑小品
南华园 节点8、13
植物 节点7、5
南华园东南侧 节点12
水体·连结点
节点9
植物所立的块状地分割开了各个 水域,每一个连接点在扩展或改 变的时候都尤为重要
节点5
节点3
节点10
水体·连结点
节点16为额外出现, 连接了路旁与内部水 域的小型水域
节点17
植物所立的块状地分割开了各个 水域,每一个连接点在扩展或改 变的时候都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