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
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
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
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
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
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
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
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
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
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目标选择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控制物价稳定与保持经济增长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正确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以及预测未来另一目标的变动情况,从而对经济形势的波动进行及时反馈。
下文将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验证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与该目标变动所产生的效果。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2006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
本文使用CPI同比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情况,使用GDP 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因为CPI只有月度数据,在此使用每季度三个月的平均同比增长率作为CPI季度同比增长率。
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使用ADF方法对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是两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于CPI和GDP的原数列是非平稳序列,而两者的一阶差分数列平稳,故而CPI和GDP 是一阶单整数列,可以对它们建立双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
在建立模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