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申报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学是目前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基础研究学科,生命科学与技术产业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后发优势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重点农业大学依托优势与特色学科培养适应农业生命科学领域需要的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112年的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已形成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理农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结构体系,在生命科学基础领域取得了一批代表国家先进水平及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研究成果与理论突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水平等方面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近十余年来,依托“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及“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在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将以申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为契机,紧紧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切实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积极探索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我省乃至全国行业高校培养为行业服务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1.学科专业基础实力雄厚,教学条件优良

试验班所在学科为生物学,该学科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在200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与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并列第11位。2008年生物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学位,微生物学被评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拥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中青年教授、博士组成的,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8 人,90%以上教师有海外学习和工作背景。教师中有目前国内唯一1名在高校工作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获得者4人,首届国家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名师2人;教师群体中拥有1个“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拥有1个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以下简称“111计划”)1项,每年有10名左右的国际知名高校的学术大师、学术骨干来校授课、报告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教师近5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达2.6亿,人均科研经费超过60万元/年,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是学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

试验班专业教学条件优良,建设了从形态观察到DNA遗传转化,从生物信息学到学生创新实验室等9大模块构成的“功能强劲、结构合理、先进高效、对外开放”的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是农林高校首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专用设备总价值1200万元;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优良的科研平台和条件支撑。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湖高新科技园的依托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生命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的区位优势,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植物所、武汉病毒所等科研院所,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开展产学研提供优良场所。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5所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14个国际基金组织和机构,美国孟山都(Monsanto)国际种子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联系。

2.院士名师领衔教改,改革成果丰硕

教师积极投入教学,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带头主讲课程、开设讲座;知名专家教授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张启发、郑用琏教授等教学名师主持或参与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名师王石平教授多次开设新生研讨课,湖北省名师赵斌教授坚持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孙明教授《基因操作原理》获准学校研究性教学课程立项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了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显著。生物学基地连续2次被评为国家优秀基地;建成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7门、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5门,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5种,出版教材、专著22部,其中《微生物学》(第5版)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在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上,“农林院校生物学理科基地建设与改革”和“理农结合,科教融合,培养生物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2009年先后2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刊物发表多篇教改论文,形成了一套具

有理农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3.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优良的教学条件、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了学生活力,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涌现了一批创新人才典型。2009年、2010年连续有2篇论文获得生物学学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近5年学院发表高水平SCI刊源论文达315篇,90%以上是生物学专业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论文34篇,Nature Genetics封面论文1篇,影响因子为30.13。

学生深造的比例和层次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强,深受录取单位好评。据统计,2006-2010届毕业生共575人,有404人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占毕业生总数的70%,其中,87人考取北大、复旦、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系统,占上研人数的22%。

优秀学生代表有:

2005届博士储昭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本硕博连读,研究发现了新型水稻抗病基因xa13具有双重功能,结果发表在GENES & DEVELOPMENT上,现任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

2006级博士孙前文,本硕博连读,第一作者发表5.0以上SCI论文2篇,其中一篇在PNAS上发表,揭示了一个控制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全新分子机理。2008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兆国、刘延东的接见。

2008届硕士韩冬梅,本硕连读,在学校承办的第39届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议的组织工作中协助执行总秘书筹备会议,受到该学会前任和现任主席的多次好评。2008年8月前往美国读博士,录取时免用TOFAL成绩,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2008届博士丁新华,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博士学位论文在Plant Cell上发表,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生长素调控植物抗病反应的机理。

二、改革试验方案

(一)改革目标与思路

改革目标:以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的生物学科教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理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创新性、系统性、发展性”的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