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 点
• 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 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 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 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 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 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 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6%,比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 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 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民外出 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 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 长。2007年现金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 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2008年5月,河北省万全县对作为生态移民搬迁村的 宣平堡乡南李家庄村村民住宅进行开工建设。该村户 型设计参照借鉴《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规划 为二层独院联排式建筑,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 可安排119户村民入住。 为改善农民住宅品质,河北 省文明办、河北省建设厅等于2006年9月联合开展河 北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大赛,从中选取100套获奖民 居建筑设计方案,命名为《燕赵新民居》,并于 2008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巡回展出,将这些体现节约 资源、舒适实用要求的新民居设计图免费送到农民手 中,供各地农民群众建房时借鉴参考。据了解,目前 河北省已经建成1000多套“新民居”样板房,以引 导全省农村的民居建设 。
中国农业改革开放三十 年的发展变化
小组成员名单 姓名:刘建强 学号:2010101965 黄小江 学号:2010102002 彭阳勇学号:2010102252 肖祥军学号:2010102057 占小涛学号:2010102003 陈中明学号:2010101938 温祥华学号:2010102034 刘利新学号:2010102215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 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 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 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 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 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 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 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 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 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 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 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 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 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 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 成。
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
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 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 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 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 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 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 明显加大。 • (一)农村交通、电力和 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 发展:
• (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

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 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 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 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 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 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 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 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 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 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 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 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 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 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 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 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 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 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 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 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 有垃圾处理站。
• (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 改善: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
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农村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 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 级。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 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表 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发展和 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 人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 水平分别达到306元、210元和328元,在生 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 4.4、4.4和9.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家庭 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1978年, 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07年每 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 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 台和45.9台。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 同时,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加快, 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 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3.7台 。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
幅度增加
•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 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 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 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 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 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 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 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 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 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 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 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 了物质基础。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

•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 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 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 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 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 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 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 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 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 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 长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 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大中型拖 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1978年的55.7万台、1.9万台提高到2007 年的206.3万台和63.4万台。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 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 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 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1153千公顷,机 电排灌面积增加到37762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 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2006年末,在温室和 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 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顷,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设施农业、生 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 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 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 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 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 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 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 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 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 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 别为52.3%、4.0%、34.2%、9.5%,与 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 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 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 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 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 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 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 质率分别达到69%、55%、42%和66%, “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 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 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 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 活水平持续改善
•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 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 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 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 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 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 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 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 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 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
•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 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 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 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 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 举世瞩目。

•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 形成 • 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 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 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 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 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 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 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 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 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 60%以上。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 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


(二wenku.baidu.com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0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 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 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 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 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 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 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 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4%的乡镇有储蓄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