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供出口,这样,双方都可获得
利益。
8
2.

要素密集度:
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
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

设生产两种商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资本)和L (劳动): 如果Y的K/L的比率高于X的K/L的比率, 或者X的L/K的比率高于Y的L/K的比率, 则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更显得脱离实
际。在这种形式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 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 个转折点就是里昂惕夫悖论或称里昂惕夫之谜。
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
本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
使用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里昂惕

结果,在对美国1947和1951年的贸易实践进行验证时 ,发现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 代商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


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劳动力
相对不足,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其实际验证结果正好与赫克歇尔-俄 林原理推理的结论相反。

里昂Hale Waihona Puke Baidu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使西方经济界大
商品出口,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商品出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且素质不 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出口到
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有70%为劳动密集型
产品,而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80%
以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
注意: 要素密集度指商品生产投入要素的相对比较 而非绝对量的比较。例如: X投入(10K,8L),Y投入(20K,20L) 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
2.
3.
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假设世界上只有两 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需要两种生产要素。可 利用的生产要素总量不变并充分利用,两国消费 者偏好一致; 两个生产时采用同一种生产技术,要素密集度不 变; 国家间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完 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只能在一国范围内流动, 但商品可以在国家间自由流动。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丰裕的 国家生产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
生产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例如小麦,在美国由于资本相对丰裕,可以用资本
密集(机械化)的方式生产,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相对
丰裕,则可以用劳动密集(手工作业)的方式生产。


由于质量上的差异,一般劳动可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 劳动两类。其中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 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 积累起来的。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 所以我们称熟练劳动为人力资本。这样一来,资本的含义 更广泛了,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本,又包括无形的人力 资本。 美国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这就意味 着美国劳动力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这使美国出口商品的 资本密集度要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第三,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 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 环境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离不开国际环境,各国在 按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 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
夫对此深信不疑。
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在1953年利用投入—产出 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进行具体计算,目的 是对H—O定理进行验证。

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两种,对200种商品进 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
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
口替代品中所包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

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的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 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所有的工人都能获 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 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 何。
这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后, 各自大量使用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 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 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 稀缺要素价格不断下降。
品。
摘自:国新办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不仅使贸易国 之间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和相
对价格趋于均等,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俄林看来,通过国际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 种趋势。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发展了这一观点, 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 一种必然。因此经济学界把H—O定理的引申而来的要 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称为H—O—S定理。
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在这种情 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1)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即要素的相对拥 有状况,也称要素丰裕度。 (2)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 例不同,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
7
1.
生产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
指两国要素拥有量或要素价格比率的比较,表明一国 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表示,是 相对的概念。如有的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有的资本相对丰 富,有的土地相对丰富等等 。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丰裕,其价格就便宜。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 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国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
里昂惕夫之谜的意义
第一次明确揭示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推动贸易理论研究更多考虑现实因素,促进了二战
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因此,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 等化,是由于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
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将
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
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
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
1.
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 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麽比较成
要素禀赋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 赫克歇尔(1879-1959)
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 最早轮廓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其文章《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被埋没10多年。 1933年赫的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地区间贸
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加以阐明和发展,引起关注。
(五)自然资源论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些国家的贸易中出现里昂 惕夫之谜是因为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禀赋这个因素。 自然资源与资本要素具有互补的性质:如果某些自 然资源不足,要生产一定的该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
品,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要素。例如,香蕉等热
带水果在热带地区的国家是土地密集型产品,但若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生产,就必须投建昂贵的温室,
1.
2.
3.
4.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 因。 这种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差别 造成的。各国生产产品的成本不同,是由生产要素 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异造 成的。 两国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是由两国的要素禀赋决定 的。
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是产生国家贸易的 最重要基础。
(四)需求偏向论
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 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如美国,它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劳
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美国违背其在生产成
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状况。
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
,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要素禀赋理论与贸易现实的差距
第一,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上的,如自由
贸易、完全竞争、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致、生产要素在国 内能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不能流动、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 的劳动生产率等等,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些距离。 第二,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事实 上,发达国家的政府往往凭借其经济、政治力量来影响国际 经济活动,使国际贸易发生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变动。
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并掀起了一个验证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潮。

为什么会存在里昂惕夫之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吸
引了许多经济学家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解开这一令人困惑
的现象,这种探索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巨大发展。

对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归结 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里昂惕夫的统计方法及统 计资料的处理提出不同的意见;另一类是对要素禀赋理 论本身进行更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下介绍几种有代表性 的解释。
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2.
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 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 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 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
局。
3.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 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

要素禀赋理论核心思想为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 和贸易模式。

结论:因为不同国家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不同
和不同产品要素投入的比例(要素密集度)不同,根据比 较优势原则,各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 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
型商品。通俗讲,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
——新古典贸易理论

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
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劳动的生产
率差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行为,
以及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通过国际分工
与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收入与福利,但没有解释产 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解释部分贸易产 生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但 为什么要素生产率会有所不向?
因为该理论最早由赫提出,因此被称为赫-俄模型, 亦称 H—O定理。 俄林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 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原因归 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 际贸易的基础; 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 入及分配的影响,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确切地 解释这种贸易利益究竟会对贸易双方的收人分配产 生什么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之上的, 而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 垒。 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产品(一般是资本密 集型产品)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些所究表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进口资本 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限制,特别受到 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 集团。

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解释是:生产率的差异主要
来源于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这些不同的
要素供给会影响到特定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奠定
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石。后经保罗·萨谬尔森等
经济学家不断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新古典
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直到20世纪50年代,无论在国际贸易的理论 界还是在实际应用中—直居于主导地位,被广泛接 受和推崇。
从而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的一些进口产品,正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因
为生产这些产品所要求的自然资源在美国相对不足,所
以这些产品作为进口替代品在美国生产,就必须以较高
的资本投入来弥补,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形成的原因。 也就是说,美国进口实际上是以自然资源密集型 产品为主,其贸易格局是节约稀少资源的。由于里昂惕 夫考察的是美国生产的进口替代品,因而这些产品在国 外生产所需的较密集地使用的自然资源要素,在美国就 由较密集地使用的资本要素替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