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贰 课程内涵的界定与学理分析(三)



就课程涉及的范围而言,无论课程定义还是实际使用中的课程概 念均可分为广义和专指两种. 就课程职能而言,它可以包含以下要素:(1)课程是实现教育 目标的手段.(2)课程是对人类文化进行恰当的演绎。(3)课 程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4)课程是评价教育教学活 动的依据. 就课程的一般用途而言,可以有三种:(1)用以表示学校关于 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相当于课程(教学)计划。(2)用 以表示学校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具体设计,相当于课程(教学) 大纲。(3)用以表示一个与教学论平行的研究领域。相当于课 程论(课程学). 约定的概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或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 各类学校的总的教育目标而设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标、内容、范 围、份量、进程、评价及校园文化的总体系统之和.
叁 课程的知识理论基础(一)





区分经验、知识、信息、真理 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选自《辞海》) 根据种种定义,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知识的基本特征:知识是一个 系统,知识是公共的不是个人的,知识可传播. 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 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 教育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知识是人适应生活的具体保证. 知识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的.
陆 教育课程类型(二)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 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 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可为分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和经验本 位的课程内容取向。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核心课程:指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 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 外围课程: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是根据学生之间、环 境条件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陆 教育课程类型(一)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 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 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 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 动而实施的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以 预期性、计划性、制度化、官方审定等为特征。 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有关价值、态度 、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影响。
叁 课程的知识理论基础(三)


理性主义的知识教育论点: 重理论学识而轻实用技能; 重知识与道德的关联,涵养自得; 将教育内容分为博雅与技艺教育; 在教育方法上重视领悟的作用,而不注重操作; 学习的作用重在陶冶性情,提高智慧; 重视现成结论与知识的权威性。
叁 课程的知识理论基础(四)
肆 知识的分类与价值



事实性知识:理解周围世界的客体特性及其关系的知识。 方法论知识:借助方法论知识,理解操作执行的规则及策略的 知识。 规范性知识:是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知识。 价值知识:这种知识包含了同客体及其特性相关的社会重要性 及社会价值的知识。 按照舍勒的观点,知识的价值等级体系可由五个部分组成: 可感觉的价值,令人愉快到痛苦的价值领域;功利价值:包括 实践性价值、效用价值、以及经济性价值; 生命价值;精神价 值:包括审美、公正,以及对于真理的认识价值在内的领域; 绝对价值:包括圣者价值和非圣者价值在内价值领域。
叁 课程的知识理论基础(五)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观在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性之间架起了一 座桥梁. 真正的知识是一种被人识知的过程 ,是对被知事物的能动领 会,是一项负责任的、一种求知寄托的知为.传统的知识观是 以主客分离为基础的,它将人在求知过程中的热情的、人性 的成份从中清除,这是不适当的.知识具有默会的成份,在一 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也具有个人性. 而且知识往往是被作为整体掌握的.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知识是对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并非 外在而是内在于这一系统之中。知识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和 变革性。知识是非连续的并有特定的话语情境,并且他认为 知识与权力控制分不开的 。
柒 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主要代表小威廉姆 E. 多尔在《后现代课 程观》中提出了四R课程模式,这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多尔提出 了四个基本标准,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 、关联性(Relations)、严密性(Rigor),简称为“四R”. 多尔将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植根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基础之 上,一方面反思了现代范式的预设性、确定性、因果联系性、 线性序列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杜威的过程理念, 深入研究了皮亚杰的平衡模式,吸收了其自组织的理念,探讨 了布鲁纳的思想,从中发现了新认识论的萌芽。 评价 :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强 调评价是在一个共同背景之中,为转化目的而进行的协调过程 ,强调评价是一种反馈手段,教师绝非唯一的评价者。
贰 课程内涵的界定与学理分析(一)



长期以来,西方的教育中一直强调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 习者的“系统组织的教学内容”的层面,从而引出传统的课程 体系. 课程即教学科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课程的界定: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 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预期的学习 结果、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 结构、有序列的教学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 服务的.
叁 课程的知识理论基础(六)


结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为了赋与经验中的诸规则以意义与结 构而构成的模型。所谓“知识结构”,是使经验简约化、使经 验相互关联起来所发现的构成概念;是赋与散乱的观察结果以 条理性所构想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启示: 鼓励学生发展新观点,对过去习以以常的知识提出质疑,以更 开放的态度对待个人与社会. 在教育的界限去中心化的原則下,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有潜在的 教育性. 反对目标模式的封闭结构,改以强调课程的动态循环与开放. 超越传统的科层制課程,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整合,重視 个人視野的独特性及发展经验.

伍 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知识的性质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个别特征,如存在方式 、表达形式、传播方式、体系建构等. 知识的范围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范围. 知识的体系影响到学科课程的门类与结构. 知识的逻辑关系影响到教学程序与方式. 披着“科学”外衣的经济特征,造成了对哲学知识、审美知识 、人文知识、宗教知识等知识内容的工具性质的取向。 知识成为一种权力资源,而不论是谁在操控着知识。 以知识控制人的自由,以知识的逻辑作为教育的程序。
叁 课程的知识理论基础(二)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知识论研究知识的性质、范畴、来源、价值、缪误与确实性等 问题。 中国传统的知识观 中国古代的知识观有知识和认识能力两种含义。 理性主义知识观认为,一切的知识均源于借助理性所显示的确 凿公理。代表人物有笛卡儿、斯宾诺莎、康德等. 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心灵,先天的观念,构成一切知识的本 源,超越於感覺世界之外。观念或形式世界是知识的對象,要 认识它,有賴于理性而非感觉,感官所得的印象只是观念的映 照而已。感官只能觉知一种个別的素材,惟理性才能认识形式 以及概括出完整的观念。知识是普遍形式而存在的,人們靠理 性从特殊形式以认识普遍性。
第五章 知识与课程论
壹 课程的词源考察(一)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为《五经 正义》里的《诗经•小雅》中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 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但这个意思与现 代课程的含无关.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课程,如“宽着期限,紧 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工夫。”他所说的课程即“功课 及其进程”,与今天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相近. 英语“课程” (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之于英国的教育家斯 宾塞(H. Spencer)在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 文,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源于拉丁语“跑道”,最 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 “学程” .



经验主义知识观,与理性主义对立.认为一切知识均起源于经验.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巴克 莱、休谟等. 构成经验的两个要素:感觉、反省.并且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感觉的知识,由感官接触而认知的知识. 推论的知识,间接演绎而得到,如数学. 直觉的知识,观念的知识. 经验主义的知识教育论点:将知识看作经验的产物,注重知识的 效能和工具性;注重直观教学与感觉训练;提倡从感受实在世界 开始,帮助学习者进入知识领域;注重操作练习;崇尚自然主义 教育观点.
贰 课程内涵的界定与学理分析(二)




课程即学习者在校所获得的经验,这种课程定义在北美一些国 家较为常见.它把课程视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试图把握学生在学校实际学到了什么,着重指学生在学习中体 验到的意义。这种观点的早期主张者比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杜威即是一位典型代表. 美国课程之父泰勒认为课程理论可归纳为四个基本问题: 即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