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的需要与价值追求
谭俊杰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
【专题号】B1
【复印期号】1998年08期
【原文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1998年02期第25~32页【作者简介】谭俊杰四川师范大学政法系进修学者,指导教师吴军副教授
【内容提要】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价值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活动过程中生成、发展、创造
和实现的,人的需要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尺度。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
别。合理的需要能满足并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完善。人根据需要
的“内在尺度”进行价值追求,其理想境界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人的需要/主体/客体/价值追求
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与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
种需要。人的价值追求活动,正是在一定需要的内在驱动之下,以主体需要作
为其内在尺度和根据,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弄清人的需要与价值之间的内在必
然联系,对于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确立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实现真、善、美
的有机统一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
种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53页。)从心理学上讲需
要是人的一种匮乏而必需的摄取状态,是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
种积极形式的来源。如果把个体的人作为需要的主体,它则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
状态。在哲学意义上,人的需要则是指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
内在的自觉的指向。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动物的需要完全是无意
识的或本能的,而人的需要更多更主要的是有意识的,是对有利于自身生存、
发展的对象的欲望与追求,是一种自觉的摄取倾向;其二,动物通过本能活动
来维持其生态平衡及生命延续的自然生理需要,永远不会超出与其生命形成直
接相关的范围,其需要对象(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永远指向自然物。人的
需要则不同。人虽然也以食充饥,“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95页。)。人通过自觉的能动性,以积极的、创造地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来
满足,并在各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极大地超越了动物的
自然生理需要,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广阔的内容和属性,有其人的需要的独特性。
第一,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
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
要发生相互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14页。)。人是通
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而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满足需要
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人的需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
虽然人的需要以其生理需要为基础,但却是由社会结构和社会规定性决定的,需要的对象和手段(表现为生产力)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而且作为人本
身也是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上讲,人的需要本质不是自然性,而是社会规定性。它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这些需要首先取决于当时的生
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如古代
帝王,虽然住则琼楼玉宇,食则山珍海味,但受生产力水平限制,他们不可能
产生现代人才可能有的对彩电、冰箱、音响设备等的需要。就个人需要而言,
也是由他在社会中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家庭等各
种因素所决定的。
第二,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这种需要的无限发展性和丰富
性是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能力相联系的。除了少数对象(如阳光、空气等)外,人的需要都是通过人自身的劳动、创造来满足的。人的需要对象都是人的实践
活动的产物。人在劳动创造中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能力,
开拓着认识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人的需要对象、满足需要的工具也随之不断
扩大和更新。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
的活动和已经得到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3卷,33页。)“需要—活动—满足—新的需要”,这是一个不断
反复、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人的需要的日益
丰富和全面。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表现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人以吃、穿、住等直接物质需要为基础,就是这种自然需要也摆脱了原始形式而不断丰富。如食物不但满足了充饥的需要,还有适合各种口味的需要,因而使食品的
种类繁多;衣服也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需要,还必须以其款式、色彩等满足一
定的审美需要,故而服式新潮不断涌现,争奇斗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追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具体表现为对真、善、美的
追求,包括对文化成果的享用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等。
第三,人的需要具有积极能动性。这种积极能动性就表现于“需要—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出自己新的需要以及新
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其根源就在于人的需要总是通过人的意识引起的。像饥则食、渴则饮等生理需要,都是通过人的头脑,“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
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8页。)。人在需要的刺激下,制定出思想上的行动计划,然后按
计划进行有目的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经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和需要满足的
体验,人们会在思想上对自己的需要有更加深刻的反映,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即创造了新的观念上的需要对象,进一步推动人们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实践。同时,需要既是人的从事实践活动的起点,又是实践活动的终极点。人们所进
行的实践都是为了满足一定需要的实践,所有的需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满足。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册,29页。)需要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动机,是人的动力和目的。人
们实践的结果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通过消费等一系列行为,转化为需
求的实现。需求的满足又引出新的需求,从而产生新的行为,使人作为劳动者
不断地投身到创造的劳动中去,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开创一个文明社会。
需要与实践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需要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人是生命有机体,生命力本身既是
需要的一种外在表现,又是需要实现的结果。“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