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节能安全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安全、环保、节能”型汽车是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

一汽车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汽车产业环境污染状况严重,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环境污染将日趋严重,而且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日益减少的石油资源也将成为最大的矛盾,因此,积极推动汽车产业的节能与环保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5000万辆,汽车在我国能源消耗和大气排放中均占较大比重。其年耗油量已接近全国成品油总量的60%,汽车尾气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中数量最大、累积性最强的毒气。汽车尾气中的CO、HC、NO、NO2等,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也极大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按照近年来的汽车增长速度和油耗水平,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5亿大关,年耗油量将突破2.5亿吨,大气污染也将更加严重。能源和环境将受到更严峻的考验。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曾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一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无疑对在生产、销售及售后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的汽车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车企业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肩负着重大使命。

汽车产业的节能环保,符合我国能源供给实际和大众消费水平,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保护环境,对于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汽车产业的节能环保既要有汽车企业的自身努力,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新华社信息北京12月14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发展经济型轿车,提高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排放车用发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这是“十五”期间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的节能和环保的总体要求。

根据这一要求,我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提出了国家依法对汽车产品的安全、污染控制和节能实施管理,并提出推进法制化管理的具体措施。规划称:以我国加入“98全球车辆法规协定”为契机,以安全、环保、节能、回收为重点,尽快健全我国汽车工业产品及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道路车辆法”的立法工作。充分运用适应市场经济的技术法规、规章、规范等手段引导行业发展和管理汽车产品准入。尽快制定、发布汽车产品型式认证技术法规,制定、执行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制定汽车节能的国家技术规则,逐步建立汽车节能的评价体系,力争使国内汽车法规、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这足以说明,我国政府为使汽车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尽快与国际同步,对汽车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将实施一系列的法制化管理,尤其突出了汽车标准法规的制定工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规划》还对与汽车相关的产业作了如下规定:要促进汽车工业与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要求,石化企业应保证提供达到汽车排放控制水平要求的合格油品。这是因为油品质量也是保证汽车排放达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此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市场已为汽车提供了无铅汽油。然而欧洲一些国家又开始研究实施低硫汽油方案,相比之下,为有效实施汽车的排放法规,我国提高油品质量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需要大规模技术改造与资金投入。

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向常规能源汽车提出严峻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环保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汽车技术革命。持续增长的汽车消费、迅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和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要求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走清洁化和节能化道路。中国制定和实施系统的节能环保汽车的激励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各国政府和各主要汽车厂商均不约而同地将新清洁环保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至少到2020年前),全球节能环保汽车的技术格局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多种技术相互融合、阶段性不均衡发展、强强联合、政府扶持的态势。

一是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国际汽车新能源技术的总体格局是不同技术路线(先进柴油、醇类、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等)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百花齐放”格局。对于国际汽车厂商而言,多元化发展也意味着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种可能的技术路线。

二是多种技术融合发展。不同技术路线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相互排斥,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与互动关系。如汽油与电动的混合动力技术、柴油与电动的混合动力技术、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技术相融合。

三是阶段性不均衡发展。从时间序列来看,短期内(2010年前),先进柴油技术是技术相对成熟、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先进适用技术,混合动力处于产业化初始阶段,而燃料电池、纯电动等技术还无法实质性地进入产业化阶段。中期来看(2010年左右),混合动力汽车有望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成为产业化条件相对成熟的替代性技术,市场份额会出现较快的增长。长期来看(2020年以后),燃料电池有可能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但市场化前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燃料电池堆和氢存储系统的成本降低方面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是强强联合。强强联合正在成为节能清洁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巨大,如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投入都在10亿美元以上,为了分摊研发成本并提高该项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一些大型的跨国汽车公司开始强强联合,组成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技术联盟。

五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与扶持也是节能清洁发动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节能环保汽车技术不仅需要大量投资,而且充满了市场风险,单纯依靠汽车厂商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为此,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汽车生产大国政府都通过各种渠道对于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给予大力扶持。

汽车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燃料电池技术是内燃机技术最好的替代物,代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如果将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几个制约因素考虑进来,则会发现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尚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最乐观的预测,以纯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生产至少还需15年以上的时间,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也会是以一种高成本的方式。

在环保意识不断高涨、油价涨多跌少、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大形势下,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较好地满足了汽车低排放、低油耗、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汽车节能与环保问题,因而逐渐成为世界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的热点。中国能源比较紧缺,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而且大城市交通普遍拥堵,汽车必须频繁制动,混合动力车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也被看好。但考虑到若干制约因素,特别是成本和价格因素,对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混合动力车在中国市场的成长还需要一个时期的培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