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一说与罗贯中合著)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而成,源于话本、民间故事、戏曲,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贽。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
这主要是由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
当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在全国各地收缴《水浒传》。
20世纪50年代,人们的看法是认为《水浒传》是描写歌颂农民起义的。
《水浒传》受到的争议无疑表明了它的价值。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少负大才诙谐滑稽、不拘小节、荒诞不羁”,早年读书至明末就取得庠生,入清后他绝意仕进,而以读书著述为务。
他博览群籍,一生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名著的批评: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逐一加以批注,但仅完成后两种。
他所评点的著作,主要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影响最为深远。
金圣叹12岁时偶得《水浒传》,于是开始对此进行评点,约其34岁时,完成了评注。
金圣叹称之为《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其实他是以袁无涯刻的《忠义水浒全传》百二十回为底本,砍掉了七十一回以后部分,将原本第一回改为“楔子”,七十回虚构了卢俊义惊恶梦,让嵇康收拾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英雄。
此外他对小说的正文部分进行删改,文字上也作了润色,伪托为“古本”刊行于世。
此本包括金圣叹所作的三篇序言,一篇托名“施耐庵”所作的序,《宋史纲》、《宋
史目》批语,《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正文部分每回的回前总评、夹批与眉批。
这些评论展露出了金圣叹特立独行的叛逆人格并逐渐形成了金圣叹颇具特色的小说批评理论,其中包括创作论、人物性格论、情节、结构、文法论等。
自此以后,金批《水浒传》成为了三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水浒传》版本。
金批本《水浒传》问世以来,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小说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热点之一。
早期对于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研究或批评是比较零散的,没有专门的论著来论述其小说理论,人们的观点大多渗透于具体的小说评点实践之中,但褒贬不一。
清末迎合着反清推翻专制的浪潮,人们围绕着具有悲剧色彩的“哭庙案”,对金圣叹作出了符合时代政治需要的新阐释。
二十世纪以来,对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进行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如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的来历与地位、金圣叹小说评点价值以及对金圣叹的功过评价,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成绩更为突出,其内容主要体现在金圣叹的生平思想及小说文学理论两个方面。
不过由于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以及政治形势不同,学者对自身文化命题的过分关注,许多研究往往导致了对于金圣叹的片面理解与评价。
国外学者非常热衷对金圣叹及金批《水浒传》的研究。
尤其在日本,相关研究非常丰富。
日本在较早时候便有《水浒传》的多种译本,其中金批译本占了很大比例。
十九世纪末,日本的笹川种郎在其《中国小说戏曲史·金圣叹》中,对金圣叹的小说批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作家对金圣叹研究更加注意,如日本著名作家新岛骁的《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艺批评》,对金圣叹的评价较全面。
六十年代以来,日本和美国学者对金圣叹做了潜心研究,主要有日本大内田三郎的《金圣叹与〈水浒传〉——以金圣叹的〈水浒〉观为主》、美国纽约瑞恩出版社出版的斯坦福大学王靖宇先生的《金圣叹》一生。
后者将金圣叹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人们对金圣叹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生平思想、处事心态、文学批评理论方面。
尤其对他的叙事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研究相对深入,而对他评点中占一定分量的诗歌、散文等关注目光过少。
许多研究基本保持在一个平面,缺乏逻辑意义上的联系,能够将外部与内部两个向度的研究融合较好的著述不多。
所以有必要打破过去那种在体裁和研究文法上固定而思维模式单一的框架,从宗教哲学、社会伦理、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用哲学、心理学等理论手段全面总结金圣叹的文学理论思想。
今后研究者要在更新理论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对金圣叹的抒情文学批评理论、
小说评点研究中的疑案、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选择金批《水浒传》作为研究对象,既是由于金圣叹的评论文字有着极大的可读性(历次的“金圣叹热”便足以说明),基于感叹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痴迷,同时想在众多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述自己对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的看法,尤其注重其人物性格塑造这方面的探究,从而领略金圣叹及其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金圣叹及金批《水浒传》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成绩更为突出,不仅相关学术论文与专著数量惊人,对金圣叹的生平思想及小说文学理论(人物论,创作论,情节、结构、语言论、鉴赏论)研究得非常深入。
(1)生平思想研究
金圣叹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成者,其生年史料无明确记载,因而多有分歧。
徐立、陈瑜著的《文坛怪杰金圣叹》一书中,对金圣叹的生年、姓名、家世、生活经历等作了详尽的考察,但是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如金圣叹的生年问题。
对于金圣叹的思想研究,他们认为其“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矛盾的状态,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样根深蒂固,加之癖好佛书,所以就更加博杂”。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一书中,不仅对金圣叹生活的时代背景作了详细的分析,而且还研究他的思维模式,认为其表现为“以佛禅思维为主题的富于宗教色彩的思维方式,在宗教哲学、历史文化、社会伦理等几个不同层次的观念界面上表现出来”。
吴子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中,则从吴中“才子文化”的建构、金圣叹与吴中文化、金圣叹与“魏晋风流”、金圣叹的“才子”说这四方面对金圣叹生平思想进行了总结。
邵子华认为金圣叹的思想性格极其复杂,他把复杂原因归纳为情与理的冲突。
“在理一方面,他秉持忠义,维护封建制度;在情一方面,他反对虚伪奸诈,崇尚率性而为。
”对众多的思想意识,金圣叹都有所接受却不能够统一起来,因而造成他言论的悖反,突出表现为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尖锐矛盾。
(2)小说文学理论研究——以金批《水浒传》为主
金圣叹小说美学思想是继李贽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小说理论的成熟走向。
他的小说文学理论中的人物论,创作论,情节、结构、语言论、鉴赏论更是其小说美学中的精华,近现代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1人物塑造研究
金圣叹的小说人物理论是其小说理论中最富盛誉的部分,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指导作用。
二十世纪金圣叹研究者一致充分肯定他的小说人物理论,尤其对性格论予以高度的评价。
董小玉称“金圣叹第一次明确地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他们的性格)作为小说理论研究的中心,不仅正确地揭示了小说人物作为艺术典型的深刻含义,而且细心地探讨了如何使人物形象典型化的基本理论”。
俞为民则认为“金圣叹对《水浒传》人物形象的评析和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总结,不仅为读者理解《水浒》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中的人物理论,对今天的小说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于人物性格理论的研究,高小康《金圣叹人物理论新探》指出金圣叹的“性格”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性情、气质等心理特征。
他的性格理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金圣叹的个性观念突出地表现为心理真实,即“忠”;二是性格共性观念的人性论色彩;三是重视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态度、方式甚于客观效果。
陈果安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典型论:金圣叹性格论》中则把金圣叹的性格理论概括为四个统一,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复杂性、多样性与规定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可变性与不可变性的统一。
王汝梅著的《中国小说理论史》指出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是通过肖像、语言、行为动作以至于心理活动、环境渲染等许多方面刻划而表现出来的。
方正耀认为人物性格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人物性格的单纯。
“他反复强调性格特征,却没有认识到《水浒》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一般说来过于单纯了,与生活中常人的复杂性或者性格的复杂性尚有一定距离……这就与我们今天所论的个性化性格和典型人物性格有一定的差距”。
○2创作方面研究
严格说来,从金圣叹开始我国才有了真正的小说批评。
一部贯华堂本《水浒
传》不仅是施耐庵以高超技巧创造的艺术珍品,也是金圣叹对小说各种作法所作的辉煌总结。
20世纪对金圣叹创作论的研究集中于他的“三境界说”、“格物”、“文法”等主张中。
肖春燕《小说创作的“三境界说”——论金圣叹的小说创作理论》充分肯定了金圣叹的“三境界说”,她不仅对三境界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并总结出金圣叹小说创作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认为“三境界说”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张伟认同“格物”说,指出“十年格物”导致进入“一朝物格”阶段,即创作阶段。
他还把“亲动心说”与“无与”说看作是人物形象及艺术构思阶段,灵感说与“三境界说”看作艺术的传达阶段。
“在其整个的小说评点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理论不仅指导着当时的小说创作,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方正耀则认为金圣叹所谓的“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是荒谬之论。
对于“文法”,胡适首先发难,他“把金圣叹的‘《水浒》文法’说成是中了‘八股选家’的‘流毒’,金圣叹用‘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苑’,‘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
陈果安认为金圣叹不仅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技法,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美学价值的命题,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
“认为金圣叹的技法论琐碎、零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表面上看金圣叹的技法评点分散于《序》、《读法》及回评、夹批之中,似乎看不出一个系统,但就其涉及的内容及其联系看,又是自成体系的”。
王靖宇在《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中推重金圣叹评点的“文法”。
他指出金圣叹的身份是一个文学批评的实践者,他的文学批评、文学主张是随着评点的进行而逐步展开的,因而与具体的评点文本联系更为密切。
这就造成了金圣叹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具体、零碎且不成系统的特点。
在争议颇多的金圣叹文法与八股文的关系认知上,他认为金圣叹评点文法实际上吸收了八股文法的一些积极因素。
○3情节、结构、语言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