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的药用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马的药用价值
(刘佳 08生物技术 040012008065)
【摘要】
海洋药物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应用海洋药物治疗疾病已近二千年历史。

海马作为海洋药物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很多陆地药材所不具有的化学物质。

而且其生物活性多样、疗效独特。

因此研究和探索海马的种类、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应用前景,为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提供了一定的医药保障,也是多年来医药学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海马;分类;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应用;前景
【正文】
1. 概述
蔚蓝色的浩瀚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

海洋一直是人类索取资源的天然医药宝库。

在蓝色的海底鱼虾穿梭,珊瑚争艳,药材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目前,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以海洋生物配伍其他药物制成的复方中成药152种。

这些药物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医药学及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海洋孕育着16万种以上的海洋生物,可用于药者达千种之多。

海洋药物不仅具有很多陆地药材所不具有的化学物质。

而且其生物活性多样, 疗效独特。

因此研究和探索海洋药物的种类、化学成分及功效, 就为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提供了一定的医药保障, 是多年来医药学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众多海洋生物中,海马作为海洋脊索动物中一个小小的个体,在海洋药物化学成分及功效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 海马简介
海马为海龙科动物, 性温、味甘, 是名贵的强壮补益中药。

全世界海马属约有30种。

海马药用历史悠久。

早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已有记载,时称“水马”。

公元739年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次使用海马之名。

欧洲从18世纪开始将海马入药。

3. 海马的分布与分类
主要产地: 海马主要产于我国广东和海南省海域, 南海为我国海马的主要
自然分布区, 大多为捕鱼时捕获的野生品种, 极少数海马为人工养殖品, 海马药材除自销外, 大多销往全国其它省区。

东南沿海海马药用分布种类较少, 产量较低,药材多自产自销, 药用价值较大的种类有三斑海马、冠海马、大海马; 黄海、渤海沿海即江苏、山东、辽宁等省沿海海马种类较少, 主要分布种为日本海马, 常在捕小鱼的拉网中检出,商品药材名为海蛆, 多自产自销; 大连沿海分布较多, 渔民常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

中国历版药典收藏的海马药材分为5种,即斑海马、线纹海马、大海马、刺海马和小海马的干燥体。

①线纹海马又名克氏海马、琉球海马, 体型最大, 体呈扁长形而弯曲, 体长约30cm,黄白色。

头略似马头, 有冠状突起, 前方有1管状长吻,口小, 无牙, 两眼深陷; 躯干部七棱形, 尾部四棱形, 渐细卷曲, 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 体轻, 骨质坚硬; 气微腥, 味微咸。

②大海马: 体长20-30cm ,黑褐色。

分布于广东省及海南海域。

东海、渤海也有分布。

现有人工养殖, 为广东省主要养殖品种, 其寿命为5 年左右, 饲养5-6个月即可供药用。

③斑海马: 又名斑海马, 体侧背部第1, 4, 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斑。

分布于广东省及海南、福建、台湾沿海水域。

现有人工养殖。

主产地为广东省汕头、汕尾市, 体型较大,据汕头市药材公司介绍, 全国的三斑海马有一半产自此地沿海。

④刺海马: 体长15-20 cm, 黄白色头部及体上环节间有棘, 细而尖。

产量较少, 主产于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沿海水域。

过去大多从新加坡进口, 药材称“叻海马”或“刺海马”。

⑤小海马: 又名日本海马, 体形小, 长7-10cm, 黑褐色, 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

商品药材名又称“海蛆”,因体型小而成为渔捞中的“漏网之鱼”,故产量很低。

4. 海马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海马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化学活性成分, 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 其中以三斑海马最高(73.56%)。

每100g海马水解氨基酸总量达59.65~65.82g,平均为64. 15g。

富含17种氨基酸, 有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占总氨基酸含量30%左右。

海马有13 种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65.18%~76.22%,其中DHA 含量占较大比例, 以大海马较高(8.602%),日本海马脂肪中EPA+DHA占14.1%。

DHA是前列腺及精子的主要物质基础, 这为该药材补肾壮阳作用提供依据。

海马的总磷脂达3.28~7.82mg/g,为其补益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海马有23 种多宏量及微量元素, 宏量元素中Ca 、P、K、Na、Mg 含量均在100mg/g以上,其中M n、Zn含量较高, 与其补肾壮阳作用相吻合, 并富含Fe, 也与其滋肝补肾、补血生精作用有关。

新近从刺海马分离到4个化合物, 其中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为首次从动物类药材中分得。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 海马具有温肾壮阳, 消肿散结, 镇静安神等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海马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中医应用海马的干燥全体, 味甘咸, 性温, 归肝肾二经。

既善补肾壮阳益精, 治肾阳虚衰之阳痿精少、宫冷不孕、尿频、腰膝酸软及肾虚作喘, 又能活血散结, 消肿止痛, 治徵瘕积聚、跌打损伤、疮肿及外伤出血。

用法为研服, 每次1-1.5g,内热多火忌服。

海马具有激素样作用: 克氏海马的乙醇提取液既能诱生和延长雌鼠的动情期, 使子宫及卵巢重量增加, 又能使雄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明显增加, 表现为雄性激素样作用。

5种海马的乙醇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正常雄性小鼠的精子数和精子活率, 但对正常小鼠的性腺和性器官几乎无影响,可明显增加环磷酰胺造型
小鼠的精子数、精子成活率及性腺、性器官的重量。

同时海马还具有延缓衰老作用: 海马的水、醇提取物具有促进小鼠抗应激作用, 可增强小鼠的记忆能力, 增加小鼠血中的SOD含量, 降低小鼠肝中的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即降血脂作用),抑制小鼠脑内MAO-B活性,及促进血液流变学改变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海马的水、醇提取物具有促进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增加正常小鼠和免疫小鼠的脾重, 提高碳粒廓清率和吞噬指数, 提高外周血液淋巴细胞ANAE 阳性百分率, 促进血清溶血素抗体的生成, 体外实验可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这些实验结果, 为海马延缓衰老作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斑海马还具有明显的抗血栓药理作用, 能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颈动脉血栓和大鼠脑血栓的形成, 为海马调气活血功效提供理论依据。

除上所述,海马还具有镇静作用: 大海马、克氏海马、刺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的提取物, 对L-谷氨酸致大鼠神经元钙内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钙离子进入神经元在兴奋性氨基酸L-谷氨酸致神经元溃变和坏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 海马的临床应用
海马一般用生品, 多研末或泡酒服, 较少人煎剂。

有配合祀子、鱼缥胶、红枣水煎服,治肾阳衰弱致夜尿频及白带多者;也有配合木香、大黄、青陈皮、白牵牛、巴豆制散剂水煎服, 治各种聚瘦块。

本品亦可外用,如配合穿山甲、水银、朱砂、雄黄、轻粉、硒砂、磨香为末, 点药入疮口, 治恶疮及疗疮。

此外,海马对阳萎、不育、虚烦不眠、哮喘、腰腿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腹痛、痞块、难产、乳腺癌、结肠癌、肝癌、皮肤癌等具有治疗效果,但孕妇及阴虚火旺者须慎用。

海马较少单独临床应用, 多与其他中药配伍, 水煎或入丸散均可。

海马补肾丸在相当程度上有推迟老化的作用, 故对更年期前后及初老期妇女的多种疾病有效。

常见的临床验方有海马酒、龟龄集、龟龄酒、海马保肾丸、海马三肾丸、海马止血散等。

海马作为1种名贵的中药材, 有“南方人参”之美誉。

估计每年全球海马贸易量至少2亿只,主要用于传统中药。

6. 海马的养殖与发展前景
海马作为药材,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马进口国,90%的进口海马都用于中医入药。

但由于近年来的掠夺性捕捞和生存环境被破坏,海马自然资源已近枯竭,使以海马为原料的产业发展严重受阻。

因此,开展海马人工养殖不但能够拯救海马,替代进口,保护海马野生资源,而且可实现以海马为原料的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海马人工养殖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管理的不完善等因素,到了21世纪70-80年代,海马养殖场几乎全部倒闭。

近十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海马的用途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海马养殖业开始复苏。

目前,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开展海马的人工繁育和养殖已获得成功。

在广东已建成年产50吨、产值1亿元、规模庞大的人工仿生态海马养殖基地。

通过海马养殖,既可以挽救珍稀物种,又能满足市场需要,改善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

我们期待海马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徐国钧,徐路珊,等.中药海马、海龙的本草考证仁[J].中国中药杂志,19 95,20(12):710.
2.朱凌云,张学亮.助阳散为主治疗阳痿15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1997,25(3):23-24.
3.张朝晖, 除国钧, 徐珞珊, 等. 海龙科药用动物的理化分析[J].中药材,1997,20(3):140-14
4.
4.余竞光. 海洋倍半萜化合物研究概况[J].海洋药物杂志,1983;(3):166-178.
5.许东晖, 等. 斑海马提取物抗血栓研究[J].中药材,995;18(11):573- 574.
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广州: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5
7.
7.简裁.四味汉方药壮阳作用实验研究.日本药理学杂志,1959,55(3):85.
8.张朝晖,徐国钧,徐珞珊,等.五种海马提取物对L-谷氨酸致大鼠神经元钙内流的拮抗作用.中国海洋药物杂志,1994,(4):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