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及其防控

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及其防控
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及其防控

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及其防控

疫情概况

4月24日,WHO(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猪流感(A/H1N1)疫情。

27日,WHO将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由3级提升至4级。

29日WHO又将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由4级提高到5级。

世界卫生组织4月30日宣布,从当日起,该组织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

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5月2日早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的615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分布在墨西哥(397例、16例死亡)、美国(141例、1例死亡)、加拿大(34例)、西班牙(13例)、英国(13例)、德国(4例)、新西兰(4例)、以色列(2例)以及瑞士、奥地利、荷兰、法国、丹麦、韩国、中国香港各1例。

认识猪流感

猪流感病毒对热敏感,56 ℃条件下,30min可灭活;对紫外线敏感,但用紫外线灭活猪流感病毒能引起病毒的多重复活。

美国曾于1976年在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的士兵中出现猪流感爆发,引起200多例病例,其中至少4名士兵进展成肺炎,1人死亡。

1988年,美国出现了猪流感人际间传播的迹象,接触过一例猪流感病例的医护人员中出现了轻微的流感样疾病,并在血清中检测出猪流感抗体。

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期间,美国共报道了12例人感染猪流感病例,但均未出现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猪流感病毒可直接从猪传播至人,亦可出现人际间传播。感染病毒的猪或人是主要的感染来源,隐性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人也可能通过接触到被猪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而获得感染,因此,被猪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也是潜在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患者多数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目前报道以青壮年为主,应注意老人和儿童。

高危人群。

从事养猪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养猪、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以及接触猪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

人感染猪流感常发生在冬春季节,猪感染猪流感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

传染期

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后,现有资料表明,传染期为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7天。若病例发病7天后仍有发热症状,表示仍具有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传染期可能长于7天。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1至7天左右,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

临床症状

人感染猪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体征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罗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预后

人感染猪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1N1者预后较差,病死率约为6%。

人感染猪流感的诊断标准

医学观察病例

曾到过猪流感疫区,或与病猪及猪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者。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

疑似病例

曾到过疫区,或与病猪及猪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也可流行病学史不详),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咽试子、痰液、血清H亚型病毒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

治疗

对症支持

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就地隔离治疗,强调早期治疗。

对人感染猪流感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48小时是最佳治疗期,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应拍胸片,查血气。

现场处置

病例管理

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至体温正常。隔离治疗期间,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要分开管理。

密切接触者管理

人感染猪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发病前1天至隔离或死亡期间,与确诊或疑似病例存在流行病学关联,包括与其共同生活、居住或诊治过病例等;暴露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或暴露于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

按照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对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并

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来自疫区的飞行器等其它交通工具的乘客或乘务人员一旦发现有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等呼吸道症状者,应立即在有防护的情况下,送至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同时建议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的其他人员转移至邻近的指定场所,进行健康体检,测量体温并询问有无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对其中的异常者转至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对无异常者,做好详细登记后,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公众可采取何种措施?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尽量减少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加强居室及办公场所的通风和清洁。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如果生病了,请留在家中,并减少与其他人接触,避免感染他人。

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因为病菌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

正确洗手方法

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条件。用洗手液彻底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均可保持手部卫生。

什么时候应洗手?

在接触眼、鼻及口前

进食及处理食物前

如厕后

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染污时,如打喷嚏及咳嗽后

触摸过公共对象,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及门柄后

为幼童或病人更换尿片后,及处理被染污的物件后

探访医院及饲养场的前后

接触动物或家禽后

一般情况下,当双手有明显污垢或可能被体液沾污例如如厕后或更换尿片后,打喷嚏及咳嗽后,应用洗手液(肥皂)及清水洗手。如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可用含70-80%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

用洗手液洗手, 程序如下:

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加入洗手液,用手擦出泡沫。

最少用二十秒时间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揉擦时切勿冲水。

洗擦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用干净毛巾或抹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用干手机将双手吹干。

双手洗干净后,不要再直接触摸水龙头,可先用抹手纸包裹着水龙头,才把水龙头关上;或泼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

注意:

切勿与别人共享毛巾或纸巾。

擦过手的纸巾用后应妥善弃置。

个人用的抹手毛巾应放置妥当,并应每日至少彻底清洗一次,如能预备多于一条毛巾作经常替换,则更为理想。

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程序如下:

把足够份量的酒精搓手液倒于掌心,然后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各处至少20 秒直至双手干透。

正确使用口罩

佩戴外科口罩要注意的事项(佩戴口罩前,以及脱下口罩前后都必须洗手):

1、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有金属片的一边向上;

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皮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

佩戴口罩后,避免触摸口罩,以防降低保护作用;若必须触摸口罩,在触摸前后都要彻底洗手。

脱下口罩时,应尽量避免触摸口罩向外部分,因为这部分可能已沾染病菌。

脱下口罩后,放入胶带或纸袋内包好,再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弃置。

外科口罩应最少每天更换,口罩如有破损或弄污,应立即更换。

公共场所的消毒方案

(一)消毒原则: 公共场所的预防性措施应以清洁为主,消毒的意义有限。

非猪流感流行区的公共场所是安全的,平时注意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不需专门针对猪流感开展消毒工作。

猪流感流行区的公共场所除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需对重点部位以及人员活动频繁的室内地面消毒。

对特定场所,在特定时间可以进行全方位消毒。也可根据疫情警报的等级采取对应的的消毒处理。

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无法使用物理方法的,可采用化学的方法。如进行空气消毒,应选择连续的物理消毒方法。

(二)消毒对象:公共场所是指除公共交通工具以外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所有场所,包括餐馆、饭店;商务楼、商场;体育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洗浴、理发、美容场所;候诊室、候车(机、船)室等。

需要日常消毒的场所和物品

宾馆、饭店的床单、被罩、浴巾、毛巾;卫生间的马桶、浴缸;厨房餐厅的餐饮具、厨具;服务人员的手等以及《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需要消毒的物品。对于大型公共设施如宾馆、商场、超市、影剧院和会议中心等应保证空调系统的供风安全。

需要日常清洁的场所和物品

所有水平的物体表面,例如地板、电梯间、柜台、桌子、椅子、每天至少使用清洗剂和热水清洁一次。

不需要针对猪流感消毒的场所和物品

空气、墙面、下水道、书本、试卷。

(三)消毒方法

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时,可选用清洗、擦拭、喷雾和浸泡的方法。一般选择含氯消毒剂,浓度为500毫克/升~1000毫克/升,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对食饮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温度为100℃);煮沸消毒15-30分钟;使用远红外线消毒碗柜,温度达到125℃,维持15 分钟,消毒后温度应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对不具备热力消毒的单位或不能使用热力消毒的食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如用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消毒后清水冲洗、空干保存备用。

衣服和被褥应勤洗、勤晒,消毒可用加热的方法,也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涤剂清洗衣物。

卫生间、厨房和居住的房间要经常打扫,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 。

如确定公共场所为猪流感的疫点,应按照疫点消毒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学校应对措施

加强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工作,班主任老师应该加强晨检,一旦发现有流感样症状(发热38度以上,伴有有咳嗽或咽痛)的同学要做好登记,并报校医。流感样病例同学要回家休息治疗,烧退48小时后方可返校。

爆发疫情要及时报告,一周内发生有5流行病学联系(一个班级)的流感样病例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并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及时采取各项措施控制疫情。

所有班级要加强通风,如果出现散发流感样病例,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对班级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近期不宜举行大型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春游等。

建议1年内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同学及时到就近的社康中心或预防保健所接种流感疫苗。

深圳市宝安区CDC流行病科

2009年5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