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彝走廊蒙古族后裔传说的几点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 索/2005/3

186

 对藏彝走廊蒙古族后裔传说的几点认识

曾现江

摘 要:众多的蒙古族后裔传说反映了13世纪以来蒙古族频繁活动于藏彝走廊,以及迁徙进入藏彝走廊的蒙古族与当地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蒙古族长期在藏彝走廊的族群政治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可能导致一些人群攀附蒙古族祖源,从而创造出新的蒙古族后裔传说。

关键词:藏彝走廊;蒙古族后裔;传说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5)3-186-03

作 者:四川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藏彝走廊主要指的是北起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经川西高原、西藏东部,南达云南西部这一狭长地带。该区域的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在崇山峻岭之中开辟出一条条河谷通道,成为古代民族南来北往、迁徙流动的天然走廊,也是一条丰富的历史文化沉积带。①

13世纪初形成于我国北方高原的蒙古族与藏彝走廊关系密切。就现状而言,蒙古族是生活在藏彝走廊的众多民族之一。除此以外,藏彝走廊还有不少蒙古族文化遗迹可寻,如各种与蒙古族相关的传说,蒙古族语言遗迹,蒙古族人名、地名以及蒙古族社会习俗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族后裔传说———自认为是蒙古族后裔或被邻近的人群认为是蒙古族后裔。本文拟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初步的梳理。

一 蒙古族后裔传说

1.“霍尔”的来源传说

四川省甘孜州的甘孜、炉霍、道孚县一带有“霍尔地区”之称,当地居民曾被称为“霍尔巴”,即“霍尔人”。在清代,该地区

有一系列“霍尔”土司,如:霍尔麻书安抚司、霍尔侏倭(竹窝)安抚司、霍尔章谷安抚司、霍尔孔撒安抚司、霍尔白利长官司、霍尔咱安抚司、霍尔东科长官司等。我们知道,藏文中的“霍尔(hor )”最初是汉语“胡”的音译,是汉族对北方民族及中亚民族的一种泛称,13世纪蒙古崛起以后,则主要指蒙古族或与蒙古族相关者。在上述的“霍尔地区”,广泛流传如下的传说:元朝皇帝忽必烈应帝师八思巴的请求,派一位蒙古族大臣(或者是忽必烈的儿子)与一位喇嘛到甘孜地区建立寺庙,弘传佛法。此大臣到甘孜后与当地一女子同居,后来该女子生下一子,此

子长大后掌握地方权柄,其后代人口繁衍,分立为“霍尔”诸土司。

2.瓦述部落的蒙古祖源传说

甘孜州色达草原上的瓦述藏族部落有祖先是蒙古人的传说:古代居住在青海湖右翼的蒙古游牧部落的某头人家生下一男孩,以藏文经文“丹增瓦曲”取名董・瓦色交,其后代形成5

个新的血缘系统即瓦述骨系(部落)。③

此外,色达瓦述曲昌骨系中的“所过玛”部落也传说是蒙古族后裔。④

而在道孚县境内的瓦述榆科部落供奉名叫“海尔森”的土著神,传说该神是蒙古人,因而当地人也被认为是蒙古人。

3.“梭坡”后裔传说

梭坡(Sog -po )是藏族对蒙古或蒙古族的称呼。在甘孜州丹巴县有梭坡乡,以石碉林立而有“千碉之国”之誉。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批蒙古族人来此放牧,遂有“梭坡”之名。⑥

但当地人还向调查者这样讲述自己的祖源:忽必烈远征大理时途经此地,留下部分蒙古军驻防,这就是现在梭坡人的祖先,石碉最早就是这些蒙古驻军建造的。

4.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蒙古祖源记忆

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木氏宦谱图像世系考》中自称“始祖”是宋徽宗年间由金沙江浮木而至的西域蒙古人“爷爷”,颇具传奇色彩:

“肇基始祖名曰爷爷,宋徽宗年间,到雪山,原西域蒙古人也。初,于昆仑山中结一龛于岩穴,好东典佛教,终日跌坐禅定,忽起一蛟,雷雨交兴之际,乘一大香树浮入金江,流至北澜沧。夷人望而异之,率众远走,遂登岸上,时有白沙羡陶阿古为野人长,见其容貌苍古离奇,验其举止安详镇定,心甚异之,遂以女配焉……”

5.川、滇、藏交界地区的“木天王”传说

在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不断对外用兵,先后占领了甘孜州南部、木里县及云南德钦、西藏芒康等地区,威振川、滇、藏交界地区,被当地人尊称为“木天王”。在一些流传至今的传说中,“木天王”被认为是忽必烈与当地一头人的女儿所生之子。该传说的大意是:忽必烈率军进攻缅甸,在丽江西北的巴塘一带遭遇大雪,被迫屯军。其间,忽必烈与当地一头人的女儿相恋。分别时,忽必烈告诉她,等他征服缅甸人后,再回来娶

她。后来,头人的女儿生下一子,但不见忽必烈归来,在羞愤交加中,她把孩子绑在一块木头上,让他顺金沙江漂走,自己投江而亡。这个孩子在下游被人从江里捞起,忽必烈封他为纳西亲王,俗称木天王。⑦

6.永宁纳西族的蒙古族祖源传说

据美籍奥地利人洛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调查:云南宁蒗县永宁纳西族包括土司在内的阿姓人(即当地的统治阶层)都认为自己是忽必烈留在永宁的蒙古统治者的后裔,并因此而深感自豪;当地还传说忽必烈曾带领部队驻扎在日月和,因此,“任何人离开永宁旅行,第一个搭帐蓬的地方都是日月和”。⑧也有的传说认为只有土司才是忽必烈南征留下的蒙古族将士后裔。⑨

7.木里土司的蒙古族祖源传说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丽江一带活动的俄国人顾彼得被告知木里的项氏土司是蒙古人后裔,土司的始祖是忽必烈手下的一位将军,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入侵丽江和大理,经过木里时任命他为木里的“终身王子”。⑩永宁的纳西族也认为木里土司是蒙古人的后代:在早先时候,一位黄教喇嘛从西藏昌都来到永宁所管的“西番地”,将该地区许多信奉其它教的人都转化为黄教信徒,永宁土司遂将木里地区交给这位喇嘛管理,到清朝雍正时,喇嘛的继任者向皇帝推荐自己的管理员———“一个蒙古人出身的人”为木里世袭安抚司,由此形成项氏土司。 λϖ

8.普米族的有关传说

滇西北的普米族曾被认为是“蒙古部落”, λω永宁的纳西族则认为他们是忽必烈南征的有功随从, λξ在普米族内部,随蒙古兵征大理进入滇西北的传说也广为流传。 λψ另外,还有普米族传说自己的先祖是从蒙古迁徙而来的,如宁蒗县托甸乡郭姓来源的传说,声称该姓始祖原居“蒙古马察多尔”地方,后迁居到咱布草原,后又迁居故察,最后由故察迁到宁蒗县;宁蒗县库脚乡普米族的一位“韩规”(巫师),甚至还能说出自己祖先离开蒙古后所传的世系 λζ。

9.“铁改余”传说

在西南地区的一些余姓家族中,迄今仍通过家谱、墓志碑铭以及口头传说等方式流传着一个内容基本相同的“铁改余”传说,自称始祖为铁木真(或“见”、“健”),是元朝宗室、元世祖的后代,“十子九进士”,后因遭奸臣陷害或为避红巾军之乱而举家逃亡,改铁姓为余姓,分散至各地。在藏彝走廊,此类传说也不乏其例,如泸定县沈村余氏家族的《余氏历代家谱》 λ{、西昌礼州的《余氏族谱》 λ|等。

二 几点认识

早在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就认识到西南各少数民族在当时天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中原”的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蒙古军队频繁出入藏彝走廊:1227年初,蒙古军围攻西夏中兴城,成吉思汗则率军渡过黄河,

攻破积石州(今青海循化县),其中一支蒙古军由临洮南下,首

次进入藏彝走廊,抄掠今川、甘毗连地区的阶州、文州等地;1231

年,为了假道灭金,蒙古军攻破西和、仇池等城,寇掠阶州、文

州;1236年,蒙古诸王穆直和先锋按竺迩率军自西和南下,攻破

宕昌、阶州,招降藏族部落,再沿岷江而下,经威、茂地区进攻成

都;从1239年开始,南宋朝野上下就不断收到蒙古将图谋沿藏

彝走廊南下大理,“斡腹入寇”的消息;1244年,蒙古军取道“吐

蕃界中”首次进入大理境内,在丽江九禾为大理军队击退; 1247、1248年,蒙古军接连试图沿藏彝走廊南下,越过大渡河进

攻大理,都为南宋军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所阻;1253年,忽必烈终

于实现了经藏彝走廊南下远征大理的壮举。 λ}元朝在藏彝走廊

各地创设土司,派驻官吏、军旅,其中不乏蒙古族,元朝灭亡后,

他们大多就地落籍。从16世纪初开始,蒙古阿尔秃厮、卜儿

孩、河套胡克、大同等部以及属于土默特部的丙兔、赤火落等部

相继进入青海湖地区,不时南下寇掠藏彝走廊。1632年,喀尔

喀蒙古却图汗率众占领青海湖地区,火落赤等蒙古部落被迫向

甘肃南部的果洛地区及川西高原迁徙。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

和硕特部由天山南麓南迁青海湖地区,并南下藏彝走廊,击溃

甘孜白利土司,并以甘孜为据点,驱逐丽江木氏土司在康南的

势力,东进渗透到康东明正土司界内,在康区各地设立关卡,委

派营官,征收赋税。和硕特蒙古对康区的控制直至1724年罗

卜藏丹津叛乱失败才完全覆灭。

由上述可见,自13世纪以来,蒙古族对藏彝走廊的历史发

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蒙古族迁徙进入藏彝走廊的事件也时有发

生,这当然会留下相应的文化遗迹。因此,藏彝走廊的各种蒙

古族后裔传说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并非全无历史依据。事实

上,藏彝走廊的一些人群不但在传说中被视为蒙古族后裔,而

且还往往在体质、语言等方面具有一些接近于蒙古族的客观特

征。永宁纳西族的阿姓人自称是蒙古人,据观测,“他们的体

格、相貌都证明他们的话”。 λ∼有的考察者发现道孚县的瓦述榆

科人“混有蒙古的血统”。 µ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学者、旅

行者和探险家都注意到了霍尔人在很多方面都与周围其它的

藏族人群有显著差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

J.H.Edgar眼中的霍尔人“身体强壮,长着鹰钩鼻,淡褐色的大

眼睛,头发通常卷曲或呈波浪形”。 µϖ有的考察者注意到霍尔人

不但都声称自己是蒙古人的后裔,保留了个别的蒙古族语言,

而且还传播着一些明显带有鄂尔多斯等北方草原因素的文化,

如糙石柱和用石块砌成的圆形坟墓以及金属用具上动物图案

的雕刻风格等。 µω吴景敖在20世纪40年代发现霍尔人的语言

是“蒙古话和西藏话混杂变化而成一地脚话”,而且“只要看看

这一带地方住民的头面,颧骨大,两颚宽,就知道他们不是康人

的种”。 µξ

藏彝走廊的蒙古族后裔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并不意

1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