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在概念隐喻研究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在概念隐喻研究中的应用摘要:概念隐喻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本文以奥巴马2012年胜选演说词为语料分析说明事件域认知模型在概念隐喻中的应用。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于概念隐喻有很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政治演说事件域认知模型概念转喻
1.引言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产生新的语言的根源。
隐喻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为。
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说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奥巴马作为美国黑人的骄傲,能够连任美国总统与他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是有着莫大关系的。
隐喻有助于加强政治立场的宣传,以便成功地实现政治目标。
目前,对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研究已有不少,大多数人从语篇、宗教、风格等角度研究以往的总统演说,从而说明隐喻的作用。
2012年奥巴马的胜选演说基本上还没有人涉足。
此外,很少有学者结合总统演说中谈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在概念研究中的应用。
2.事件域认知模型
事件域认知模型是王寅(2005)基于对国外一些有名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理论模型的仔细研究,并发现其有三大不足(分析层面单一、侧重动态场景、主要针对句法)的前
提下提出来的。
ecm的基本思想如图一所示:
图一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王寅(2005)指出人们是将“事件域”作为单位体验和认识世界的。
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包含两个大的核心: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
静态性行为和动态性行为都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动作(如图里的a1,a2,a3...an)构成的,而一个事体是由很多个体(如图里的b1,b2,b3…bn)构成的。
另外,事体包括人、事物、工具等表示客观实体,也可以表示抽象的事物或者是虚拟的概念等。
这样,一个事件域可能包括会包含很多要素,不仅是实施者、受事者、作用力等,而且这些要素还要有层级关系:第一级,一个时间主要是包括动作要素和事体要素;第二级这个要素要有很多子要素;第三级,各个要素又包含很多点醒信息,比如说特征和分类等信息。
3.2012年奥巴马胜选演说中的概念隐喻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许是准确的,因为人的概念系统是存在隐喻的。
”王寅(2007:492)认为隐喻一般是通过熟悉的、油性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感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隐喻用于政治,古今中外,都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在2012年奥巴马胜选演说中短短的2231个词,运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从而使演讲更加生动易懂。
我们经过整理和归纳,
总结出奥巴马本次胜选演说中用到的典型的概念隐喻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物隐喻;第二,旅途隐喻;第三,家庭隐喻。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看看上面这几类隐喻。
3.1国家——人物隐喻
例如:mare than 200 years after a former colony won the right to determine its own destiny.
we believe in generous american,in a compassionate america,in a tolerate america.
3.2竞选——旅途隐喻
例如:in this selection,you,the american people,reminded us that our road has been hard,while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
3.3美国——家庭隐喻
例如:we are an american family and we rise or fall together as one nation and as one people.
4.ecm在概念隐喻中的应用
王寅(2005a:151)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
这种认知模型从事件的层次性将抽象的概念隐喻形成可以做充分的解释。
基于ecm 概念隐喻的定义和其对隐喻表达的控制力如图二所示:图二 ecm对概念隐喻的阐释
根据图和概念隐喻本身的概念,我们可以给概念隐喻重新下个
定义,即event a是event a’,前者是目标域,后者为源域。
分析了ecm中概念隐喻的概念之后,现借用ecm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中的3个主要的概念隐喻,如图三、图四、图五所示。
4.1国家——人物隐喻
图三 ecm对于隐喻的阐释:国家——人物
4.2竞选——旅途隐喻
图四 ecm对于隐喻的阐释:竞选——旅途
4.3美国——家庭隐喻
图五 ecm对于隐喻的阐释:美国——家庭
如以上三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ecm对于概念结构中的概念隐喻是具有强大解释力的。
如图三,在国家是人物的概念隐喻中,对国家事件和人物事件的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概念隐喻是如何实现的。
国家和人物这两个事件域中,动态来看,“发展”对应着“长大”,“衰败”对应着“胜败;静态来看,“国民”对应着家人,“盟友”—“朋友”。
图四在竞选是旅途概念隐喻中,动态来看,竞选和旅途这两个事件域中,动态来看,“开始”对应着“开始”,“结束”对应着“结束”;在静态来看,“竞争”对应着“障碍”,“候选人”对应着“旅行者”。
在图五中,美国是家庭概念隐喻中,我们从美国事件域中静态事体看,美国“国家公民”对应着家庭事件域中“成员”,而美国“邻国”对应着家庭“邻居”;从动态行为域来看,美国“建立”对应着家庭
“建立”,美国“统一”对应着家庭“团结”。
5.结语
本文赞同王寅所说的事件域认知模式(ecm)是可以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大认知模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之一。
相比langacker(1991,2002)提出的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还有talmy (1988)的力量动态性事件。
ecm在分析抽象的概念隐喻形成时有更强的解释力。
用最新政治演说2012年奥巴马的胜选演说词作为语料,来谈ecm对于概念隐喻有较强的解释力显得更有说服力。
除此之外,通过ecm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家们利用概念隐喻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从而感染民众。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r,w.1991/2002.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3]talmy,l.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j].cognitive science 12.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周维超.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的隐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