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资源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资源文化。
(一)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综合探究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做出界定,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美术文化涉及的门类很多,这就需要美术老师结合其他的科,模糊学科门类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很愉快的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会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流失,有的正在被我们重新认识和保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本身就具有很多审美价值的文化遗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赏,用美术手段来记录、表现。
例如:我在上《悠悠北山街》这一课中,由于北山街是在杭州,很多学生可能去过西湖,但没有真正欣赏过北山街,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许多地方都不知道,对于它的历史也不是很了解。由于条件时间限制,不可能带学生去杭州北山街一一目睹其建筑。因此,整节课的安排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其历史建筑物的特色,教师对一些历史建筑物进行讲解。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原先的作业设计是用速写及绘画的表现手法,画画北山街的景物,我选择学生结合刚才欣赏过的作品表现技法,表现家乡的景,我们的家乡龙游也有许多的美景,溪口也有老街,,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的文化。带学生走出校门去校园附近的老街走走,感受身边的文化,再尝试着去画画。在本课中,我将地方文化巧妙地与课本内容结合在一起,联系生活实际,师生共同挖掘身边的美术文化。
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在美术课堂教学时,选择合适的课题、恰当的切入点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美术,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
人文精神。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
(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时可应用的美术教材,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潜在的文化优势,都存在着具有名族特色的艺术遗存。古老的民间年画、民间建筑、民间家具等都是机器具艺术价值的艺术遗存。地方美术资源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是一切其他美术的渊源和基础。如:我们家乡的畲乡风情,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都是特有的文化特色。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去观摩、了解当地具有名族特色的艺术遗存,更好地拓展美术学习内容,同样也起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由于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知识,美术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网络,或者寻求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来获得需要的学科知识。在美术课堂上遇有一些学科交叉的探究活动时,可让学生主动要求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
2.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而地方文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现实的东西、人物、事例进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乐于学、乐于接受,有现实的教育效益。就如龙游民居苑,当地学生都很熟悉,当我们把民居苑开发为教材时,他们就会去关注,而且还会积极去收集有关民居苑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们懂得祠堂的意义,了解了古围墙曾经的作用,明白了读书人的礼仪和追求……从而知道了古民居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去保护。这就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了他们的环境、审美以及学习生活之中,相比书本上的外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等,更显得实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让我们的学生“和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对话,共同感受生命的快乐与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因而,我们的美术教育
要从学生所在的本土做起。而这方面农村又有它独特的地方,农村还保留有它传统节日独特的庆典方式(例如元宵节的“灯会”猜谜、农历十月十五的“五谷丰登”等)。
3.学校的美术课要注重从农村就地取材,发挥地方资源的工艺性。
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各地域各名族的生活理想,地域特色的形成,丰富的物产以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孕育了绚丽多彩,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文化。民间美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哲学观念、情感气质、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
充分利用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工艺性。植物的花、叶、杆,动物的皮、毛、壳,农村随处可见的石头、稻草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材料。学校通过这些材料可开发沙子画、贝壳画、麦杆画、禽毛画、瓦砾画等多个特色画种,还可开设民间剪纸、雕刻、泥塑、拼盘组装等民间艺术绝活课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都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它,农村的美术教育将散发独特的魅力。
结合地方资源文化我创建了“DIY手绘”校园美术特色文化。新课标中倡导课程资源的利用,尽可能运用当地自然资源,手绘的材料很多很常见,容易收集,随处可见:如T恤、靠垫、抱枕、帆布鞋,纸杯,纸袋,竹制品,鸡蛋壳,石膏模型,石头,麻布等,也可以在杯碗和灯罩、家具,墙上手绘,甚至是废旧材料也能利用起来。它不仅可以装饰生活用品,还可以独立制成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它还包括现在分厂流行的墙绘,用手绘艺术装饰我们的生活环境,如美化家园和校园。我将它引进校园,走进生活,能让学生亲生体会手绘的乐趣和作用,将美术绘画学以致用。
我们可爱的家乡,神奇美丽的云南,有一片片神秘、神奇、原始、诗意的土地。25 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深深吸引了海内外的人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像征,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然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造成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损坏和被弱化的危险。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其中一个就是借助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平台,用最简单的方式,从最基础的视角,把教育和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当前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就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建设问题进行过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不足的是,目前大家最关注的仍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而很少言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笔者现就结合美术教育中地方教材的应用的有关思考,谈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美术教育的作用
众所周知,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美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因此,美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过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记得马克思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反过来又会对人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是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通过绘画、工艺作品欣赏、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从艺术的内在规律中寻找产生美的根源、感受美的存在,探寻美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区别美与丑、好与坏、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不仅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出色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记忆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而且手部肌肉群得到了极大锻炼,也锻炼了脑眼手的协调性,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积极探索的精神。美术教育不仅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影响着整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又如,在欣赏民间艺术,以及其它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时,让学生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的思想情感。可见,美术教育对广大中小学生提高美术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云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可以作为美术地方教材,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民族文化的多种媒材和形式,更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的艺术素质。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民族文化的兴趣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