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
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2)依据材料信息“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些措施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编报学史
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
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
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赵州桥便利交通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
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

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

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4.
材料:“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

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

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经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2)“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
(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

(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3)材料二中,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几个阶段?什么时间最后完成?
(4)根据材料二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纸币
(2)C
(3)阶段: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完成:南宋时期。

(4)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中的图(2)“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可知,这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商业的繁荣,故选C。

(3)据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可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东汉末年到东晋初
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

(4)据材料二“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可知,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与识记交子、宋代商业的繁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史实。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
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7.阅读下列材料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实行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1)表现: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措施:任用贤能(统治者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答出2条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且不得摘抄原文,需要在提炼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材料第一句“天下无贵物”可知物价低廉;第二句
“夹路列店肆肆待客,酒馔丰溢”可知商业繁荣;“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说的是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本题考查材料以外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将唐玄宗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答出即可,如任用贤能;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时间(年)次数人数(人)船数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1405-1433727800大号宝船62艘
(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
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41000-1500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9.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

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

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

”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材料三: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所说,列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答案】(1)科举制
(2)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货币(交子或会子等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普及、火药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先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科举制。

(2)依据材料信息“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
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

10.材料论述。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

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观点:明清时的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论述:明清时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内容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答题也有严格的规定,以八股文的形式作答,不能自由发挥,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中国科举制诞生;
(2)开放性题目,观点:明清时的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论述:明清时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内容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答题也有严格的规定,以八股文的形式作答,不能自由发挥,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1.在中国古代,水运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①下图所示水利工程名称是。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你的判断理由(理由不唯一,请选择多角度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