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评析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积极影响:①发行消费券会提高低收入居民的福利,刺激消 费需求。②能起到扩大企业产品销量的作用。③消费券在短期内 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④刺激宏观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局限性:①“财政型”消费券会加大政府财政负担:②甄别 消费券的发放对象会增加政府的执行成本:③单独使用消费券消 费会使居民把本来用于消费的钱储存起来,消费需求不一定扩大; ④发放消费券是短期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收入。
典例引路
用层层设问法巧解辨析题
例4、有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就 事业。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1、成就事业要不要充分发挥主观能性? 判断: 原因: 结论: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就事业吗? (成就事业,除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 判断: 补充: 结论:
此外,各地还出现了其他形式的消费券。“混用型”消费券的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和 企业让利,但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一定的现金混用。如游客每花40元现金,可以使 用10元旅游消费券。“让利型”消费券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让利,也与现金按一定比例 消费。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有人认为,发行消费券对我国经济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人 认为发行消费券治标不治本,有局限性。
(3)人们要成就事业还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 值选择与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钱伟长坚持爱国主义信念,追求知识,不懈进取,才成就 了一番事业。
综上所述,这个观点只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片面的。
补充说明
如果被评析的对象是一“行为”或“现象”,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一般是按照“是什么(内 容)”、“为什么(产生的原因)”、“怎么样 (积极行为分析其意义,消极行为分析其危害)”、 “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的顺序和 层次进行分析和表述。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 动。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 受熏陶的过程。利用科技馆、开展科普等活动,形成提高公民科 学素养的良好氛围,使公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知识和方法的 熏陶。(4分)
③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通过自觉学习科学知 识,能够提高公民辨别是非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促进公 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提高 科学素养的自觉性,从而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6分)
基本答题要求
一、“辨”要简明准确—— 辨清题,再说理,辩证分析最要紧 二、“析”要全面完整—— 肯定合理的,指出不合理的,附加条件或补充不足的 三、“结”要顺理成章—— 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做结论,合乎逻辑
例1、近年来,南京、天津等城市相继发生路人扶起跌 倒老人却被诬告的事件,当面临老人跌倒时,“扶还是 不扶”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
基本解题思路
1、论证正确点。(要说明原因) 2、分析错误点。(要说明原因) 3、澄清模糊点, 4、补充不全点。
解题规律总结
综观辩析题解题规律无非是: 1、逻辑上“剥皮法——层层设问法”; 2、形式上:“三步走”。所谓“剥皮”即逐层、 逐句、逐个观点、都须进行辨析。不能只论 “错”、只论半句、只论一种情形和条件。辨 析时坚持两分法。 “三步走”就是需要“辨”(判断)、“析” (分析)和“结”(总结)三部分组成。
②综上所述,题中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新旧事物,没有辩证分 析网络文化这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典例感悟
例3、(22分)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主要包括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 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和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各级政 府努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技馆等场馆的建设,开 展形象通俗、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 已经从2005年的1.60%提高到3.27%,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日本地震引发核电站危机,再次引发了 人们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思考。在网上,各种言论被大量转载、讨论,其 中不乏没有切实根据的谣言。而这些谣言已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各地 发生抢购食盐风潮,即为其中一例。针对这一现象,网民甲在微博中写道: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政府应当把真实情况公之于众,让公众对相关危机 及处理方法有科学的了解和理性认识;“谣言止于智者”。当人们没有科学 能力去分辨“谣言”的时候,它就可能成为“洪水猛兽”。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 认识。(6分)
①文化是经济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道德水 平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因此题中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不断 丰富着民众的精神世界,提升着民众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了 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也包括了社会道德水准。
1、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道德水准有没有影响? 判断: 原因: 结论: 2、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道德水准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必然
导致社会道德水准就降低吗? 判断: 补充: 结论:
典例引路
用层层设问法巧解辨析题
例1、有同学认为,市场经济发展,民众的“事不关己高高 挂起”的阴暗心理就越明显,社会道德水准就越低。
2、(全国新课标卷)材料一 2009年,国家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 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财政部负责人表示, 2009年我国的财政可能“非常困难”,但民生仍然是财政投入的关键点。中央财政在 2009年分别按月人均15元和10元的标准,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低保补助资金。 材料二 2009年1月,某市政府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向特困户、退休市民、残疾人 和在校中小学生等8类人员共67万人发放消费券,成人每人200元,学生每人100元。 消费券可在400多家商家使用,不但能抵用同等面额的现金,还可以享受程度不同的让 利折扣。
③因此,题中的观点只看到了市场经济对于社会道德水准的消 极影响,忽视了它的积极意义,这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
典例引路
用层层设问法巧解辨析题
例2、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网络文化也不断发展。有 人认为,“网络文化是新事物,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 用”。请运用发展的观点对这一看法加以评析。(4分)
1、什么是新事物?网络文化是不是新事物? 判断: 原因: 结论: 2、网络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不起促进作用?都是促进作用吗? 判断: 补充: 结论:
例4、有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 成就事业。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评析这 一观点。
(1)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人们要成就事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这点看,该 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
(2)人们要成就事业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 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 合起来。
【观点碰撞】在探讨“扶起跌倒老人却被诬告的现象屡 见不鲜”的原因时,有同学认为,市场经济发展,民众 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阴暗心理就越明显,社会道 德水准就越低。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 点的认识。(6分)
典例引路
用层层设问法巧解辨析题
例1、有同学认为,市场经济发展,民众的“事不关己高高 挂起”的阴暗心理就越明显,社会道德水准就越低。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 认识。(6分)
典例引路
用层层设问法巧解辨析题
例2、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网络文化也不断发展。有 人认为,“网络文化是新事物,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 用”。请运用发展的观点对这一看法加以评析。(4分)
①新事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 展前途的事物。网络文化如果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社 会进步要求的是新事物,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消极、 过时、腐朽的网络文化不是新事物,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就能实现公民有序 地参与政治。(12分)
①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的体现,是 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的说法 是不正确的。(4分) 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为了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政府要积极主动履行 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主动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4分) ③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是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 表现,这是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的途径之一。公民有序地参与 政治:还要求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则、程序参 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 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分)
(2)有人认为,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公民的科学素养自然会提高。运 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层层设问法
(1)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要不要政府投入?为什么?
(2)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是只要政府投入?为什么?
(3)要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还要哪些条件?为什么?
例3、 ①经济决定文化。政府加பைடு நூலகம்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为提高 公民科学素养提供物质基础。(2分)
评析类主观题
题型综述
所谓辨析题(评析题),就是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或现 象,有辨有析,辨析结合,或有辨有评,辨评结合。
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先给出一个重大的 社会现象,然后要求考生用所学的知识评价这一现象。具 体设问形式有“如何认识这一现象”、“谈谈你对某一现 象(上述观点)的看法”、“评析(分析)某一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