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第1课时)事物形象的类别与感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练习 2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 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 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诗中的蝉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
对点练习 2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对点练习 2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 穷啊。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 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我职卑禄 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 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 玄鬓,指蝉
高唱、难飞
高洁的品性、 政治上不得意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 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 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 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 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 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 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 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 冰晶玉洁的心肠?
1、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物与 人一体)。
2 、 分析诗人写这一“物”的原因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 言之志。)
3 答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做对点练习 静心做题 考出佳绩
对点练习 1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也泛指青翠的山。 取次:随便,任意。
管自由自在地来回乱飞。 从午梦中我被惊醒了,初
▪ 为什么要写杜鹃鸟?
晴的阳光正在四下里闪动。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那声声的啼叫听来愈加分
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
亚木木系列 9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1
湖南省溆浦县第一中学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 思想感情。
亚木木系列 8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的石头形象。 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 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 以此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 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应律:按季节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一枝先开,幽香素艳
希望他年应时而发, 在京城独占鳌头
2、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对点练习 1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 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 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对点练习 3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4分) 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 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诗人当时渴望与 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并寄寓着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
注释: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 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对点练习 3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对点练习 3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这天际孤雁?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召唤。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明。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 我又何尝没有返回家乡的
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
想法?奈何那归去的日期
啊,却至今难以确定!
小结1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
1、表达志向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
小结: 诗人托物(借物)的目的
诗人借物喻人 诗人以物自喻 象征了……人物或精神
诗人托物明理 表明了……生活哲理 诗人托物言志 表达诗人……情感(追求、理想) 诗人托物抒情
诗人托物讽世 表达对……的讽刺与批判
例题引路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对点练习 1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 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6 表达讽刺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 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 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 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 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 “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 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 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 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 势。
方法总结
(注: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 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 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
自身特点:“刺头”即“指松树苗长满松针, 又直有硬 ”寓旺盛的生命力。 而今渐觉出蓬蒿
(2)
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
▪ 鹧鸪天
▪ 晏几道
▪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
连绵十里的亭台楼阁,紧 挨着青翠的山色延伸过去,
不似流莺取次飞 。
在百花掩映的草树丛中,
传来了杜鹃的啼鸣。它们
▪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 热切地叫着,仿佛要同出
争奈归期未可期。
门在外的旅人搭话。可不 像那些轻浮的黄莺儿,只
3、表达喜好和兴趣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花中最后凋谢 对菊花的喜爱
4、抒发愁情幽愤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5、反映社会、批判现实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
▪本诗中作者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 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 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