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与存在

文化是包括人的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人性化、意识化、信息化、智能化。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形成文化。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思维(包括本能反应和潜意识)支配行为的过程,因此作为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文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自然界是由无形的信息结构和有形的物质结构组成的。恩格斯指出:“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结构,但是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思维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学者认为,由于思维、精神等超三维无形无象的暗物质存在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在意识、思维、心理、智慧、灵感的外化时才能体现出来。例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互动交流,就是一种信息结构的识别、筛选、重组、整合、创新等,可以通过情感和智慧的外化来体现出它的物质能量。

“存在”,既有有形的明物质存在,也有无形的暗物质存在。对暗物质和明物质的大概比例,著名科学家李正道说:“从引力我们知道暗物质的存在,可用光看不见,红外、紫外、x光都看不见。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质。这些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也就是说,虽然不知道来源,但我们能够感受到“极大的能量”客观存在。其实,在人体里、空气中、宇宙间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明、暗物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更多的明、暗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不断使它人性化、意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说到底,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就是更准确、更全面地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及自然能量的过程。自然法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而思维和文化是认识论层次上自然法则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

而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完善人的头脑、器官、

躯体等自身自然条件,并改变外部自然环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天下之至柔的无形的信息形态的思维,它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物质存在,可以移入个体头脑并穿越群体头脑,从而在社会“公共大脑”里调控和支配社会行为,即“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看见,观念不仅可以移入人的头脑,而且可以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物质的东西。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可见无形的思维的调控能力有多么重要,所谓只有想不到,而没有做不到。这就是思维和意识的能量,是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经济的现实基础。

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王春扬

这是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及其各个发展时期中却有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希腊哲学是素朴的,尚未注意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物活论”观点,也没有把思维与存在区分开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本体论”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下分离了思维与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是近代人本主义思想的最早来源。在他们看来,人只能认识现象,现象就是一切。这个时期,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静观的。

中世纪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的灵魂与肉体、精神方面与自然方面、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分裂和对立。人的灵魂和精神在天国和宗教生活中与神合一,构成思维的一方;反之,人的肉体和自然方面以及外部世界则构成存在的一方,与神处于对立的地位。在这个意义说,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避世的。

近代哲学意义下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近代哲学的一条根本原则是把思维着的人,逐步深入地理解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主体。

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近代哲学便突出了认识论的问题,突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的基本倾向则是能动的。

近代哲学家们不仅认识到思维与存在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且还力求克服这种对立,并使之达到统一。F.培根曾公开主张人应主动征服自然,使自然服务于人类。唯理论者企图以人的理性认识作为统一思维与存在的桥梁。经验论

者企图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他们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割开来,所讲的统一仍然是形而上学的统一。康德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了思维与存在,但他只是认为物自体不能凭知性范畴、凭认识去把握,却可以凭信仰去把握,特别是他强调自我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在他所谓的现象界达到了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费尔巴哈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在近代哲学中,他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最高峰。

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二稿)

钮旺春

内容提要: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就认识世界来讲,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改造世界来讲,是意识决定存在。更普遍的情形是认识世界和是改造世界相结合在一起的,改造世界中有认识世界的任务,认识世界中有改造世界的内容,实践过程就是对世界的边认识边改造的过程。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实践具有前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特点。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社会改革就属于这一类。此类实践没有现成的路子走,每走一步都是开辟新路。

※※※

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部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