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特征研究

[摘要]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特征与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进行对比,对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建立起适应网络媒体以及更新媒体发展的全新的传播学理论。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管理

渗透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中。无论是在以渔猎为生,栖身山洞的远古时代,还是在信息工业迅速发展,摩天大楼平地拔起的当今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传播信息的活动。生产活动、政治斗争、贸易交往、经济协作、文化传递等等,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类处理信息的传播行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人类智能的传播活动。古往今来,人类凭借着自己创造性的传播活动,使人类文明得以形成并代代相传,使社会得以不断发展。

一、传播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传播活动的前进是与信息技术的创新息息相关的。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引起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它是一种最快捷、最便利的传播方式,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全球化这一趋势。根据美国对大众传媒的界定标准来看,一种媒体达到5000万人使用就能成为大众传媒,完成这一过程,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以较快的速度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并对社会产生全面的影响,不仅影响政治、政治方面,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将成为人们日后生活中的主要传播手段。网络传播的出现也给传播学的理论界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并对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信息的组织与传播特征

网络信息,是指在互联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它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以及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就是指人们根据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或属性),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从而有利于网络信息的存储、传播、检索、利用,以满足人们对网络信息需要的活动过程。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许多新的特点,如信息量丰富,传递速度快,链接性,检索性等,但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它打破了以后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既继承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体“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又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既担任着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又充当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它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它对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了挑战,拉斯韦尔模式用图形可以这样表示:传播者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起到了什么效果(即5W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传者为中心的线性传播,没有反馈这一环节,传者与受者之间缺乏互动,尽管后来的传播家注意到这一点,增加了反馈这一环节,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性还是不强,传者和受者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传者凭借信息的优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决定着信息内容、流向和流量,而受众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由于能力、精力、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无法直接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这使他们处于被动地位。拉斯韦尔模式从传播者出发以传播效果为终结,从起点和终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模式强调的是传者的地位以及传播的目的,忽略了受众作为一大群体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虽然目前有各大媒体开始改变原有的高姿态以平民大众化形式接近受众,创办一些诸如读者来信、对话性栏目等,加强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受众的参与兴趣,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一线形模式看起来似乎前较大改变,实质上,由于传者控制着信息这一霸权,信息拥有和发布的不平等,导致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他们的地位仍然是不平等的,这一模式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冲击。

网络传播的兴起对这一线形模式提出了质疑。网络的到来曾被人们称为后传播时代的来临,它具有后现代性的特点,颠覆和消解了现代传媒的一些特征。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最大的一点就是它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实现了以往传媒无法实现的互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线形模式,是对人际传播点对点互动模式的回归,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点,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形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在网络这个无边无际平行延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处于同一平面的一个小节点,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你只要输入自己的代码,点击登录到公共聊天室,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在聊天室中每个成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就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评论,也可以发布自己最近所见所闻。

三、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挑战

网络给广大网民提供的这个平台,没有传者和受众之分,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它颠覆了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线性模式,宣告个体性的互动模式的来临。这就需要我们既要继承过去的传播学理论又要跳出原有的局限,结合网络传播的特征和规律重新思索大众传播的种种理论。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对传者的分析。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一直都把重点放在传者的身上,认为传者是整个传播过程的中心,传播活动是围绕传者而展开的,从而建立起一系列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模式,最典型的是“把关人”模式。在这种“沙漏式”的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等信息管理者站在“把关人”的位置,充当“守门员”,把持信息流动的通道,把一个一个不符合他们价值标准的信息筛选出去,受众只能在经过传者过滤后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受者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这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也有所反映,如早期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以及后来的“意见领袖论”、“议题设置论”、“文化规范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以传者为中心建立的。尽管后来的一些理论中开始注意受众的地位,但在现实中仍无法改变受传者之间的关系。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事实,动摇了传者的中心地位,对传者这一概念本身也提出了挑战。传者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传者即指大众传播活动中,专门从事采集、制作和传递信息的工作人员,它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传者,还包括一切在网络中发布信息的人。在网络传播中,传者不再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拥有信息发布权的唯一的人,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永恒的传者和受者,传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授受者,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有人说,在网络中,智慧存在于传输者和授受者两端。

(二)对受者的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受者是指被动授受信息的人,从字面上看,也可以得知受者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在大众传播兴学起之时,正是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之时,这些新兴的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好奇和新鲜感,并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引起一大批学者对这些新兴媒体的注意,忽视了对受众的研究。再之,社会的瞬息万变使人们不得不了解社会发生的一切新情况和新变动,这使得受者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传统的媒体由于自身的限制,无法给受众提供一个平台,让受传双方实现良性的互动。而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授受的被动者,信息的主动权不再由传播者掌握而由受众自己控制,他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定格自己的信息内容,还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的传播由推变成拉,他们是个人的相加,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讲到“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求和希望的声音”。网络传播给人与人之间提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平台,实现了受传之间很好的互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线形模式。

(三)对传播媒体及效果的分析。

媒体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但不同性质的媒体它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和速度不同,对人们的影响也就各异。传统媒体凭借各自的特性在媒体市场上各分一杯羹,报纸依靠文字传播,进行深度报道;广播依靠声音传播,进行即时报道;电视依靠图象传播,进行再现报道,但各自又有不足,报纸不够生动,广播不易保存,电视不够深刻。网络传播凭借技术优势,集文字、数据、图象和声音于一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鸿沟,是人类传播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工具。麦克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