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谢清华
(江西省金溪县中医院 骨伤科,江西 金溪 344800)
摘要:目的 探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技术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上的疗效。
方法 采用我院从2006年以来对4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的疗效分析的方法来说明问题。
结果 主动跟踪随访一年左右,疗效的评定运用 Ovadia等研制的踝关节症状功能评价系统为标准,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优38例,良4例,可3例,差1,总的优良率达到91.2%。
结论 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在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上,不但操作容易、疗效好、而且创伤相对小、患者功能上也恢复良好,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术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相对理想的一种措施,可以建议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 274.1 文献标识码:B
在所有的胫骨骨折中,胫骨远端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胫骨远端骨折通常情况下是由高速纵向压力所造成的胫骨下关节面粉碎性骨折,或者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向四周爆裂的骨折形式,造成该处四周表面由皮肤包围,患者不能向四周移位,因此,皮肤将受到张力而形成水疱,甚至可能导致皮肤破裂,骨片尖端刺破皮肤的发生。
这是由内向外扩张的开放骨折,不同于由外向内开放骨折,但其治疗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感染的危险性。
我们要常常合并踝关节,这样就会伴有一定程度周围软组织损伤,从而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
另外,胫骨远端的骨骼解剖形态是非常特殊的,由三棱形向四边形过度[1-4]。
骺端主要是由松质骨组成,骨折经常呈粉碎性,这样的骨折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普通直加压钢板及三叶草钢板等等,效果都不会特别理想。
从2006年,开始,我院开始积极使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技术对胫骨远端骨折的病患进行治疗,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病例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在42岁左右。
其中左侧骨折有22例,右侧有24例。
交通事故所导致的骨折18例,高处坠落受伤11例,重物砸伤的有8例,其他事故导致的有7例。
1.2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即行跟骨牵引牵引,三日后复查平片,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牵引重量。
同时完善相关辅检,做好术前准备,联合相关科室的会诊要及时,治疗要控制相关疾病的影响,评估手术的风险,以及应急方案等。
肿胀消褪后择期手术。
1.3手术方法
让病患仰卧,给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
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患肢垫高。
取前外侧向下纵切口,大概长约6-16cm等不一,远端显示踝关节。
近端显露长度能固定一至四个螺钉。
直视下复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部分骨碎块,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把钢板从远端的切口骨膜外直接插入,在相应的胫骨远端再行一纵行的切口,让近端的胫骨及钢板暴露出来,这样能使钢板远近两端与胫骨紧贴在一起,然后用三爪固定钢板以及胫骨,然后再固定远端螺钉。
最后在C臂X线机下采用正侧位透视,如果位置显示良好,再将胫骨近端进行固定。
固定完毕后活动踝关节。
断端无松动后。
留置引流管,冲洗创口逐层缝合。
1.4术后处理
术后静滴活血化瘀药物及口服拜阿司匹林以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后一天要让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的锻炼,手术后1-2天医护人员要拔出患者身上的引流管,必要时可以加用CPM锻炼措施,术后三月可以让患者扶拐逐步负重行走。
2 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一年左右。
46例骨折均基本愈合。
疗效的评定运用 Ovadia等研制的踝关节症状功能评价系统为标准,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优38例, 良4例,可3例,差1,总的优良率达到91.2%。
未发生断钉,脱钉,钢板松动断裂,髋内翻,关节僵直等情况。
3 讨论
3.1解剖型锁定钢板胫骨近端锁定钢板
近几年随着生物学固定理论而出现的内固定方式。
锁定解剖钢板采用特有的锁定螺钉,他们之间间相互成角,此外,所有锁定螺钉的受力都是一样的均匀,这样就会与钢板之间共同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固定的框架,有内固定支架的作用,还有良好的三角稳定性和抵抗意外拔出的可能,钉板组成一个整体,骨折有特别强的把持力。
所以总的来说,解剖型锁定钢板本身具有相当好的构架,在帮助病患支撑骨折的身体上是很有优势的。
3.2治疗体会
1)锁定解剖钢板对骨折复位要求不高,几枚锁钉呈多平面、多方向设计,起支架固定作用,胫骨远端血运差。
肌肉覆盖薄。
容量小。
故减少手术时间非常必要。
减少出血及组织水肿。
预防小腿骨筋膜室综合证的发生;2)新技术也不可避免出现新的失败形式,锁定钢板只能说有些方面优于普通解剖板,但也会出现钉板松动、退钉等问题。
不可一味强调早期负重;3)术中应尽量减少软组织骨膜的剥离,充分发挥锁定钢板的优势,保护钢板下骨的血液供应,增加骨折愈合及骨折复位维持;4)固定的远端锁定钉要足够长,一般要达到胫骨对侧骨皮质,如胫距关节面不平有骨块移位。
可先撬拨复位加用克氏针固定。
这样才可以形成足够的强度及稳定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的治疗技术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在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之前,术者应根据患者骨折处软组织情况及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加以综合评判、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杨吉春,都敬旺,田军,等.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
骨折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0,6:91.
临床研究
・ ・
[2] 王秀士,孙建,刘烨.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78例疗效分
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1(19):74-75.
[3] 张振,尹峰,李增春,等.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
骨折疗效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80-181.[4] 詹开喜,王以进,华全科,等.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
治疗不稳定性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6):515-518.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
吴昌盛,付义刚,李平华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远端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08年5月-2012年3月我院选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病例45例,术后38例随访6个月-3年不等。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45例,完全成活41例;1例改行其他术式(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其中3例患者边缘有部分坏死,在经皮片移植后完全愈合,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并将其与受区皮神经吻合15例。
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手足创面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手足创面
中图分类号:R 622+.1 文献标识码:B
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修复的方法也很多。
笔者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3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足创面45例,在经过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后,手足创面修复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取本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病例45例,男性32例,女性13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32.6岁。
其中33例为机器绞伤,7例为交通事故伤创伤面积,5例为慢性溃疡;最小为5cm×8cm,最大为15cm×22cm。
(如图1所示)
1.2 手术方法
皮瓣形状的设计要按照手足创面的面积大小和形状为基本,皮瓣的轴心线位于髂前上嵴与髌骨外侧缘的连线上,皮瓣直径大于创面1cm,连线的中点为轴心点,皮瓣2/3设计在轴线的外侧及轴心点以下。
同时可根据多普勒血流仪的探测结果对皮支穿出点行相应调整,如图2所示。
1.3 手术程序
1.3.1 股前外侧皮瓣的开切口切口方面要求要严格按设计线切开皮瓣外层边缘,切口深度致深筋膜处,切开皮瓣内侧缘前,要先找到外侧皮瓣的皮支,反向锐性分离致旋股外侧的动脉降支主干,其目的可使血管蒂有足够的长度,降支在肌间隙可以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为8-12cm,可根据受区需要修剪皮瓣皮下的脂肪。
如果需重建皮瓣感觉,则手术中应标记清楚股外侧皮瓣神经。
(如图3所示)
1.3.2 受手术区块处理:按常规清洗创面后会显露出供吻合用的动静脉和皮神经。
1.3.3 皮瓣移植解剖出可供吻合的皮神经及静、动脉。
显微镜下血管修剪直至管腔内没有絮状的飘浮物,然后移至受术区,在显微镜下行血管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如果皮瓣带有皮神经则对行神经外膜进行缝合。
供区采取直接缝合或取中厚皮片进行植皮修复。
(如图4所示)
1.4 术后
术毕常规于皮瓣下常规留置半管进行引流1-3天,药物方面可选抗感染,抗血管痉挛和抗感染药物,对皮瓣的色泽、毛细血管的充盈反应,测试皮瓣温度等方面要密切注意观察。
如发现血管危险现象要及时做出处理。
(如图5所示)
2 手术结果 本组45例游离皮瓣41例完全成活,1例手术中发现无肌皮穿支和直接皮支发出,改行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创面获得成功。
1例边缘部分坏死, 经换药和皮片移植后充分愈合。
在对其中37例患者经7个月-4年的随访后发现5例患者在经过术后6个月进行皮瓣整形手术也获得较满意外形,有31例皮瓣外形满意,皮瓣行神经修复者15例。
3 讨论
随着我国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交通事故的增多,手足部大面积组织损伤缺损在临床工作中日益见增,治疗上相当复杂困难。
传统的带蒂皮瓣修复有的因破坏主要血管或无神经支配造成修复受限,外观不佳或无感觉的继发损伤。
在修复手足创面方面与局部带蒂皮瓣比较,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点突出,其表现为: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供应血管主要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长8-12cm,平均外径2.5mm。
其两条伴行静脉均粗于动脉,皮瓣内的股神经可供吻合。
该皮瓣供皮面积大,厚度适中,部位隐蔽,血管解剖恒定,口径较大,切取较容易,有可供修复的皮神经,供区可直接吻合(<12cm),而且,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血管口径粗,易于解剖与吻合,相对成活率高;可切取面积大,并可带有部分股外侧肌也可满足不同层次缺损组织的需求;皮瓣下有多条皮动脉血管,血运丰富,抗感染力强。
适合四肢远端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1-2]。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参 考 文 献
[1] 钟世镇,徐传达,主编.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M].北京:科学
出版社出版,1995:196.
[2] 王启华,孙博,主编.临床解剖学丛书四肢分册[M].北京:人
临床研究
・ ・
(高娟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