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观测自动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与现代气象业务相适应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体制,提高观测质量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业务的现状和问题
全国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9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4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8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592个(以下分别简称为“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自1999年自动气象站开始投入业务运行以来,至2009年所有台站均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基本气象要素的高时间分辨率自动观测,有力地支撑了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台站其它观测要素仍采用人工观测方式,采用传统方式编发各种气象电报、编制地面观测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详见附表1)。从而导致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不能提高台站工作效率,而且额外增加了不应有的工作量,现行观测业务与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面观测自动化整体水平不高。云、能见度、天气
- 1 -
现象等要素没有实现自动观测,14种预警信号中有9种需要人工提供观测信息,由于人工观测资料频次低、主观性强,导致资料可用性难以提高,部分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二是地面观测业务流程亟待完善。目前地面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分发共享环节较多,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环节尚未健全,业务流程交叉,业务平台不统一,基层台站运行保障能力薄弱,导致观测资料质量难以保证,也影响了资料效果。
三是地面观测运行模式亟待优化调整。现有地面观测业务分工布局是基于当时人工观测方式布局的,实现自动气象观测后,虽然获取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大幅度提高,但业务运行规定和运行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人工编发报和数据文件传输长期并存,观测人员工作繁重,生产力难以解放,且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优化业务分工布局,完善业务流程,健全业务规章制度。
(二)改革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通过组建创新团队,集中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性,以业务和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业务化目标,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地面观测自动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
一是完成了地面观测自动化需求分析,明确了技术路线。采取多种形式,调研了各级业务应用部门对云能天观测- 2 -
的需求和应用情况,开展了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评估,并结合目前技术能力,明确了云能天自动观测要素、观测布局和观测时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云能天自动观测设备功能规格需求书,确定了观测自动化的技术路线。完成了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自动观测可满足业务需求,能够替代相应的人工观测。
二是完成了自动观测仪器研制和试验考核,建立了相应的观测方法。新型自动气象站、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和雪深传感器通过业务考核定型,解决了冬季降水和能见度自动观测问题,实现了自动气象站技术升级换代。满足业务要求的气压传感器实现了国产化,高精度湿度传感器实现了国内生产,并通过业务考核定型,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完成了研制和试验对比,进入业务定型考核阶段,实现了云量、云高和22种业务服务常用的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详见附表2),预计2012年下半年开展业务试用和推广使用。日照、冻土和电线积冰传感器完成了研制,进入试验对比和改进提高阶段。
三是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综合试点,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观测规范和业务规章制度。土壤水分、能见度、固态降水和雪深自动观测规范已印发实施,云和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规范正在同步建立,地面综合观测业务平台开发进入系统集成、软件完善和业务测试阶段。完成北京和安徽两个站点地面观测自动化综合试点建设,正在开展岗位设臵优化和观测员转型培训,编制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在湖北、内蒙古
- 3 -
和河北省(区)气象局完成了地面观测传输方式调整试点,实现实时资料数据文件传输,取消了台站编发报。
上述工作表明,观测自动化技术基本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也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改革思路
坚持深化改革,围绕业务和服务需求,依靠科技进步,以业务调整为主线,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优化观测业务分工布局,完善业务流程,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进程,取消观测“双轨制”,实现观测业务从以数据采集为主逐步向仪器设备运行保障、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分析为主的综合观测转变。为此,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遵循以下原则:坚持服务引领、需求牵引。科学分析业务和服务需求,合理调整各类台站观测任务,科学完善观测业务流程,优化观测业务布局,建立观测任务、观测布局、观测精度从业务和服务需求中来,到业务和服务应用中去的业务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观测业务质量效益。
坚持综合统筹、重点突破。统筹台站各类观测资源,建立综合一体化观测业务,重点突破制约台站观测自动化进程的观测方法、业务布局、业务流程、运行机制等障碍,促进观测自动化顺利实施。
坚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根据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确定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双轨制”问题,取消已经实现自动化的人工观测任务,优先实现业务和- 4 -
服务急需、应用广泛的观测项目自动化,优先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自动化。在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和部分艰苦台站,先行先试,率先实施,示范带动。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功能先进、结构完善、布局科学、质量可靠、运行稳定的现代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实现人员队伍精干高效,实现观测自动化、业务集约化、流程科学化,为气象现代化提供观测基础。
经过1—2年努力,显著减少人工观测任务,明显降低人工观测工作量。通过试点示范,在基础较好的省份和部分艰苦台站率先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取消人工观测。
经过3—5年努力,所有台站实现观测自动化,观测业务流程更加完善,人员队伍更加精干高效。
三、重点改革任务
(一)改革观测手段,实现观测自动化
1.推进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
科学分析评估业务和服务需求,简化云和天气现象观测要素。建立与自动观测相适合的观测方法,加快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仪器的考核定型和推广应用,实现云和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的业务化。在所有台站布设能见度仪,实现能见度自动观测的业务化运行。
2.加快实施人工器测项目观测自动化
在所有台站布设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结合翻斗式降水传感器,实现降水量全天候实时准确可靠的测量,替代定时人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