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与现代城市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个性,也造就了城市的民风民俗。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文化,便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形象和生命力。它是滋养一方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养分,也是吸引外界目光的魅力。我们将城市所呈现的这种特征称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个性是形象,品位是内力。例如提到平遥就想到晋商,提到绍兴就想到师爷,提到上海就想到十里洋场(工业文明),提到苏杭就想到小桥流水、西湖、虎丘和丝竹之声,提到涿州就想到桃园三结义……在这些地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城市文化的个性和形象,也形成城市的品位和魅力。其文化的精神价值,远大于本身的价值。

城市文化品位是指城市的外貌和内涵,外貌靠规划和建设,内涵靠积累和倡导,这两者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工程可以使一座城市变大,而文化却能使一座城市变伟大。一座城市的经济可增可减,文化却是永远的王牌,是支撑城市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我们切忌将投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环境、倡导培育特色民风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文化就是经济,就是生产力。云南丽江、江苏周庄,都曾因经济落后而受

到冷落,但它们饱有文化——别具特色的个性文化,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和精明的管理者、经营者,就由落后变先进,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成为世界闻名的观光旅游胜地。它们靠的就是世代积累和倡导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有两种形式,一是物质的,如房屋、街道、环境、衣食用具;二是非物质的,民风民俗、游艺技能,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品位、外貌和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工夫,研究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升华特色文化影响力,倡导民风,使其成为广大民众的品貌,城市的无声名片。

一个民族的伟大来源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城市是一方人民的名片,是塑造人民形象的摇篮,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实施城市建设时,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在世界上引以为豪的珍贵传统历史文化,在设计和规划新城区时要把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看作关系传承民族基因和符号的国策大事来抓,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和个性,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娱、宜教、宜看、宜生活的高品位家园。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一方面对城市生活充满期待,将城市化水平作为幸福生活的目标不断进行强化;另一方面,人们对城市化的现代性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人口稠密、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生活压力加大、幸福指数下降、犯罪率升高等“城市病”感到惴惴不安,甚至对城市生活产生怀疑和忧虑,认为“城市是万恶之渊”。面对如此大的反差,使我们在为生活的城市变大变美感到兴奋的同时,也为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而忧心忡忡。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人的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理念发生碰撞而引起的。

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与现代城市建设

孙 勤

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与现代城市建设

什么叫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性: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我国城市建设与外国城市建设相比,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是什么呢?大概是缺少了一种被称之为城市文化的东西。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在于文化。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城市文化是

一种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城市是文化实体,城市就是文化的体现。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这种思想是有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这个思想非常值得注意,非常值得研究,甚至还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类生存的方式,东方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和谐”的哲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中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其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人必须像爱护自己生命那样爱护自然界,人对“天”负有保护的责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文化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每天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在较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艰苦奋斗,这种与天斗,与地斗,且其乐无穷的价值观,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是非常折腾人的。人们把奋斗作为目标,却忽视了奋斗的目的,其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如有些城市规划改了又改,城市定位因领导的更替而更改,城市建设过程中,“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从《清明上河图》或者《姑苏繁华图》中可以想象复原当时的城市空间,从中深切体会到当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及城市发展的水平,这种和谐的发展令人向往。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塑造了相对健全的中国古代社会城市文化,并且由于健康的城市文化,促使城市的商业和经济顺应自然的发展得以繁荣。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悖于这种和谐,我们的经济系统很大程度上是被经济数据所推动,城市建设也不例外。人们关心的只是增长再增长,却往往忽视文化、环境、生活质量、对生活意义的认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在任何时候对人类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健全的社会,其关键在于平衡。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揭示的“重要不只是增长,而是增长中的平衡”。如今城市的发展,忽视了自然界的平衡,自然界的失衡反过来影响方方面面。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而且水还被严重污染,水中含有

2000多种化学成分,难以化解,造成水质性的缺水,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8公顷是平衡临界点,而目前我国人均只有0.21公顷。这些都是不平衡所造成的,包括人与自然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硬件与软件的不平衡,人的认知能力与主观愿望的不平衡、建设与财力的不平衡等。“过去30年的建设,透支了过去的几千年的积累”,“这不是吃子孙后代饭的问题,而已经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度过去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要量力而行

城市化进程是现代文明发展所不可阻挡的,但这一进程必须量力而行。有人说,人们的行为是为了幸福,而财富、地位、权力是现代文明最重视的幸福象征。因此,人们把城市作为实现人类财富、地位、权力的最佳载体来追求,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脱离现实可能追求量的扩张,这种象征往往给人以假象,其结果造成许多不平衡和新的矛盾。例如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流动人口大量流入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总体素质与城市化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等,人们最终还是要回过头来通过治理这种不平衡回归到新的平衡。“量力而行”的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平衡发展观的思想,它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平衡中前进,否则,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可见背离了“量力而行”的发展,必然是一种失衡的发展,使幸福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远。

城市建设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发展观体现着一种多样性,这在城市建设中也应当引起重视。这些年来,城市化建设是以城市硬件设施和形态变化作为增量来推进发展的,通过开发来推进城市建设,取得显赫的成果。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似乎发现这种进步使“原有的多样性在丢失,走向整齐划一和单调”,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元素在减少。这反映了城市建设出现失衡,而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