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第十二章 油气的蚀变
松辽盆地白城地区中生界油气还原蚀变垂向分带的划分及其特征
陈德 兵 ,席 海银
( 工 业 2 0 究所 ,辽 宁 核 4研 沈 阳 1 0 3 ) 10 2
[ 要 ] 对 松辽 盆地 白城 地 区 中油 气 对 砂 岩 层 后 生 还 原 蚀 变 的垂 向分 带 进 行 了 分 析 总 结 。按 岩 石 摘
颜 色 从 下 往 上 划 分 出 灰 黑 一 色 带 ( 岩 、油 浸 砂 带 ) 黑 泥 ,蓝 灰一 灰 色 带 ( 绿 色 带 ) 绿 灰 和灰 色 带 ( 铁 矿 化 黄
带和高岭石化带 ) ,其 上 为 黄 色 带 ( 化 带 ) 氧 ,对 各 带 特 征 进 行 了 描 述 ,分 析 了产 生 垂 向分 带 的 原 因 , 指 出 了铀 成 矿 的有 利 部 位 。 [ 键 词 ]松 辽 盆 地 ;油气 ;还原 蚀 变 ;垂 向分 带 关 [ 图 分 类 号 ]P 1 ;P 1 . [ 献 标 识 码 ]A 中 6 1 6 91 4 文 [ 章 编 号 ] 17 - 6 62 0 )2 0 7 — 4 文 6 2 0 3 (0 7 0 _ 0 3 0
稳定碳同位素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稳定碳同位素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中的应用李惠平(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 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碳同位素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总结碳同位素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这些应用包括:用碳同位素研究来鉴别原油的生成环境和母质类型,对天然气进行成因分类和鉴别,判断天然气的成熟度,进行油气源对比,讨论油气的次生变化,研究油气运移,研究天然气的混合情况和油藏地球化学。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油气地球化学;进展1.鉴别原油的生成环境和油气母质类型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油气地球化学上应用广泛。
现在普遍认为石油是由古代海相或陆相盆地中的沉积有机质随地层沉降埋深热演化而生成的, 沉积环境决定了有机质的性质, 而有机质的类型影响生成油的碳同位素组成。
因此, 通过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研究, 可以确定其生成环境和母质来源。
一般认为原油< - 30‰时, 其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海相; 为- 29. 5‰~ - 28‰时, 其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湖相; 为- 28‰~ - 24‰时, 其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陆相, 与煤系地层有关。
总的来说, 海相来源原油碳同位素比陆相来源的轻。
Bjoroy研究认为湖相来源和陆相来源的原油中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的同位素值有明显的差别: 在湖相来源的原油中, 类异戊二烯的同位素值与相同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的类似; 而在陆相来源的原油中, 类异戊二烯的同位素值比相应的正构烷烃的轻;在湖相来源的原油中,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的同位素比值均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变化微弱; 在陆相来源的原油中, 正构烷烃的同位素比值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变轻, 而类异戊二烯的同位素比值则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变重。
沈平等将我国主要地区石油分离为饱和烃和芳烃两个馏份进行碳同位素测定, 发现不同来源的石油, 其饱和烃和芳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 对型或煤系有关的轻质油, 其饱和烃和芳烃都富集较重的碳同位素,型原油与煤系有关的轻质油(或凝析油) 相比, 均具有较轻的饱、芳同位素组成。
浅析原油蚀变
地层倾角变化使其在大角度井和水平井中也可较好
的应用 。
E ] 20 . C ,0 9 [ ] 牛超群. 井 曲线高分 辨 率处 理技术 ,9 6 3 测 1 9. 随钻 测 井 响应 反 演 方 法及 应 用 研 究 [ 3 刘 之 的. 4 [ ] 西 南石 油大 学博 士论 文 ,0 6 D. 20 .
蚀 变现象 。
关键词 : 原油组 成 ; 原油蚀 变 ; 成熟度 中图分 类号 : E6 2 T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6 7 8 (0 0 l ~ o 3 一 O 10- 9 12 1) l 06 3
不 同原油 的 化学 组 成 有 很大 的 差 异 , 成 这 种 造 差异 的原 因很 多 , 总括起 来有 三方 面 : 一是原 始 生 其
3 6
内 蒙 古石 油化 工
2 1 年第 1 期 00 1
浅 析 原 油 蚀 变
苗 月 田 厂 J
( 庆 石 油 学院 地 球 科 学学 院 大 黑龙 江 大 庆 131) 6 3 8
摘
要: 本文 主要 是通过 阅读 大量 文献 , 归纳 整理 , 原油蚀 变 的作 用进 行 总括 , 对 概括 地解 释 了一些
放 或 半开放 系 统 。 表水 携带 着大 量的 溶解氧 , 生 地 微
物 和 各 种营 养 物质 进 入 油 层 , 油 水 接触 带 引 起综 在
于水 的轻 质组 分带走 , 而使 原油 轻度 变稠 , 从 但对 原 油成分 的 影响并 不大 。 因此 , 一 的水 洗作用 对原 油 单
p to h s c l n e so f a e r p y ia v r i n o mma r y d n i g - a e — st n e iii iy l g c u r d i h n y i a d r s stv t o s a q ie n t i l y
010115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岩石中有机质的演化及生烃作用,主要受细菌、()及催化剂等理化条件的影响。
A.温度、时间B.温度、压力C.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D.压力、时间答案:A2.关于油气二次运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含油气盆地具有分割性强、岩性岩相变化大等特点,运移距离最大仅几千米B.二次运移分为两个阶段,即油气到达圈闭之前在运载层中的运移、油气在圈闭范围内的运移C.石油在运移过程中,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不会发生变化D.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取决于运移通道、区域构造条件、岩性岩相变化条件、上覆盖层与断层的发育以及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条件等。
答案:D3.关于圈闭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圈闭的有效容积大,则含油面积肯定大B.含油气盆地内所有圈闭中都聚集有油气C.作为圈闭形成要素的遮挡物,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也可以由断层、岩性或物性变化、地层不整合等构成D.同一构造的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必须一致答案:C4.碎屑岩岩心含油级别主要依靠岩石新鲜断面的含油面积、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颜色、油脂感等特征来确定,按含油级别由高到低分为()等6级。
A.饱含油、油浸、富含油、油斑、油迹及荧光B.富含油、饱含油、油浸、油斑、油迹及荧光C.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及荧光D.富含油、饱含油、油斑、油浸、油迹及荧光答案:C5.油层对比工作中,关于典型井的选择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A.选择典型井时,无要考虑地层发育是否齐全B.通常选择非取心井作为典型井C.单井各项资料齐全,测井曲线标志清楚D.无需考虑井位位置答案:C6.关于沉积微相研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沉积微相分析的相标志主要有岩石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测井相标志和地震相标志等B.无需考虑前期大相划分情况,直接进行微相划分C.以取心井的单井相分析为基础,无需进行剖面相分析,可直接开展平面沉积微相研究D.测井相与沉积相始终是一一对应的答案:A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完整版)原油流变学
第一章1粘性;当相邻流层存在着速度差时,快速流层力图加快慢速流层,慢速流层力图减慢快速流层,这种相互作用随着速度差的增加而加剧,流体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就是粘性2动力粘度:流体对变形的抵抗随形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性质3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流体密度的比值4流变学:是一门研究材料或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科学5流变学研究的是纯粘性固体与牛顿流体状态间的所有物质的变形与流动的问题5物质的流变性: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性质6连续介质:就是把物质看做是由一个挨一个的,具有确定质量的,连续的充满空间的众多微小质点所组成的7一般施加到材料上的力有三种或三种的组合:拉力,压缩力,切向力8应变速率又分为拉伸应变速率和剪切应变速率9剪切应变速率描述的是流体的剪切运动,拉伸应变速率描述流体的拉伸运动10剪切速率:单位时间内剪切应变的变化11本构方程(流变状态方程,流变方程):料宏观性质的数学模型12物质的流变学分类:刚体,线性弹性体,弹粘性体(弹粘性固体,粘弹性流体),非线性粘性流体,牛顿流体,无粘性流体。
13德博拉准则:De很小,呈现粘性,很大,呈现弹性14分散体系:指将物质(固态,液态,气态)分散成或大或小的粒子,并将其分布在某种介质之中所形成的体系15非均匀分散体系具备的2个条件:在体系内个单位空间所含物质的性质不同,存在着分界的物理界面16流体的流变性分类:按照流体是否含牛顿内摩擦定律(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按流体是否具有弹性(纯粘性流体,粘弹性流体),按照流变性是否与时间有关(与时间有关的流体,与时间无关的流体)17与时间无关的流体:牛顿流体,胀流型流体,宾汉姆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卡森流体18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是减小的,因此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释性19剪切稀释性:对于假塑性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或剪切应力的增加,表观粘度降低,对其他类型的非牛顿流体,也表明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在流变学上称为剪切稀释性20具有剪切稀释性的原因:假塑性流体是最常见的非牛顿流体,在乳胶类,悬浮类,分散类物料中广泛遇到。
《石油地质学》试题答案
B 卷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学年第二学期《石油地质学》期末考试试题(卷)专业年级地96姓名学号教研室石油地质考试日期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HCI处理,用氯仿抽提的产物。
2.油型气: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在热演化过程中达到成熟、高成熟及过成熟阶段所生成的天然气。
3.凝析气藏: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类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4.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5.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6.油气藏:指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7.资源量:地壳内部或地表天然生成的矿藏,在目前或将来,从经济上讲是值得开采的,而在技术上又是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
8.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力下能够渗滤流体的孔隙的总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9.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0.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为复杂的沉积盆地,生油岩中的有机质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上升,直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称为二次生油。
二、填空(共30分)1.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的组成包括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沥青质。
(2分)2.聚集型天然气的类型有气藏气,气顶气,溶解气和凝析气。
(2分)3.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 K+、(Na+)、Mg2+、Ca2+、Cl-、HCO3-、SO42-;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 CaCI2,NaHCO3,MgCl2和Na2SO4四种水型,其中Na2SO4水型环境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2分)4.影响沉积有机质形成的因素有:有机质的聚集机理,水体中有机物的产率和类型,沉积环境,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岩石类型。
油层物理何更生作业答案_部分
第一章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1、何谓粒度及粒度组成?如何求得?结果又如何表示?答:粒度:岩石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用其直径来表示(单位mm或μm)。
粒度组成:砂岩的粒度组成是指不同粒径范围(粒级)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数来表示。
如何求得:通常用筛析法和沉降法来测定粒度及粒度组成。
结果如何表示:粒度组成用列表法和作图法表示,作图法可采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粒度分布,如直方图、累积曲线图、频率曲线图等等,矿场上常用粒度组成分布曲线和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来表示。
2、如何计算岩石颗粒的直径、粒度组成、不均匀系数和分选系数?答:直径、粒度组成:计算颗粒直径和粒度组成见上题(题1)不均匀系数:累计分布曲线上累积重量6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60与累积重量1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 l0之比,公式为:a=1~20分选系数:用累积重量25%,50%,75%三个特征点将累积曲线划分为四段,特拉斯特取两个特征点定义分选系数为:3、颗粒分布规律曲线与分选系数表明的岩石颗粒特征是什么?答:颗粒分布规律曲线表示出岩石粒度的均匀程度以及颗粒按大小分布的特征。
分选系数定量计算粒度组成的均匀程度或特征,分选系数1~2.5为分选好;2.5~4.5为分选中等;大于4.5为分选差。
4、岩石中最常见的胶结物是哪些?如何划分胶结类型?胶结类型如何影响岩石的物理性质?答:岩石中最常见的胶结物:胶结物的成分最常见的是泥质和灰质,其次为硫酸盐和硅质。
如何划分胶结类型:根据胶结物的成分和含量的多少,生成条件以及沉积后的一系列变化等因素,可划分为基底结胶,孔隙结胶及接触结胶。
胶结类型如何影响岩石的物理性质:胶结类型直接影响岩石的储油物性,胶结物中的敏感性矿物直接影响储油的敏感性5、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是如何定义的?测定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条件?答:如何定义:通过达西定律:其中K值仅取决于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与流体或孔隙介质的外部几何尺寸无关,因此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油层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1.将气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换算为物质的量的组成。气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如下: , , , , 。
解:按照理想气体计算:
组分
质量组成
/%
摩尔质量
/(g﹒mol-1)
物质的量组成
/%
40
16
0.0250
66.9
10
30
0.0033
8.8
15
44
0.0034
9.1
25
58
0.0043
11.5
10
70
0.0014
解:油的质量:876kg/m3 =876kg
气的质量:
饱和条件下油密度
23.某断块地层压力为22.55 ,地层温度为72 ,泡点压力为21.84 ,油气分析数据表1.6和表1.7,求当地层压力分别为21.0 及20.0 时的两相体积系数。
表1.6地层油的分析数据(泡点压力为21.84 )
21.84
21.0
16.某油田气的组成如表1.3所示。
表1.3
组分
摩尔积分
0.902
0.045
0.031
0.022
若油层温度为32 ,油层压力为8.3 。
(1)求气体的压缩因子;
(2)求气体的体积系数;
(3)若油井日产气10000 (标准状态),它在地下所占的体积为多少?
(4)计算该气体的压缩系数;
(5)计算该气体的粘度。
3.7
合计
100
0.0374
100.0
2.已知液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 将此液体混合物的质量组成换算为物质的量的组成。
解:
组分
质量组成
/%
摩尔质量
/(g﹒mol-1)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理论上: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 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 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 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H.O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10 4 t,到1940年已超过3×10 8 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理论上: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地热学
第一节
地球内部的热源
具 备 这 三 个 条 件 的 放 射 性 元 素 是 238U 、 235U 、 232Th 和 40K 。这些元素在地球分异演化 过程中集中分布在岩石圈内,尤其在大陆地 壳上部的酸性岩浆岩(如花岗岩)中最为富 集,而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如玄武岩、橄 揽岩、榴辉岩)中含量较低。有人作过粗略 统计,酸性岩浆岩的生热量约占生热总量的 70%,基性岩约占 20%,超基性岩约占 10%。
k T A 0
2
第二节
地球内部热的传输
2T A 2 k t
对于地表热流来说,假定温度T只随深 度z变化,方程可简化为
若给出边界条件,如热流在地表的值q0以 及温度T(0),对上式积分,可得到 q0 1A 2 T ( z) T (0) z z k 2k 称为测温公式。
第一节 地球内部的热源
岩石的比热容(c)与导热率(k)间存在如下关系:
k c
式中ρ为岩石密度;λ为岩石的热扩散率(m2/s)。 热扩散率λ反映岩石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λ越大,岩石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越快,且受温度 的影响也越大。岩石热扩散率随岩石含水量的 增加而增加,平行岩石层理方向比垂直层理方 向要大。
第一节 地球内部的热源
下列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岩石热导率的上升:① 孔隙度下降;②孔隙充填物的热导率上升;③含 水量上升;④固体矿物成分的热导率上升;⑤胶 结程度提高。例如:干燥的砂子、粘土和土壤等 松散物的热导率很低,但是当它们含水量较多时, 热导率会随之大增。
第一节 地球内部的热源
岩石在其内部及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时吸收热能 的能力用比热容来表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外界 传导给岩石的热量(ΔQ),消耗在内部热能改变(温度 上升)ΔE和引起岩石膨胀所作的功(A)上,在传导过程 中热量的传入与消耗总是平衡的,即ΔQ=ΔE+A。 对岩石来说,消耗在岩石膨胀上的热能与消耗在内能 改变上的热能相比是微小的,这时传导给岩石的热量 主要用于岩石升温上。设质量m的岩石增温ΔT时所 需要的热量为ΔQ,则比热容c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 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和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
2,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油气储层火山物质蚀变产物及其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克-夏地区下二叠统为例
i n h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e r v o i r s :e v i d e n c e f r o m Lo we r Pe r mi a n s t r a t a i n
Ke - Xi a r e g i o n,J u n g g a r Ba s i n
2 .C o l l e g e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Be i j i n g 1 0 2 2 4 9 , C h i n a ; 3 .G e o p h y s i c a l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P e t r o C h i n a Xi n j i a n g O i l f i e l d C o mp a n y, U r u mq i 8 3 0 0 1 1 ,C h i n a )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范-2011征求意见
意见汇总处理表标准名称:承办人:电话:第页共页授课:XXX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ound high precision magnetic survey征求意见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2011-5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定义和符号 (1)4 工作任务 (3)5 技术设计 (4)5.1 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 (4)5.2 方法有效性分析 (4)5.3 磁测精度的确定 (4)5.4 测区、比例尺和测网的确定 (5)5.5 总基点、日变站和校正点的设置 (6)5.6 专门剖面与专项工作的设计 (7)5.7 测地工作 (7)5.8 磁性参数采集、测定与统计工作 (8)5.9生产技术试验工作 (8)6 仪器设备 (9)6.1 对仪器设备的基本要求 (9)6.2 仪器设备的性能校验 (9)6.3 仪器设备的保管与维护 (10)7 野外工作 (11)7.1 定点工作 (11)7.2 基点的选择 (11)7.3 基、测点观测 (12)7.4 日变观测 (12)7.5 磁性参数的确定和岩(矿)石标本的采集。
(13)7.6原始记录 (13)7.7 质量检查与评价 (14)8 资料整理、图件编制、资料处理解释与成果提交 (15)8.1资料整理 (15)8.2 野外资料验收 (18)8.3 资料处理 (19)8.4 资料解释 (19)8.5 图件编制 (20)8.6 成果提交 (22)附录A (24)附录B (30)附录C (32)附录D (36)附录E (39)附录 F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DZ/T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设计原则、磁力仪的使用、野外实测、资料处理与解释等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弱磁性目标物的勘查以及隐伏磁性体在地表产生的弱磁异常研究等工作。
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因
天 然 气 工 业Natural Gas Industry 第41卷第4期2021年4月· 22 ·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因裴森奇1,2 王兴志1 李荣容2 杨迅2 龙虹宇2 胡欣2 汪晓星31.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事业部摘要: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是四川盆地西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重要的储集层,关于其成因观点众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
为了给川西北地区的油气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分析手段,在综合分析该区栖霞组白云岩露头及钻井岩心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岩的形成机理,并讨论了其对储层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栖霞组白云岩发育中—粗晶他形镶嵌状白云石,晶体以自形—半自形为主,结晶程度高,有序度中—高,白云石化作用彻底,原岩结构已经彻底消失,具有晚期白云石化作用的岩相学特征;②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持续较高的埋藏温度,白云石最晚的生长时间为中—晚三叠世;③栖霞组白云岩具有与同时期海水相似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是在浅—中等埋藏阶段,由于原始沉积孔隙水盐度升高及Mg/Ca值增加引起的埋藏白云石化作用而形成的。
结论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未保留原岩结构、白云石化作用彻底、形成大量晶间孔、改善了储层物性并促使晚期溶蚀孔洞的形成,对该区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储层意义。
关键词:碳酸盐岩气藏;白云岩储集层;埋藏白云石化;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地质意义;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21.04.003Burial dolomitization of marginal platform bank facies and its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The genesis of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dolostones in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PEI Senqi1,2, WANG Xingzhi1, LI Rongrong2, YANG Xun2, LONG Hongyu2, HU Xin2, WANG Xiaoxing3(1.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2. Northwest Sichuan Division,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Jiangyou, Sichuan 621700, China;3. Exploration Department,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51, China)Natural Gas Industry, Vol.41, No.4, p.22-29, 4/25/2021.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dolostones are important reservoir strata of marine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And as for its origin, there are many opinions and no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ye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utcrop and drilling core samples of Qixia Formation dolostones in this area by means of thin section analysis, cath-odoluminescenc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nergy spectrum, X-ray diffraction and carbon/oxygen isotope test. On this basi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burial dolostone of marginal platform bank facies are studies, and its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s are discuss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medium-coarse crystalline allotriomor-phic mosaic-like dolomite develops in the Qixia Formation dolostones of this area. Crystalline is mainly automorphous and semi-auto-morphous, the degree of crystallization is high, and the degree of order is moderate to high. It is dolomitized completely and the original rock structure disappears thoroughly. It presents the petr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dolomitization. Second, the Qixia Formation dolomitization keeps higher burial temperature, and the growth of dolomite lasts to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Third, Qixia Formation dolostones and its contemporaneous sea water have similar carbon/oxygen/strontium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burial dolomitization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salinity and Mg/Ca ratio of original sedimentary pore water in the stage of shallow and middle burial depth. In conclusion, the original rock structure of Qixia Formation dolostones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disappears, it is dolomitized completely and a large number of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re formed,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ate dissolution pores, which is of great reservoir significance to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in this area. Keywords:Carbonate gas reservoir; Dolomite reservoir; Burial dolomitizati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基金项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科研项目“川西北部地区栖霞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编号:20200301-13)。
第一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油藏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作品
2.3.7 注水时机研究 .............................................................. 25 2.4 井网密度计算 ........................................................................ 26 2.4.1 经济井网密度计算公式 .............................................. 26 2.4.2 技术井网密度计算公式 .............................................. 31 第 3 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33 3.1 区块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33 3.1.1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33 3.1.2 流体模型 ...................................................................... 40 3.1.3 生产动态模型 .............................................................. 41 3.2 油藏历史拟合 ........................................................................ 41 3.2.2 地质储量拟合 .............................................................. 43 3.2.3 物质平衡检验 .............................................................. 43 3.2.4 压力拟合 ...................................................................... 44 3.2.5 区块指标拟合 .............................................................. 44 3.2.6 单井指标拟合 .............................................................. 47 3.3 注水开发参数优化研究 ........................................................ 53 3.3.1 井网形式 ...................................................................... 53 3.3.2 注水时机和初期产液量 .............................................. 54 3.3.3 产液量 .......................................................................... 55 3.3.4 采油速度 ...................................................................... 55 3.3.5 注入压力 ...................................................................... 56 3.3.6 注采比 .......................................................................... 57 3.3.7 人工裂缝参数 .............................................................. 58 3.3.7 井网调整时机 .............................................................. 60
讲课2-流体地质学-第一章
一些变化则给研究和应用带来了不确定性。
1.
物相的变化 最容易察觉,也最有用。在高温下捕获的均匀相流体,当自然
冷却时会发生相变——由单一相变为多相。这种相变在实验室条
件下一般可以通过加温复原,即过程可逆,因而可以提供捕获时 流体的温度、压力、成分等有价值数据。
“卡脖子”现象
可逆过程,包 裹体体积不变
体积变化
伸展变形 渗漏和部分裂开
不可逆过程, 包裹体体积改 变
爆裂
为什么要学习流体包裹体这门课?
流体包裹体能解决什么问题? 流体包裹体的特征
①
唯一性:FI保存了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地质事件中流 体的唯一样品,为研究他们提供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其它方 法途径都是间接的、局限性的。 代表性:是原始的成岩成矿母流体的样品,又处于封闭状态, 所以代表性极好。用其他方法,矿物的转变、矿物的蚀变都 会改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流体包裹体,只要主矿物没有 彻底被蚀变,就可以用。 普遍性:地壳中没有缺陷的矿物是不存在的。在月岩、陨石、 人工合成的晶体中也是如此。所以说流体包裹体是普遍存在 的。 微观性:一般情况下,流体包裹体很小,我们现在能看清的 只能是5—10微米(μm)的包裹体(由于设备条件所限,再小 就看不清其中的相态)。
始信息; 超微量分析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成分和超微量成矿元素和稀有气 体——获得成岩成矿流体的主要成分,指导矿床成因研究和找矿工 作;为了解地幔释气、成矿年龄等提供可靠数据来源。
流体包裹体研究内容及解决问题:
流体相的捕获状态和沉淀机制:
流体相的均一方式,均匀捕获和非均匀捕获等(斑岩型矿床的
黄土覆盖区油气微渗漏地表蚀变高光谱特征响应机理研究
实测光谱 ,以及岩 石土 壤 中碳酸 盐 、F / e e F 引和粘 土矿 物 含 测试分析 , 通过土壤中油气微渗漏 相关的矿 物或离子含
收 稿 日期 :2 1 ll , 订 日期 :2 1 22 0 1l—3 修 0 20 —5
C )与水结合生成碳酸 , 与各种 离子结合 形成不 同的碳 酸 ( 2 再 盐岩又形成 了碳酸盐岩富集晕 。而且 ,这些蚀 变特征都有 明
的强 烈 吸 收 ,光 谱 曲 线 在 i3 0 14 0 0 ~ 19 0 5 ~ 2 ,18 0 7 和
Q a 3岛 H u 。
4 3
品中成分含量高于平均值与标准偏差之和 ,深色阴影代 表样 品中成分含量低于平均值与标准偏差之和 。
l O
O
23 8 25 0n 0 0 m三个 区 间反 射率 波 动都 很 大 。 准 确地 表 为
征参数 , 通过 多元逐步 回归分析 ,分别研 究它们之 间的相关
关系 。 3 1 碳 酸 盐化 的光 谱 吸收 特 征 .
量 ,多元逐 步回归分析它们之 间的相关关 系 ,回归分析 结果 如表 2 其 中, 代表回归方程对各样本拟合的程度 , 越 。 R。 R 大表示拟合 的程度越高 ,因变量和 自变量之问线性 相关程度 越高 ;Sg代表 回归方程 的 显著性 检验 ,Sg小 于 0 0 i i . 5说 明
第3卷 , 6 2 第 期
2 0 1 2年 6月
光
谱
学
与
光
谱
分
析
Vo. 2 N . , p 6 6 1 1 13 , o 6 p 1 1 — 6 9
S e to c p n p c r lAn l ss p c r s o y a d S e ta ay i
油气地球化学
油⽓地球化学《油⽓地球化学》考试试卷(第⼀套)⼀、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1、⽴体异构⽴体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式和相同的原⼦连接顺序,但是由于分⼦内的原⼦在空间排布的位置不同⽽产⽣的异构2、稳定同位素根据⽬前的测试⽔平和技术条件,凡未发现有放射性衰变或裂变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3、⼲酪根⼲酪根是指不溶于⾮氧化的⽆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切有机质4、镜质体反射率指在油浸介质中测定的镜质体⼊射光强度与反射光强度的百分⽐。
(指在油浸介质中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
5、有机成因天然⽓指沉积岩中分散状或集中状的有机质通过细菌作⽤、物理化学作⽤等形成的天然⽓6、地质⾊层作⽤油⽓在运移过程中,岩⽯矿物对⽯油中不同组分的吸附能⼒不同以及油⽓运移路径的差异等所引起的油⽓化学组成的变化称为地质⾊层作⽤。
7、⽣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或岩⽯中来源于活体⽣物,并基本保存原始⽣化组分碳⾻架的、记载原始⽣物母质特殊分⼦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8、潜在烃源岩能够⽣成但尚未⽣成具有⼯业价值油⽓流的岩⽯。
1、构造异构构造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式,但由于分⼦中原⼦结合的顺序不同⽽产⽣的异构2、放射性同位素根据⽬前的测试⽔平和技术条件,凡发现有放射性衰变或裂变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可利⽤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古代沉积物的地质年龄。
4、⽣油门限在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油⽓开始⼤量⽣成时所对应的地层温度或地层埋藏深度称为⽣油门限。
5、⽆机成因天然⽓泛指在任何环境下由⽆机物质形成的天然⽓。
6、分⼦离⼦峰分⼦受到电⼦轰击后失去⼀个外层电⼦形成的正离⼦为分⼦离⼦或母体离⼦,质谱图中对应于分⼦离⼦的峰为母峰或分⼦离⼦峰。
7、脱沥青作⽤在油⽓藏过程中或多期次成藏时,当⼤量⽓态烃(特别是湿⽓或凝析⽓)注⼊时,使原油中沥青质、胶质分离出来的作⽤,称为脱沥青作⽤。
稳定同位素分馏:稳定同位素分馏是指稳定同位素在两种同位素⽐值不同的物质之间的分配,包括同位素的动⼒分馏效应和同位素的交换分馏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条件下,石油在热力学上是属于亚稳态的 物质。同时,油气储层中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同于源岩 并且还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石油进入储层以 后容易发生蚀变而改变其物理、化学组成。
事实上,石油从烃源岩的沥青中分离出来开始, 就经历着组成上的变化,并持续到整个运移、聚集和 保存过程。
图12-7示意了原油次生变化的趋势。
储层石油次生变化的主要趋势
储层石油的次生变化(据Milner等,1977)
第二节 运移过程中油气变化
形成油、气的场所往往不是其聚集的场所,它 需要经运移、聚集后才能形成油气藏。这是流体矿 产与固体矿产的基本区别之一。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存在被矿物颗粒选择性吸 咐的现象,其结果与实验室内色层分析极为相似, 势必造成油气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变化。
未受降解的原油其正构烷烃含 量明显高于其它饱和烃化合物。
正烷烃减少,类异戊二烯型烷烃 尤其是姥蛟烷和植烷相对增加。 生 物 降 解 程 度
没有正烷烃,而主要的类异戊 二烯型烷烃是姥蛟烷和植烷。
已受严重的生物降解、所有的 正烷烃和异戊二烯型烷烃都被 消耗。 环 烷 烃 的 分布 保 持 未 受变 化的状态。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鲕滩气 藏被国内外学者认为具有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其重要 证据之一,就是飞仙关组的鲕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含 有裂解成因的固体沥青,沥青含量在0.09%-2.50%之 间。 歧化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类型。化合物内的同一种元素的一部分原子 (或离子)被氧化,另一部分被还原。这种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歧 化反应。
六、重力分异作用
一般来说,随着埋深的增加,原油的API也应逐 渐增加(比重减小),但在一些油藏中观察到了相反 的现象。 这些现象不能用原油或烃源岩成熟度差异来 解释。
事实上,这些矛盾的现象没有彻底弄清楚,可以 认为是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 大分子向油柱的底部沉降
或小分子组分(如气体) 在油藏顶部富集 原油的密度 随埋深增加 而增大
四、水洗作用
水洗作用是指原油中水溶性相对较高的组分被地 层水优先萃取出去,从而改变原油的组成,使其变重 的过程。 但仅水洗作用不可能形成焦油席。
一般来说
含氧化合物(如酸、酚等)等的溶解度较高
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同样碳数的化合物, 芳烃的溶解度较高
同系物中,低分子 烃类的溶解度较高
图12-5 正烷烃与芳烃在水中的溶解度
沿单油田剖面石油密度变化的典型情况(据A.A.卡尔切夫) a-纳弗塔兰;b-麦涅-格龙杰;c-杜依玛兹
石油成分随深度的变化:
石油中含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热裂解后硫变成H2S,使含 硫量减少。表11-1表示不同深度含硫量的变化规律。
石油成分随深度的变化:
以消耗高分子量烃类组分来增加低分子量烃类的 含量。在较高的温度下,在更成熟的带中,储层中只 发现甲烷,伴随着裂解生成的焦沥青。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中各类烷烃的生物降解作用
未变质的成熟原油全烃色谱图
受轻微生物降解的原油全烃色谱图
受较强生物降解的原油 全烃色谱图
受强烈生物降解的原油全烃色谱图
生物标记化合物抗生物降解能力一般按下列顺 序增强:
正构烷烃<无环异戊二烯烷烃<藿烷(有25-降藿烷存 在)≤甾烷<藿烷(无25-降藿烷)<重排甾烷<芳构化 甾烃<卟啉。
一、初次运移引起的油气变化
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化学组分的变化主要受运 移途径的吸附和解吸现象所控制,总的规律是极性较 小的化合物特别是低分子量化合物优先释出并进入储 集岩。
Tissot和Pelet(1971)研究了阿尔及利亚撒 哈拉泥盆纪碎屑砂页岩系生油岩和储集岩之间的 过渡带抽提物的变化情况。观察到靠近砂质储集 10.5 生 层可抽提的沥青逐渐减少,减少带进入生油岩约 10m。最紧靠储集层贫化最强烈,该处生油岩丧 油 失了大约40%的原始沥青含量。残存在生油岩中 岩 4 的沥青靠储集层最近则最富含高分子量杂原子化 2 合物,并且贫烃类。
细菌作用下
还原形成 H2S、S
S与H2S反应 饱和烃
多硫化物
(强氧化剂)
多硫化物
氧化
CO2
甲烷
硫酸盐、元素硫
氧化
CO2
这也是造成某些天然气藏破坏的原因。
硫化作用的结果: 原油中烃类的含量降低
非烃的含量增加
与氧化作用和生物降解 作用的效果是一致的 事实上,地质条件下,氧化作用、生物降解作 用、硫化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分子氧的氧化作用使
异构石蜡烃被氧化为正构石蜡烃; 环烷烃氧化成环烷酸; 芳香烃氧化程度则随侧链长度和数量增长而加 强,最容易氧化的是环烷-芳香烃。
石油被硫酸盐氧化时 烷烃氧化为CO2和H2O; 石油中环状烃组分相对增加; 环烷烃氧化时生成酸性较强的多种环烷酸, 芳香烃则形成酸性较弱的胶质。
总之,石油的在储层中的次生变化作用大大改造 了石油的性质。这种改造作用可归结为两种性质不同、 方向相反的过程:
其一是石油的热蚀变、脱沥青使石油比重变小,轻质 组分增加,饱和烃尤其是正构烷烃含量升高;
其二是石油的表生氧化、生物降解作用、硫化作用和 水洗作用使石油比重变大,粘度提高,胶质、沥青质 含量增加,致使原油质量变差。
谨慎!
三、脱沥青作用
脱沥青作用是指由于大量的气体或轻烃溶解到原 油中,使得重质到中等的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下来的 过程。 可以来自成熟度更高的烃源岩 气体或轻烃 也可来自原油的裂解
溶解 ※
气顶可以吗?
脱沥青作用的结果与成熟热蚀变或成熟作用相似:
原油的重质组分含量下降
轻质组分增加 密度下降 脱沥青作用 热蚀变 如何区分? 更局部 区域性的
前峰型,与其邻近页岩 中正构烷烃分布相互补 偿
2Cu+ → Cu + Cu2+
铜
图12-3 储层中石油热演化时 歧化作用形成气态烃和多环沥 青残余物(Connan,1975)
二、氧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
1. 氧化作用
石油的氧化作用是指在游离氧或含氧化合物中 的结合氧的作用下,烃类被氧化成CO2、水或酸、醇、 酮、酚的过程。
根据氧的来源不同,石油氧化作用可分为: 需氧氧化作用:靠游离分子氧起作用 空气中分子氧 地下水中溶解的分子氧 厌氧氧化作用:靠硫酸盐及其化合物的结合氧
一般而言,水洗作用对原油C15 以上饱和烃产生 局部影响,不会明显影响正构烷烃的分布以及姥鲛烷、 植烷和甾烷、萜烷等地球化学参数。 但水洗作用对原油中C15 以下芳 烃化合物更有效,这些化合物被部分 损耗,而硫化芳烃,尤其是二苯并噻 吩常被水洗作用损耗殆尽。 因此,原油中二苯并噻吩含量的相对减少、C15 以上芳烃含量的相对增加和C15-C20饱和烃的相对稳定 可作为水洗作用的可靠指标。
五、硫化作用
硫 化作 用是指 元素硫 或硫化 物与石 油烃类 反应 (图12-6)生成有机硫化物的过程。
烷基噻吩 硫醇
硫醚 元素硫与烃反应形成烷基噻吩,硫醇和硫醚
生油母质 石油含硫量
更重要
石油的次生硫化作用
在硫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硫酸盐可以氧化烃类, 还原形成H2S、S。
硫酸盐可以 氧化烃类
在硫酸盐还原
可以看出低温时链烷烃比苯、甲苯的自 由能低(即比他们稳定)
对于给定的温度梯度,蚀变作用随着埋藏深度 和在某一温度下的存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热蚀变作用或成熟作用的影响能根据时间-温度关系 进行预测。
深度 温度梯度 温度 时间 时间
石油成分随深度的变化: 随着深度的增加和温度的提高,储层中原油的 变化趋势是比重变得特别小
储 集 岩
与储集岩距离 (m) 2 4 7 10.5 14 抽提物/有机碳 (mg/g) 72 86 90 112 118 120×60%=72 抽提物中烃的百 分比 54 61 63 63 64 抽提物中沥青质 的百分比 12.2 11.2 7.5 5.7 5.8
抽提物中正构烷烃是双 峰型 页岩 中部 与砂 岩接 触带 正构烷烃为后蜂型,表明 轻组分的丧失
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因此可 根据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评价原油生物降 解程度。
正构烷烃
无环类异戊 二烯烷烃
甾烷
藿烷
重排甾烷
芳香甾烷 C26-C29
1—正构烷烃轻度损失; 2—正构烷烃一般损失; 3—正构烷烃痕量保留; 4—无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部分损失; 5—缺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6—规则甾烷降解,藿烷无损失; (6) —藿烷(有25-降藿烷)部分降解,甾烷无损失; 7—甾烷缺失,藿烷(无25-降藿烷)无损失; 8—藿烷(无25-降藿烷)部分降解; 9—藿烷缺失,重排甾烷受影响; 10—C26—C29芳香甾烃受影响
2. 生物降解作用
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是指微生物对某些类型 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消耗。
原油的降解主要是由于喜氧细菌的作用,它在 需氧条件下开始发生。只要满足下述条件喜氧细菌 就能代谢分解原油: ①近地表补给水中含有氧; ②温度不超过80℃;
③原油中必须无H2S,因其对细菌有毒。
厌氧细菌(如硫酸盐还原菌)也能利用、消耗、 氧化烃类,一些与油藏伴生的次生生物气藏(如松 辽盆地富拉尔基地区)可能就是厌氧细菌作用的结 果(张水昌,2006)。但厌氧细菌降解要比喜氧细 菌慢得多。 生物降解作用能导致原油 GOR、轻烃含量和 API重度的降低以及粘度和杂原子(尤其是S)含量 的增加。
不同类型的烃类和不同异构体的自由能有很大差异。 ①在较低温度下,链烷烃最稳定; ②链烷烃的稳定性随碳原子数减少 而增加(自由能减小),甲烷在温 度达550℃时是稳定的; ③环烷烃的稳定性介于芳香烃和链 烷烃之间。
零线代表元素碳和氢的自由能。 温度越高自由能越大,自由能越大就越 不稳定。 图12-1 随温度增加芳香烃、环 烷烃和链烷烃的热稳定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