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114526_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内容摘要: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如何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适当进行“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四个方面讨论培养学生数学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独特性一题多解联想

猜想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予学生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有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大胆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在学生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始终参与他们的分析与讨论,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认真听取他们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学生差异,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各层次、类型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肯定学生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在活动过程中时常出现有些学生对某个题有超常、独特、非逻辑性的见解。在思维独特性培养方面还没有有效措施前,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的及时肯定,可能是较好的培养发散思维独特性的方式。

例.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条腿,问笼中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有学生采用试探法,列出鸡、兔腿的对应数值表,再根据变化情况找出鸡、兔的只数:

鸡兔腿

500100

050200

2525150

从第三步,我们可以看出鸡的只数应该增加,兔的只数应该减少,再逐步试探下去,最终可得到答案,鸡30只,兔20只。此方法显然繁琐,而且数目越大就越难计算。

更多的学生采用用代数方法,设鸡的只数为X,兔的只数为Y,

由题意可得以下方程组:

X+Y=50

2X+4Y=140

解方程组可得X=30

Y=20

有一位学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们设想每只鸡用一条腿站着,每只兔子用两条腿站着,这样共有70条腿,而70这个数中,鸡的只数只算了一次,兔子的只数算了两次,故70-50=20就是兔子的只数,所以鸡的只数为50-20=30。

这个解法简便而独特,具有创优机智。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学生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3适当进行“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新课中,可以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在习题课中,把较难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要尝试学生自己能够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就题论题,能多思多变。一法多用,目的则是求得应用范围的变化。一题多解是多角度地考虑同一个问题,找出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和优劣。例: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B、CD上的点,且AE=CF,求证:BF//DE

(1)启发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入手,先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

的定义就可得BF//DE。

(2)请学生思考能否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先口头判断,再让学生板演。

(3)请问学生还有其它的证法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让学生发现,可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得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获证BF//DE。

通过以上三种解法的讨论,巩固了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不但达到了认知目标,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也达到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练,并对学生想出第三种证法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数学思路的创新美,借此调动学生深钻多思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该节课的情感目标。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遵循发散性思维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在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反馈。又如:

例:如图,OA是半径,以OA为直径的⊙C与⊙O的弦AB相交于点D,求证:D是AB的中点。

证法一:连结OD、BE,∵OA、EA分别是⊙C、⊙O的直径,∴∠ADO=∠ABE

=90°,∴OD∥EB,又∵OA=OE,

∴AD=BD。

证法二:连结CD、OB,∵AC=CD,AO=BO,

∴∠ADC=∠A=∠B,∴CD∥OB,又∵AC=OC,∴AD=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