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意象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诗词中“花”的意象
09级中文本科饶平班刘珊珊
摘要:用意象写诗,是《红楼梦》诗词创作的一个主要方法,一个主要特点。其作用是可以避免表情达意的直露,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把难以言传的东西转化为生动的审美形象,从更多侧面提供丰富的审美意蕴,开拓诗词的多项审美功能。《红楼梦》诗词意象的塑造,从宏观上看,对中国诗歌文化意象的创造这一传统艺术手法起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的作用。
关键词:意象;审美形象;审美意蕴;继承与发扬
阅读《红楼梦》诗词,就像梦中走进了一座深幽无比的迷宫,让你感到一切是如此的虚无缥渺,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可望而不可即,最后不禁发出枉入迷津的慨叹。的确,《红楼梦》无论是思想抑或艺术成就都奇高,有太多的路径、无数奇景供你选择去鉴赏。既可以从揭示主题意蕴、提示人物命运的角度去欣赏,也可以从展示情节走向、塑造典型性格的角度去把握,甚至还可以从审美意象的创造这一角度去认识等等。本文择沧海一粟,拟就《红楼梦》诗词中所呈现的审美意象的具体内容、审美意蕴,归纳出《红楼梦》诗词中审美意象的意义作用以及对中国诗歌意象的塑造这一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扬等,从而进一步认识意象的创造在《红楼梦》诗词中的重要性。
《红楼梦》诗词共有一百多首,数目颇为可观。在中国文坛上,象《红楼梦》一书如此集中创作了一大批清新隽永的诗词的作品并不多,而把瞬间感动发而为诗,留下一组组格调健康、意境优美的诗词就更少。诗言志,诗缘情,当心有所动,感情激越的时候,借了诗词来发泄,故而诗最能把握住心灵的脉动。我们所要讨论的《红楼梦》诗词,不乏清词丽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确实可以看出曹雪芹对时代的脉动、对个人情感的历史记录。而这些诗词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写物诗,而是融入诗人深深的情感情绪:对自身不幸遭遇的哀愁和眼前的景物合而为一,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1]而如此情景高度统一的诗作,大多是借助审美意象的创造来表现的,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便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意象来达到情景交融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审美意象在《红楼梦》诗词中的作用。
一、生动的审美形象
《红楼梦》词意象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把难以言传的东西转化为生动的审美形象。
“意象”,指的是表意的象。“意”,是指寄托于“象”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客观的东西,“象”,是指景物,物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意象”,即两者的交融结合,指作者想象构思中的形象。[2]诗词这一具体的环境中,是指诗词中带有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具体的物象。在《红楼梦》诗词中,意象总的有如下几类:
其一是“花”。花这一审美意象在《红楼梦》诗词中具体包括桃花、翠竹、海棠、菊花、柳絮、梅花等。那么,这些意象究竟是如何把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性格等这些微妙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审美形象的呢?我们不妨逐一作个分析。
1.桃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花往往是与美人联系在一起的。最先把桃花与美人联系在一起的是《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后,桃花便成了美人的代名词。至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是把面若桃花的少女刻画得活灵活现。而桃花“花开易逝”的命运之于薄命美人就更有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红颜薄命”给予美人以沉重的打击,尽管她们都有姣好的容颜,横溢的才情,但最终却都得不到好归宿。有的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如西施、貂禅,有的沦落风尘,如李香君、陈圆圆,有的“始乱之,终弃之”,如莺莺……温庭筠的《敷水小桃盛开》“二月艳阳节,一枝惆怅红。定知留不住,吹落路尘中”,便很好地突现艳丽动人的桃花美人无可名状的凄苦,揭示繁荣过后凋零残败、彻底枯萎的无可奈何的结局,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咏叹花开花落、红颜易逝之名篇。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便是以桃花这一审美意象隐喻林黛玉,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遭遇、命运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葬花辞》明写桃花,实写林黛玉,既写被葬的花,又写葬花的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以拟人化手法写花,而目的则在于写人的悲惨遭遇,是林黛玉在贾府悲惨遭遇的艺术象征。葬花有比拟红颜薄命的意思,黛玉最终也就是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下红消香断、花落人亡的。《桃花行》也是林黛玉以花自喻薄命,通过歌吟桃花的薄命,来歌吟自己泪尽而逝的命运,比起《葬花辞》来,更具忧伤悲苦。全诗渗透着林黛玉的性格和心理的格调,艺术地描绘了林黛玉的挣扎、反抗的复杂心情,塑造了她陷入矛盾处境的悲剧形象。如“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便是怎样一种妩媚而又凄凉的景象啊!
2.翠竹。竹在中国文化中,以其清雅孤傲、高标坚贞的品格而成为一种蕴涵丰富的意象。在中国文人的笔下,竹往往富于悲剧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一般物的描写,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寓意,更为广阔的蕴涵和更为深远的寄托。如竹原型辐射到古人相思情爱意念中,斑竹便引人魂神牵系,人世间多情女子的相思泪水凝结为神话传说中的湘妃泪,触染了湘竹,有更浓重的人世缠绵情意,所以,一提起斑痕点点的湘妃竹,一种对爱情的执着眷念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湘竹意象不断被复制,就是因为竹意象中存有执着追求美、善的力量,曹雪芹直接冠黛玉以“潇湘妃子”,其中的底蕴便不言而喻了。竹还有表现“离别”主题的原型,恰恰是神女式无望而悲伤的爱恋的一种环境隐写。如谢眺《咏竹》“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重。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以笋成竹后箨(笋壳)与竹茎相分喻人间别离之情,而在竹的这一环境背景之下,绛珠、神瑛相爱无果,巫山神女与“公子”好梦难真,湘妃与舜帝爱而不终,在竹“离别”原型意象下,形成一个充满哀怨、郁闷气氛的情境,传达出生离死别的凄惨气氛。
在《红楼梦》诗词中,竹作为林黛玉的象征与联系,是象征着那秀丽纤细、孤直傲岸、宁折不弯、迎霜斗雪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性格与叛逆的灵魂。它不仅表现了林黛玉凄苦而挺秀的形象,而且寄托着曹雪芹对生活执着的热爱和追求,表现了一种相当深刻的“情”的寄寓,积淀着强烈的美学认识意义。而《红楼梦》中的竹既象征了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联系着她的感情和心态,又显示着她的生活和命运,如“梅魂竹梦三更残,锦罽鹴衾睡未成”,[3]“含烟小院转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