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113-05

与传统的财富不同,组织知识因员工间的转移与共享而增长。企业师徒制是某专业领域的资深者与资浅者之间的一种支持性关系,可以使组织知识得以传承和发扬。师傅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如经验、判断、知觉和思想通过示范传授给徒弟,使徒弟在与师傅的沟通和共享体验中完成知识解码,内化重组并整合为自身的有价值的知识,最终实现徒弟知识存量的增加、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以及对隐性知识表出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是野中的seci理论[1]在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中的体现。师徒制过程使师傅的技艺得以传承、徒弟的技能得以提升。研究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对组织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动因

1.1师徒间知识势差是基础性原因

知识转移的发生归因于知识势差的存在,体现在知识资源的非均衡性和专业化分工两个方面。师徒间知识资源的非均衡性知识势差是一种绝对势差,是由于他们在先天智力水平、成长经历和环境、教育背景、个人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师徒间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存量差异。另外,专业化分工使一些员工专攻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产生不同员工在该领域知识存量上的相对势差。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师傅是富有经验的资深者,徒弟是资历尚浅的资浅者,双方在熟练和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势差,这种知识势差决定了知识流动的客观性[2],是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原因。

1.2师徒的价值取向是源动力

物理中,水存在势差而流动的条件是有渠道。人际中,知识存在势差而流动的条件除了需要渠道外还与个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价值前提是决策判断的两个前提之一。因此价值取向支配师傅和徒弟的价值选择,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是师徒间隐性知识流动的源动力。

1.3企业文化是助推器

企业文化,简言之是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它指导员工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指引企业目标,同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其约束功能。现实中,知识共享与转移微观过程的不可观察特征往往导致“偷懒”行为的产生,企业文化的这种价值和目

标引导以及约束机制可以对个体产生由外向内的指引和激励,从而助推组织知识的传承和发扬。

2影响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

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包含了师傅传授和徒弟学习的一系列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行为主体及客体以及环境对知识转移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关系、企业环境等。根据野中的seci 理论及企业师徒制中隐性知识转移路径的微观研究[3],本文用徒弟对转移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来描述师徒间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归纳起来,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2.1主体因素

2.1.1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

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主要由知识释放能力和转移意愿形成。释放能力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共同体验、影响力、沟通或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解释、编码与传达的能力[4],是知识发送方提炼知识、选择编码方式和载体的能力[5]。师傅的知识释放能力是指师傅在了解徒弟的知识需求、知识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性和知识转移环境基础上,对经验知识和那些零散的、无序的知识碎片或模糊性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提炼,选择徒弟易接受的方式(如语言、示范、图表等)做出恰当诠释和表达的能力。师傅的这种能力的发挥程度通常也受制于师傅转移知识的意愿。因此,提出

如下假设:

假设1: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与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效果成正比。即:

h1a: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越强,徒弟的内化程度越高。

h1b: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越强,徒弟的表出程度越高。

2.1.2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

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主要由知识吸收能力和学习意愿形成。吸收能力是指知识接受者评估、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5]。知识吸收能力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是影响知识转移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6]。徒弟的吸收能力指徒弟接受、消化、应用来自于师傅或工具或惯例提供的某种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挥程度受到徒弟学习意愿的影响,而学习意愿又受到徒弟对知识转移内容价值判断的影响[7]。因此徒弟越认同组织文化和师傅的知识价值,学习意愿就越强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知识接收能力与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效果成正比。即:h2a:知识接收能力越强,徒弟的内化程度越高。

h2b:知识接收能力越强,徒弟的表出程度越高。

2.2客体因素——知识的隐性程度

隐性知识的内嵌性和粘滞性使知识不易表达和难以转移共享,需要师傅为清晰表达存在于行为和惯例中的经验和诀窍做出努力,也需要徒弟在学习中反复观察和琢磨,努力去领悟师傅传授的知识和道理。知识内嵌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差[7]。知识的粘

滞性描述了知识难以流动特性[8]。师徒间知识转移过程具有微观特性,受知识隐性程度的影响很大。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3:知识的隐性程度与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效果成反比。即:h3a:知识的隐性程度越高,徒弟的内化程度越低。

h3b:知识的隐性程度越高,徒弟的表出程度越低。

2.3师徒关系因素

2.3.1信任

互惠是师徒关系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信任有利于隐性知识扩散和交流,促进知识在师徒间分享和流动,而且能够降低知识转移过程中个人机会主义的出现[9]。因为只有当师傅对徒弟产生信任后,才会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传给徒弟,形成隐性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缺乏信任的师徒关系最显著的特征是师傅会产生被利用或被陷害的情绪[10]。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师徒间的信任程度与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效果成正比。即:

h4a:师徒间信任程度越高,徒弟的内化程度越高。

h4b:师徒间信任程度越高,徒弟的表出程度越高。

2.3.2知识势差

野中认为,专业结构领域的知识重叠和冗余会促进知识转移的发生[1]。这是因为知识相似度越高,共同语言就越多,有利于全面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观点。知识势差过大,难以建立共同语言,难以实现知识共享和完成整个转移过程[11]。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