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
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
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背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3.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4.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
学。

5.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两个至为重要的基本概念。

6.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
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
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拟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8.从计量的角度看,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成的工
作量等指标予以表述。

评价负荷强度时,则常常使用速度、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

9.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与顺进分解训练法相反,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
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次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如投掷、扣杀、踢踹等动作。

10.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
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据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有: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11.比赛训练法是指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
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12.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
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特长技术就是“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

13.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
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14.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
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15.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
手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战略决策,指对参加一次比赛的全局性问题(主要为比赛目的、战略原则)所进行的决策。

16.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至停止参加竞
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17.优秀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训练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
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18.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最佳的竞技状态表现
了运动员对获得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
二.填空题
1.现代世界竞技体育活动就是由国际奥委会及其单项联合会为核心组织进行的。

2.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3.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4.程序训练法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
5.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一系统化;二定性化;三程序化。

8变换训练法的类型:依变换的内容可将变换训练法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方法。

9循环练习的类型: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10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的不同特点,通常把力量素质划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的类型。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力量素质,其水平均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肌肉收缩时的工作条件及特征。

11最大速度的抗阻训练主要导致快速纤维的肥大。

12.速度素质的类型: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含动作频率)、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

13.反应速度快,运动速度和位移速度并不一定快;而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快,
反应速度也不一定快。

14.移动速度与步长和步频有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与步长和步频的对应关系。

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动作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及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

15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

16.运动技术与运动员人体的不可分割性是运动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17.基本标准:时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18.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的技术系统特征的集中表现。

19.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一特长技术;二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气质类型);三种族特征。

20.竞技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活动的核心。

21.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将战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和心理战术等。

22.基本结构模拟训练法应用边界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无论去边界如何确定,被模拟系统、同态系统、主练系统等三个因素不可缺少。

23.“相似”是被模拟系统和同态系统之间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关系。

追求“相似”,是模拟训练中选择或设计同态系统的主要标准。

24.模拟训练的分类:一是依被模拟系统将其分为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动作的模拟训练和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另一种是将其分为静态模拟训练和动态模拟
训练。

19.竞赛战略决策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决策者对竞赛全局的了解。

20.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21.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术思维是战术意识的核心。

因此,运动员的战术思维能
力水平决定了其战术意识水平。

具体而言,运动员思维的灵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等是其战术意识的决定因素。

22.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
赛4种。

23.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
比赛周以及恢复周。

24.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25.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着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练什
么)、运动训练负荷(练多少)、运动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怎样练)五个板块。

26.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内因、最
根本、最重要)、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所决定的。

27.训练负荷存在着结构属性、机能属性、和个体属性。

28.难美性项群训练内容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艺术表现。

29.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得分类,制胜类五类。

重复训练法基本类型为短时间、中时间、长时间重复训练。

短时间重复训练的负荷时间<30秒;负荷强度最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为走步、按摩;供
能形式是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

30间歇训练法基本类型为高强性、强化性(A型、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负荷时间<40秒;负荷强度大;心率指标为190次;间歇时间很不充分;间歇方式为走、轻跑;每次心率为120~140次;供能形式为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31循环重复训练的循环过程间歇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为速度、爆发力;供能形式为以磷酸原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循环间歇训练的循环过程间歇不充分;负荷强度次大;负荷性质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供能形式为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简答题
1.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一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而运动训练手段则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二运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去发展某一种竞技能力时,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如运用重复训练法发展中跑运动员的快速耐力时,可以采用6x600米跑,也可以采用8x400米跑,还可以采用4x800米跑。

三对训练方法的表述通常是定性的,而对运动训练手段的表述则常常有明确的数量规定。

2.竞技运动的现在社会价值:一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二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三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四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五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六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七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

3.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1.主体因素:一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二感知觉
能力;三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四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五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2.客体因素:一竞赛规则;二技术环境;三器材设备与场地。

4.运动技术创新的目的:一直接提高运动成绩;二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及因素间组合水平;三有效地制约现有运动技术;四满足战术发展的需要;五更有效地发挥人体潜能;六构成运动项目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5.战术决策,指针对比赛中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决策。

相对于略决策而言,战术决策是局部的。

战略决策是宏观的,而战术决策则是微观的。

战略决策只有通过战术决策才能实现。

一般来说,战略决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竞赛目的、战略原则等不能轻易改变,而且,战略决策历时较长。

而战术决策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战术决策往往会表现出快速性的特征。

6.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随着运动员进入青春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规律。

二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

三训练不当(包括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运动员由于训练、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

7.加大训练负荷的途径有三条:一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二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地减少;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8.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

9.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二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三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10.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二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三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机制;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三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论述:
1.以某一运动项目为例,举例说明其速度素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2.以某一运动项目为例,举例说明其力量素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3.以某一运动项群为例,举例说明其技术训练的方法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