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流行语“很+名词”格式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现代汉语流行语“很+名词”格式成因语言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系统,语言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语言与社会关系密切。社会流行语“很+名词”格式的产生,社会因素不可忽视,但语言内部的原因才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本文主要从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这一格式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
“很+名词”是现代汉语中广泛流行的一种句法格式,例如,“很牛”“很淑女”“很绅士”等等。这些话在一个受到规范汉语教育的外国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这也正显示了这一格式与传统语法相比,确有它的独特之处。“很”是典型的副词,并常作为检验一个词是否是形容词的标记词,按规范语法,它后面出现的词类应该是形容词,名词进入这样句法格式就会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传统的语言产生冲突,从而引起新鲜感。
很明显,这一格式颇受年轻人尤其是80、90后一代人的欢迎。
80、90后的年轻一代,生长在改革开放、科技高度发展、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大背景中,他们充满朝气、个性张扬、善于表达。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语言使用是他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他们使用这种格式,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他们在向外界展示他们的与众不同,是一种求新求异心理。
某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总是先从某个人、某一小部分人或者地区先出现,然后慢慢扩散开去,在这种扩散的过程中,人口流动、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大众传媒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最先使用这种格式的群体,被看做具有较高的语言威望的群体,这种语言威望体现在他们着装、经济地位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其他社会群体成员模仿和追求的“榜样”。语言威望低的群体向语言威望高的群体学习、效仿,于是,这种格式传播开来。另外,网络、电视、杂志等大众传媒也助长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发展。
二、语言内部原因
语言内部的原因是语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里,我们主要从语言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格式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为语言发展以及语言现象的产生提出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
(一)名词的语义特点
名词所指的客观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这些属性特征被看作是名词的性质义。性质义能用于描述事物现象的性质,它既可以直观体现在词义之中,又可以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联想义。例如,“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其中的“世代相传、具有特点”是包含在词义之中的,而我们看到或听到这个词时,还能够联想到一些意义,如保守、陈旧、跟不上时代等。性质义的作用与形容词的词义功能极为相似,都是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的。这就成为名词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语义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名词作定语时都具有修饰的作用,比如,“电脑键盘”中“电脑”的作用主要是领属,而没有修饰作
用,这就使得名词的性质义无法凸显。同样,即便是性质义凸显的名词作定语,它也不一定就能够进入“很+名词”这一格式。比如,“钢铁战士”“钢铁”在这里起到修饰的作用,性意义凸显,但在目前的语料中并没有“很钢铁”这样的说法。我们只能说,它存在这样说的可能性。
(二)语法因素
“很+名词”这一现象近年来之所以能在汉语中频频使用,并在年轻人口中广为流传,不仅仅是由于名词性质义的语义基础,也是由于这一格式有其潜在的合乎语法规范的地方。
一般认为,词类之间的功能越相近,转变起来就越容易;功能差异越大,越难以进行活用或者成为兼类。抛开语义因素,汉语中的名词和形容词在句法中的分布差异是较大的:名词主要是做主宾语,能受数量词修饰;典型的形容词(除状态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一般是作谓语或定语,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然而,进入“很+名词”格式的名词,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具有了形容词的功能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名词能够直接作定语修饰名词,这里是说,名词的作用不是表示领属而是表示修饰。这是名词可以进入这一格式的语法基础。所谓的修饰作用是指作为定语的名词基本上可以换成与这个名词
有关的形容词。比如说,木头房子≈木制的房子≠木头的房子;木头脑袋≈愚笨的脑袋≠木头的脑袋,这也可以换成另一种说法:木头房子———房子是木制的;木头脑袋———脑袋很愚笨。可以看
出,作定语有修饰作用的名词的句法位置使它具有了类似形容词的部分功能。这就为名词进入“很+名词”格式奠定了基础,从而又凸显了名词的性质义。
2.省略了名词前面的动词,或者是将某一具体的动名结构简单化。进入这一格式的另一部分的名词,并不能直接作定语修饰另一个名词。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本不能修饰名词,例如,感情、本事、港等等;另一种情况是修饰名词需要加“的”,例如,规律、个性、威风等等。对于这类的名词,一般认为是通过省略的方法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感情、规律、个性、威风等这些词都可以进入“有+名词”的格式中,表示程度深。这就与程度副词“很”的语法意义不谋而合。“很感情”其实是“很有感情”。“很本事”其实是“很有本事”。同样“很港”除了语义上吸收了“香港”这一专有名词呈现的“开放性”这一特征外,它完整的意思其实是“很有香港经济特区的某某特征”,比如,腔调、饮食习惯、服饰风格等。
三、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近年来,“很+名词”这一语言表达格式在年轻一代人中很流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社会心理的因素,但是语言内部的原因是其根本所在。内部的规律性和外部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这一格式得以形成并传播开来。在这一格式的具体实例中,很多名词只是处于一种临时活用的状态,而且可能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使用,并没有稳定下来,比如“很广东”“很
中国”等。一般情况下,性质义较强的名词在这一格式中得到认可并稳定下来的可能性较大,而性质义较弱的名词一般只算语言发展史上的“昙花一现”。当然,语言规律只能帮助我们去预测,语言现象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最终结果,还要看历史的考验和裁决。
参考文献:
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
2.陈章太,《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3.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4.邹韶华,《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
5.卢福波,《汉语名词功能转化的可能性及语义特点》,《逻辑与语言学习》
【责编齐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