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浅谈供给侧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浅谈供给侧改革

作者:文思哲

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7期

【摘要】需求管理曾经是我国制定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其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方式调节总需求。但是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已逐步作为我国政府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其主张通过放宽管制和减少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速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从2011年到2016年,增长速度分别为9.3%,7.7%,7.7%,7.4%,6.9%和6.7%。导致该现象的直接原因在宏观层上是需求疲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率自2010年起也逐步下降至20%以下,之后更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也显示国内的消费需求也是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同时出口需求增长缺乏动力,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连续多年呈现负值,结构性失衡是导致此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二)结构性失衡

在结构层次上,投资品产业和低端制造业过剩,高端消费品产能不足。过去,我国经济由三驾马车:投资,净出口和消费。其中,经济主要的拉动引擎是投资和出口。而基建和房地产是投资的主要拉动引擎,相应的有钢铁、水泥、有色、煤炭等上游产业;出口主要由低端制造业构成,包括轻工业如纺织、重工业如钢铁等。由于国内外杠杆都较高,外需不足且国内投资缺乏,出现产能过剩。

然而事实上,不断增长地居民收入和财富引起了消费升级的需求。但目前能满足居民更高层次需求的中高端制造业、娱乐产业等行业尚发展不够。

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程度不够,会逐步削弱社会总需求;而总体财富的不断积累中,亟需消费升级。目前贫富差距不是妨碍我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但会在长期却会阻碍经济增长。

二、供给、需求的浅析

任何市场活动,都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需求主要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供给则比较模糊,涉及包括社会资源再分配、企业减税、鼓励科技创新,甚至加大教育投入与社会改革等。

当前外需下降,消费不足,一味扩大投资只能继续房地产泡沫并且不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所以,应转变到供给侧,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效率、进行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克制对总需求的刺激。

整体上,关注短期的实际增长水平侧重于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管理强调的是长期的、潜在的增长水平。当实际经济增速高于潜在水平时,我们应当重视供给侧管理;反之,我们则应更关注需求侧管理。就我国当前来看,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结构问题,因此当下应由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

三、供给侧改革

依靠高积累、高投资和低消费,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后发优势基本用尽。此外,过去虽国内人均消费不足,但依靠出口、依靠国际市场,还可以维持经济的增长。然而目前全球经济遇冷,外需萎缩伴随着内需不振,一些隐藏问题逐渐暴露,结构性失衡亟需改善。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宏观政策的重大分水岭,标志着我国的官方经济学思想正式告别以前的侧重“需求侧管理”,侧重短期刺激的经济学,向侧重“供给侧管理”。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官方经济学思想从侧重“需求端”转变为注重“供给端”。过去,当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时,通常是通过控制或刺激需求来熨平短期性的波动,也即是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种需求端的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但其缺点有二,一是短期性。这样的行为仅仅是扩大了产能,但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提升没有影响;二是在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各个政策的边际效应是逐步下降的。

供给侧改革有四个关键点,分别是针对过剩产能、地产业、金融业以及降低企业成本。对于过剩产能,我们要有效化解,并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对地产业,则要去库存,促进其持续发展;对金融业,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效监管金融市场,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降低企业成本,则要实施政策性措施如减税等,减少企业的制度性成本。

我国经济突破的关键在于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提升潜在增长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改变短期,不能破除经济长期增长的障碍。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决定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和促进科技进步来提高潜在增长率,也就是改善供给侧端。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换言之,从供给端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少交易成本来释放生产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后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包含众多内容,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金等,技术进步、知识增长和创新等领域。同时,通过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性的一些措施如减税、扩大市场准入等,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为,可以改善经营环境,提升经济增长点。

但供给侧改革也存在现实阻碍。一是供给侧改革要求产业结构进行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的转变,但现实情况中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二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措施是减税,但减税会导致财政压力,进而可能会给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进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减税会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加,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

因此,在短期内,政府还需要通过需求管理手段如适度地增加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等来防止经济的大幅收缩。

【参考文献】

[1] 安宇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 84.

[2] 车海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 2015(11):1.

[3] 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1):56-65.

[4] 李翀.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

[5]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6]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1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50-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