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三个阶段

如何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三个阶段

如何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三个阶段

发表时间:2011-12-05T16:01:08.9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期中供稿作者:钟志羊[导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钟志羊江西省赣县实验学校341100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

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提升。

一、自读感知中的朗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领悟中的指导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的引。”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它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表达中的提升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甚至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3448535.html,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石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9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竞技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后面自学成效的关键。要求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打牢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都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考试,阅读和写作的分值占了绝大多数,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扎实的阅读功底才能写好作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代表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然后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教师直接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直接把分析归纳解答过程都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记笔记,没有多少收获。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是泛泛而读,只看一些精彩的故事,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要表达的感情也不作深入了解,完之后就忘记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当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层次区分,全部学生都是一个教学目标,这种情况下,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提高,成绩差的听不懂。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都采取讲授法,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造成学习兴趣低下。 第三,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其原因是,首先,现在很多初中生都有手机,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占用了学生的很多课余时间,相对纸质的书,学生更喜欢手机等移动传媒工具带来的视听效果。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考试分数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按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来给学生上课,课余还要做各种阅读理解的辅导书,使阅读变成一种考试训练。 二,提高中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课上,我们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设立有吸引力的阅读教学情境,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以在阅读前提一些有趣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 如学习人教七年级下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时,可以先从课文标题进行提问: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提问:讲了叶圣陶待人和文风的哪些事?从课文的写作技巧方面提问:从题目的关键词“叶圣陶"了解到该文是描写人的文章,主要人物是“叶圣陶",那么张中行是用哪些语言来描述叶圣陶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以来,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教学行为上的偏离: 困惑一:观念落后,方式死板 对策:扩散思维,真正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教师在教学时,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注重统一、过于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一步步学习都是老师规定好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不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 困惑二: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克服片面,追求多样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效仿和专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追求名人效应,如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教学法影响面广,效果好,就不管是新授课、练习课,也不管知识难易,都放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偶尔启发一下,以为这就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结果一段时间后,学生变得不想学习,学习成绩明显比不上同年级班级。这就是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教学方法,做法上的片面性导致的不良后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要始终使学生兴趣浓厚地自主学习,真正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困惑三:教材处理,舍本逐末 对策:依据实际,灵活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

你认为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解决,势必歪曲课程改革精神,影响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以下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 一、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二、重视主体失主导。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基于此,教师只有还原“阅读过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阅读主体即学生,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也如吕叔湘先生指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致力阅读过程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力是阅读教改的必由之路。教师也要珍视、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做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对话可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即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碰撞思想、激活知识、引发体验、分享收获、建构意义。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而不是用教师的泛泛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次读课文,营造

一个利于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如首先引导学生静心地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诵课文,并且每一次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这些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的认识更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充分感知,适当领悟。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反复吟诵中,回味文章的意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体会和感知美的存在的读书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诵读和默读,它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的景色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领略自然美的能力。比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使得学生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课堂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课堂实录 P>薛超,女,回族,1979年9月出生,现年27岁,1997年毕业于石嘴山市师范学校,现任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教师,小教一级,教龄9年。自从教以来,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多次参加大武口区、市级语文优质课比赛,均荣获一等奖,2006年6月参加全区小学语文观摩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准备: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 ”划出来。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自学提示: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指导朗读。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同桌交流,补充空白。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四、总结全文五、作业超市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板书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人类↙↖科技→ 发现和发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指导书写12个生字。3. 交流、品评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和手抄报《科技天地》。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过程: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附课文:29 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陈维贤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5期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对话——生成”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构建、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意解读乃至曲解课文得不到矫正,有的教师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把学生初始化阅读当成课堂阅读等现象时有发生。某权威教学杂志曾刊登一个《我与地坛》的课例,在上此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又读了一篇类似的感人文章,学生非常感动。该教师认为,虽没讲什么内容,但这节课很成功,他从学生眼中读出了感动、理解。实际上,教师的作用可忽略不记(仅仅是读篇文章),这样的课要教师干什么?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课外自由阅读。如此,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新课改也将难以真正有效开展。重新思考、审视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使我们澄清错误认识,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1、引申原始体验,推动学生发展。课堂阅读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时,不宜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之后,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原始体验、矫正原始体验、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学情的,才是真正能够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如学生自读《故都的秋》后,让大家畅谈感受,有学生认为倒数第三段的议论是横插一杠子,也有学生认为所写景太不起眼。这些都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触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的教学不仅对学生促进最大,而且还能发现我们教学的盲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和学生交流、参与讨论、察言观色等多种形式,把握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文本时,就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实则是以师者的理解、体验融进朗读之中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对学生阅读理解的严重干扰。 2、以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山东史建筑老师《兰亭集序》教学把文本学习“物化”为“自主解题”、“分层美读”,“景象描述”、“勾画点评”、“观点表述”、“词语积累”、“鉴赏链接”等七项活动,其教学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活动的重要。2006年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巴尔扎克葬词》的执教者设计了这一活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收获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收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这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去,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在认真地落实。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小学第一学段(1 ~ 2 年级) 阅读要求中提到一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记得在上《可爱的西沙群岛》的第一课时,我通过翻阅教材,决定把阅读课文与积累词语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更为方便教学,我把文本的内容逐段做成幻灯片,并配上相应的图片,每段文字中我都把我自认为很好的词语标记成红色(但词语量相当大,但我无法取舍)。当美丽的画面和文字同时出现时,孩子们是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一遍一遍指导学生朗读,他们通过齐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完之后,我们会一起找出好词语好句子,词语进行理解运用并摘抄在“我的采集本”上,而好句子可以课后背诵(我还给学生推荐了我准备了但是他们没有找出来的,因为词语容量大,摘抄花了不少时间,因此拖了堂才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这节课出现了一个小状况,在学习“懒洋洋”这个词语时,有一个学生造句时把它和动画片中的“懒羊羊”混为一谈,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赶紧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辨别,在辨别字形的基础上,我又跟他们分析字义。突发情况圆满解决,但我也在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阅读方式的指导太过单一,阅读重点不够突出,在这段时间学习了《阅读学与小学阅读教学》后,我知道了课前一定要研教材,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现在想想,给学生推荐的词语这一环节我就得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教材编排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后安排适合的词语。

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当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措施 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繁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学繁杂”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 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的“平台”。新课程倡导开发的教材观,

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3、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总之,只有用心灵引导心灵诵读心灵,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4、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备课资料。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 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语言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培养学生适 应社会未来的能力,阅读教学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 的重要性,不注意阅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技巧和方法可言,一篇优美的文章,从学生口中念出毫无色彩可言,根本就理解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这些 东西。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教材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表现为别出心裁、异想天开、与众不同,它 是创造的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凭借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多 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深 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那么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呢? 1.运用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思维不能只注重课本,置丰富多彩的现实世 界于不顾,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脑力劳动延续到动手操作,从教室延伸到课外,以寻求非同寻常的新颖奇特的见解。 2.运用扩缩变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绿色办公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绿色办公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了引号?根据课文题意可以换标题吗?可以指导学生从 文章中找现成的恰当的词句当标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多种不同的 意见充分发表,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类比思异,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如《跳水》一课的分段,可以让学生理清脉络,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还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分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 透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懂,就是要求教师就现成的问题 提出课本以外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创造技巧,闪现出思维敏捷性的火花。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一个提前介入的方法。现行教材中每篇课文均有提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要 求提前接触课文,并以阅读到的内容验证要求,虽然不一定全部掌握,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从而主动去听课。教师可以做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预习。例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关文学常识、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等,教师可以先做指点。 三、加强读的练习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读,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这三者紧密相连, 也是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无疑为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识字量的增加,相应课外阅读量也应增加。课外阅读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方式,但这毕竟有时间和选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首先,有针对 性地去阅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读同一本书,之 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写心得体会、设专栏进行评议,以达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高; 最后是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努力去开拓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集合 说课稿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散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 高三语文 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地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是重点,是因其语言精练、辞藻清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是难点,是因为它“形散而神不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也不像说明文那样明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教好现代散文,就要针对散文地特点,再现散文地意境,将文章中一幅幅动人地画卷展现在学生地眼前,把美地感情地清泉引入学生地心田,让学生在品味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中蕴含地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地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地质量.下面,我就自己在散文教学中地一些做法和体会,谈谈自己对现代散文教学地一些粗浅看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创设意境,代入感情,唤起学生地审美需求 意境是散文地生命,著名作家杨朔曾说:“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地意境.”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地意境,散文地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了.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散文地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且能还散文地完整、动人地本来面目.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师首先要自己进入意境.进入意境地前提是对作品地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随“境”深,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地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地基础上,带着强烈地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地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地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在这里,教师地“带情”“引导”是重要地一步.教师只有以自身地情结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遨游艺术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地目地.例如《荷塘月色》,全文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地是一幅幅如梦境般美丽缥缈地画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地舞女地裙,层层地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地,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地明珠,又如碧天里地星星,又如刚出浴地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地歌声似地.”我在教这篇散文时,由形到神、从景到情,顺着作品中那一幅幅地画面(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深情地引导学生,把学生带进那特定地意境中,使学生在那幽僻地小路,多姿地荷花,微微地晚风,缕缕地清香,淡淡地月色,薄薄地青雾中,品味到作品那种迷离恍惚、深沉抑郁地情调,进而从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地独特意境中,明确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地苦闷、彷徨:“我且受用这无边地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地,我什么也没有.”使学生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地黑暗现实,正确地理解当时地进步知识分子地心态思想,从而理解作品地主题.因此,教师导游,学生畅游,师生共同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地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地真面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抓住文眼,理清脉络,训练学生地解构能力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地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地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地艺术整体地脉络与筋骨,在文章中起着重要地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地外表,理出内在地经纬,领悟文章地主旨和神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地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在“情动而辞发”地“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如《荷塘月色》,写作地时代背景是年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文蕴藉隽永,跌宕曲折.我紧紧抓住开篇地“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地缘由,只在夜游荷塘、观赏月色上着墨,铺写荷塘小路地静,自己独行地静,月色朦胧地静,等等.但作者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地“不平静”.“静”与“不静”本来是相反地,一方是客观环境,一方为主观感情.由于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独赏荷塘,从欣赏荷香月色中暂得解脱,暂得

新课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新课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摘要:为了提升语文阅读质量,促进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再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措施,包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新型阅读观,采用多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教学质量都是家长和学校极为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关系着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及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招生和升学率等因素。近些年,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单方面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主体作用严重缺失,导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它对中学各门课程进行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响应新课改,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就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要求,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新型人才 新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是培养人才,提倡积极地为社会可持续发

展培养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能力和高素质,还要具备先进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显而易见,若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做到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相统一,努力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所需的栋梁之材[1]。 (二)培养新型阅读观 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不能再以传统阅读教学的灌输式方法进行,新型的阅读观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要求语文阅读不能只把阅读作为一个重点,应该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注重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把提高学生的自主语文学习意识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三)提倡合作精神,建立开放式的阅读环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新型阅读观,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与阅读观念相统一的阅读环境。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其他人分享,产生思维的碰撞,取长补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探讨意识与能力[2]。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来实施阅读教学。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现行语文(主要是高中)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课是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听、说、读、写这四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四者不能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这主要是因为听、说能力虽然也重要,也应下气力培养和提高,但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时间和众多场合随时都可进行实践和训练,而课上训练时完全可以少用些时间,与此相反,读、写能力则要在一定的识字基础上,主要靠上学之后养成。加之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更困难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读和写这两种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中,二者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和时间。这是因为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没有阅读的吸收和积累,写作就难以进行。所以,阅读应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也能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总之,只有切实认真地抓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全面推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更为基础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循,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循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见《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老在50年前讲的“忽视”阅读的状况,今天虽有些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轻视阅读、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现今有必要进一步强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改进阅读教学,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当前,语文教学中轻视或忽略阅读教学的现象有哪些表现呢?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语文学界不少同仁认为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 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并过多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 有些教师讲课,总过多的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意义作过详过细的分析,甚至引申开去讲很多道理,然而却很少甚至完全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具体领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是怎样把这些思想意义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光的反射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案 (一) 参赛选手:严小玲 参赛课题:光的反射 参赛单位:广东惠阳高级中学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设计者: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物理科组严小玲

课题沪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学生分析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 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 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分析和处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 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把物理融入到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教具激光手电,平面镜、自制光源、实验报告一份、自制反射仪 教学环节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阅读示范课评课

阅读示范课评课 整堂课以任务型教学方式展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一环扣一环,教师引导巧而得法. 下面我就先从一些优点说说我的看法 一,老师很有亲和力,有激情, 声音响亮清脆,能吸引学生注意,能较好地促进教学. 二,最重要的是: 教学设计合理,层次非常清晰,主脉络明了,重点突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处理手法新 以教材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重点突出。 ①是教书本,而是以书本教,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导入,学生兴趣浓,由已学语 言知识输入到延伸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出,特别是老师由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入手,一步一步,环环紧扣来逐步引导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这就是能力. ②从Warming--up→Pre--task→while task→post task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

为主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策略的渗透,情感的培养,真正朝着"学生发展"方向努力. Warming—up 部分插了两个绕口令,开始上课前可以给同学们热身,做好课前准备。讲课过程中,老师先由己及人从自我介绍性的“猜测”教学开始。由猜测开始熟悉新老师,潜意识中学生就逐步被引导进入课文中的阅读。前面一系列的关于老师的信息都是为课文讲解做铺。也注意了个性的培养.老师把自己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 老师的教学思维活跃,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已学知识,很好地引导学生逐步学习。 老师对学生是引导性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独立思考,融入课文情境。老师开始由自己的信息过渡到自己的房间,再与弟弟的房间进行对比,为课文中的两姐妹房间对比做好了铺垫。最后结合学生性格特点让其画John的房间的图,较为合理。 还有一点就是其中一个女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老师问其他同学“Do you agree with her?”同学都无反应,然后立刻改正道“Is she right?”同学就有反应了,说明老师思维活跃。 不足之处: 1.绕口令部分虽能活跃气氛,但感觉还是有点小突兀。 2.老师在口语中不小心犯了个语法错误:“On the desk there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通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