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剧《原野》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歌剧《原野》的文化内涵

歌剧,自19世纪浪漫派以来,它的影响力逐步延伸到了包括亚洲地区的世界各地。中国历来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人不仅全面地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在不断吸收、借鉴、移植、模仿并结合中国音乐文化实际的基础上,孕育创生了以西方歌剧模式为蓝本的中国民族歌剧,由此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新的航程。

标签:歌剧;创作特征;文化内涵

一、关于歌剧《原野》

歌剧《原野》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巨作,是第一部被搬上国际舞台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国歌剧。这部由曹禺之女万方根据其父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的歌剧,于1987年7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首演。作品以其大胆的探索创新,精巧的整体构思,鲜明的音乐形象,引起人们的关注,赢得了广泛的赞许。2010年新春伊始,甘肃省歌剧院借鉴上海歌剧院的成功经验,将钢琴伴奏版的《原野》搬上舞台,在其音乐厅上演十几场,同时为扩大该剧在兰州的影响,还赴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多场巡演,得到了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大获成功。2018年年初,它再度被甘肃省歌剧院搬上舞台,这恐怕是歌剧《原野》诞生以来最为集中也最有延续性的演出。

编剧万方和作曲家金湘谙熟歌剧的艺术特性,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宏观把握,音乐戏剧化在歌剧创作中的原则已经得以充分得体现。因此,我们说它是中国对西方歌剧艺术探索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代表了中国对舶来艺术通过早期的模仿移植,到中期的交融借鉴,再到与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高度融合之后的歌剧创作水平。

二、歌剧《原野》的创作特征

(一)西化的舞台语言

《原野》是反映私人恩怨情感纠葛的题材,内容深刻复杂,在创作风格上为了表现这种复杂性,就需要运用多种手法来创造它。实践告诉我们,西方的作曲技法在刻画主题上较为深刻,戏剧性冲突更强烈,因此,对于以西方歌剧形式与西方现代技法为主,对以民族戏剧根基来创作的《原野》来说,曲作者金湘坦言在音乐创作上主要把握住两点:一是人性的复苏与扭曲,二是大自然的本色与变形。在风格的把握上,凡是表现人性的被扭曲,大自然的变形等,多用近现代技法,凡是表现人性的复苏和大自然的本色美等,则多用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技法。在总体构思上,凡是大段唱腔多用整块的,旋律感强的,调性相对明确的手法;凡是朦胧的场景,戏剧性的段落及宣叙调、韵白、说白之类的段落,则多用结构模糊、旋律感弱、尖锐音程的多层结合手法。用这种截然不同的手法来表现

两种不同的情与景,让它们在强烈的冲撞反差中,既表现了不同的情与景,也表现出音乐自身的美。由此构成了原野音乐的总体概貌。

剧中大量运用了20世纪的作曲技法,加入了音乐的无调性。在这种无调性音乐的整体烘托下,又转入有调性的大段歌唱,突出了西方歌剧咏叹调浓重的抒情性和我国传统民族歌剧旋律的歌唱性。歌剧《原野》的唱段调性变化大,音准把握难,表现力丰富,震撼力强大,戏剧冲突激烈,在中国歌剧作品中可以说无出其右。

(二)民族元素的体现

作为中国背景下的歌剧创作,作曲家在创作歌剧《原野》时仍不失其民族性特征。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叙调的中国化。宣叙调原本是西方歌剧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在歌剧《原野》中,作者将本民族的传统元素注入到这种西式的表现形式里,充分考虑了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借鉴了中国戏曲中韵白的神韵、古典诗词的吟诵方法以及说唱音乐中的形式,赋予了宣叙调以中国特色和多样性。可分为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半说半唱、吟诵加唱、只说不唱等。如第一幕中焦母的宣叙调,作曲家将无调性技法和戏曲的拖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加上演员用鼻腔哼鸣的方式,刻画了一个鲜明的焦母形象。二是戏曲节奏的借鉴与运用。作曲家仍然从中国戏曲音乐中汲取养料,在全剧中多次运用了京剧中“乱锤”的节奏特点,主要由板鼓奏出,节奏由慢逐渐加快,具有极大得动力性,有力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还有戏曲中“緊拉慢唱”的形式,在剧中也被借鉴,如第二幕中金子的咏叹调《你们打我吧》中的运用。还有在部分和声思维上,作曲家采用了符合中国思维习惯的线性和声思维逻辑。三是表演方式。歌剧《原野》在我国传统戏剧的根基上,把略加夸张的戏剧表演程式融入到生活化的动作上,更加注重得是感情的投入与演唱的技巧表演。由于歌剧中咏叹调的戏剧性比较浓重,因此唱法上完全运用了美声唱法,但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结合了美声的发声方法,如万山红饰演的金子,声音比较浑厚有力,这对人物情感自由得倾吐和性格得展现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除了金子,其他角色也有所涉及。

值得一提得是,歌剧《原野》80年代末的上演在当时虽然引起过一时的轰动,也曾得到过很多的荣誉。但是这些光环和荣誉犹如昙花一现,并没有在中国歌剧事业民族化进程中翠柏常青。甘肃省歌剧院钢琴伴奏版歌剧《原野》,从2010年至2018年连续两次的复排至今已上演数十场,每一次的复排都能够发现和培养一批正在成长的青年演员,从语言、唱段、舞台调度、人物塑造,年轻的演员们对《原野》表现出超乎想象的热情,同时也客观地加速了他们的成长。希望我们为该剧推广普及所做得有益尝试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也算是为歌剧《原野》这一艺术经典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姝.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歌剧《原野》[J].音乐探索,2009(02):56~59.

[2]闻玉智.歌剧《原野》的文学意义与音乐的名族化问题[J].剧作家,2008(01):73~74.

作者简介:陈源(1971.01—),男,甘肃人,本科,二级演员,研究方向:表演理论、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