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齐物论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大道不可言说,大辩沉默不语,大仁不有意为仁,大廉不客意谦让,大勇不鲁莽行事。道被言说出来便不是真道,辩论的言辞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存有仁爱之心必不能周全,太过廉洁的人反而不一定是真的廉洁,莽夫之勇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五者看起来做得很好,仿佛接近大道,不过却因为过于执着地去追求方法,得了道的表象而得不到精髓,反而背道而行了。因此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所不知。可有谁知道不用语言的辩论,不可表达的大道呢?如果能了解到这一点,就能无所不包,称之为“天府”。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称之为“葆光”。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前面已经说过了。“道”不可言说,是因为“道”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大辩沉默不语,是因为看得全面,所以辩无可辩。

“大仁不仁”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叫“刍狗”呢?就是用于祭祀的草扎的假狗。上古的时候人们祭祀用的是真狗,可是真的狗一个浪费,一个也会发臭。于是到了商,周以后,就用草扎的狗代替了真狗来祭祀。祭祀完了就丢掉,不会觉得可异。

那么天地孕育万物,本是“大仁”,可是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呢,却是春生秋杀。生而不喜,杀而不怜,任运自然,所以又是大不仁。所以这里“大仁不仁”的含义是指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灭亡。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生而称“有”,灭而称“无”,平等齐观。故天地无私爱,无喜恶之心,自然是不仁。所以庄子说“大仁不仁”,便是这个意思。

“大廉不谦”这句话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里不具体讲这一章,只是简单说明一下。

这一章说的什么呢?天地无已而已存,圣人亦如此。无已为“公”,已存为“私”。《阴符经》说:“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也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天地生养万物而无任何私心,不求回报,故为至公。而天地之所以存在,万物存焉。万物不存,天地不存。故万物之生养,又为之天地,故为至私。

天地为何能长生,因万物之生生不息。万物为何生生不息,在于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何谓无为?自然之法。任运自然,而法不由已出,故曰“不自生”。

圣人无名。不以一已名望为念,而其名终昭之于天下,故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方能成其私。”

至于“大廉不谦”,再举个例子。三国志里写诸葛亮,说在他死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篇表文,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正因为大公无私,才敢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个便是“无私方能成其私了”。

“大勇不忮”也可以从《道德经》中找到相似的话:“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个“敢”和“忮”都有鲁莽的含义。所以大的勇气并不是鲁莽从事,而是有大见识,大胆略。敢于面对现实是大勇,敢于承认错误是大勇,甚至敢于认输也是大勇。当年韩信敢于受胯下之辱,这也便是大勇。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这个就是把前面的五点重复一下,很容易理解。“大道不称”,也就是“不昭”。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美”和“善”都不可标准化,那么“道”也是一样。如果给“道”一个标准,说你们照着这个做就得道了,这个不对。没有统一的标准才是真正的大道。“言辩而不及”,前面也说了,“辩也者,有不见也。”正是因为有看不到的地方才会去辩。那么看不到的地方,必然是辩之不及了。

“仁常而不成”,这个是跟着前面“大仁不仁”来的。古人说“成”这个字有完美的意思。所以如果有人谥为“成”,就很了不起了。像古人老爸死了叫“考”,不是有句话叫“如丧考妣”吗?“考”是老爸死了,“妣”是老妈死了。这个“考”的意思就是“成”,就“已成事业”。是很高的评价。那么有仁爱之心的话,必有喜恶之别,这样就不能对所有的东西都“仁”,而只有“不仁”,像天地一般无仁爱之心,才能大仁于万物。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又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这个道理了。

“廉清而不信”,这个“廉”前面没有解释,其实就是指有节操,不苟取的人。这里是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私心,清清白白是不可能的,是不可信的。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就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这里说这么一句呢?因为道家讲究顺应自然,不强为。为求廉而强为之清,道家认为是不可取的。所以道家讲究“大廉不谦”就是这个道理。人总是有私心的,这个私心应该是通过对道的修炼自然而然,慢慢地消除的。而不是客意人为地去消除私心。所以修道讲究自然之法,而非“劳神明而为一”。

“勇忮而不成”,这个“成”也是完美无缺的意思。什么完美无缺呢?“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忮”是客意为勇,这跟道家的精神也是相反的。大勇不是有意为勇,而是自然表现出来的。所谓“不怒自威”就是这个道理了。

最后来了句总结:“五者圆而几向方矣。”这就把道家的精神给点出来了。道家的精神便在这个“圆”字。你看太极图就是个大圆对吧,中间分出一黑一白这叫两仪。《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太极便是道家说的“道”。“道”便为“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一个完美的圆,无有起点,无有终点,浑融无迹,可通为一。而完美的圆是画不出来的,这就正应了庄子所说:“道不可言,言则非也”的要义了。

那我们要去画圆就会有什么结果啊?“圆而几向方矣。”这个“方”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