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管风琴音乐的美学与创作理论发展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子管风琴音乐的美学与创作理论发
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20世纪下半叶,现代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乐器不断趋向成熟,但也使电子管风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对矛盾――艺术理论相对于乐器本体发展较为缓慢。文章在阐述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变革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的美学思考,以及电子管风琴音乐的价值评价和发展方向探索。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音乐美学创作理论 20世纪下半叶,现代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管风琴自身的乐器性能产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这种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电子管风琴在艺术表现内容、表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虽然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乐器不断趋向成熟,但也产生了一对内在矛盾――艺术理论相对于电子管风琴乐器本体发展较为缓慢的矛盾。正因为如此,现阶段电子管风琴的发展方向呈现出模糊、繁乱的特点。要想解决这对矛盾,必须着力研究与现代电子管风琴发展现状相契合的相关理论,进而解决艺术家的视野问题,使电子管风琴未来的发展道路更为清晰、顺畅。
一、电子管风琴本体变革带动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的
变革
作为现代电子管风琴的雏形,“电风琴”自20世纪早期定型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完全沿袭了管风琴多排键盘的演奏形式,音色相对单调却特色鲜明,电声味道浓郁,与其他电声乐器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音乐特性上强调以复杂的技法弥补“音色单调”的不足。相对于声学管风琴而言,这种“新乐器”以独特的音色结合现代和声技法创造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电风琴音乐美学思想,在审美、创造美等方面开拓出了自己的领域,具体表现在,诞生了独立意义上的“电风琴音乐”,与其他音乐门类产生了显著的区别。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音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电风琴音色和演奏方式的局限,现代电子管风琴开始萌芽。现代电子管风琴开始借助现代电声技术模拟出各种声学乐器的音色,并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些全新的电声音色。以带有“触后”特性的键盘为代表的演奏手段革新使电子管风琴演奏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的乐器性能允许演奏者直接将为声学乐器创作的作品移植到电子管风琴上演奏。“作品移植”使得电子管风琴可演奏的曲目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呈几何数量增加,并逐渐成为电子管风琴音乐发展的重要趋势。
但是,这种乐器革新也使电子管风琴的“独特性”日
渐黯淡,突出表现在,现代电子管风琴的音色和表现内容与传统声学乐器日趋“同质化”。这样的现状,无疑为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方向带来了一定困惑。
二、关于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的美学思考
关于美的创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如何创造美;第二,创造什么样的美。这二者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一)如何创造美,关键在于“创造”
欲创造美,须知何为美。上文已经提到,科技发展使电子管风琴有能力模仿各种声学乐器的声音,因此将本来为传统乐器创作的作品移植到电子管风琴上进行演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创作现象。从艺术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本无可厚非。但是,模仿形式的再现不可替代被模仿的对象,更不可将模仿的结果称为新的作品。从这一角度来看,模仿并不是创造美的行为,其行为结果仅可称作复制美。
创造美的关键在于“创造”二字。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必须经历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心理体验,第二阶段是将心理体验具象为艺术形象,并将美感灌注至艺术形象中,从而形成美的艺术作品。很明显,从电子管风琴音乐的角度出发,移植来的作品并不符合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因此,缺乏创新性这一本质使“作品移植”不可能
成为未来电子管风琴音乐前进的主要方向。
换句话说,虽然“电风琴”音乐原本成熟的审美理论很大程度上被这种乐器新的性能所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子管风琴音乐不能重新形成成熟的美学观。因为上文已经论证了模仿绝非是电子管风琴音乐今后发展的出路,真正的出路必然是为电子管风琴创作专属音乐。
(二)创作电子管风琴专属音乐的可行性及创造什么样的美
虽然电子管风琴有能力模拟传统声学乐器的音色,但这种模拟仍然是有局限性的。由于电子管风琴使用键盘作为演奏界面,因此它在表现诸如手风琴等键盘乐器的音乐段落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甚至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但在模拟非键盘乐器时,这种局限性就显露出来。以电子管风琴模拟弦乐器小提琴为例,弓弦乐器在音与音过渡时自然、柔和,这点与所有键盘乐器皆不同。因此,电子管风琴使用键盘演奏弦乐曲的段落时必然使人感到“生硬”,很难高水平地表现弦乐器的演奏技巧。这一点,可以说是电子管风琴模拟声学乐器时最大的不足。
但事物皆有两面性。这种生硬的、带有电声味道的弦乐却恰恰成了电子管风琴区别于传统声学乐器的特征,如能巧妙利用,则可创造出完全属于电子管风琴的音乐风格。此外,除去声学乐器的音色,电子管风琴内部还包含大量专属
于这种乐器的音色。但很显然,目前的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中并未将此类音色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当然,这也与目前电子管风琴领域的乐器法尚未健全有关。若对电子管风琴适用的演奏技法、音色加以系统研究、整理和总结,进而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供创作者使用,势必将开拓出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的新环境,彻底改变目前“作品移植”占主要地位的现状。当然,这也并不是一味对“作品移植”加以否定。
三、电子管风琴音乐的价值评价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门类,担负着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养的重任。“提高必须要有普及作为基础,但普及仅仅是一种手段,只有当‘阳春白雪’在人民群众中跃居于‘下里巴人’之上的时候,普及的目的才算达到”,所以实现“阳春白雪”的社会化必先有“下里巴人”的社会化。在电子管风琴音乐普及工作尚未彻底完成的今天,电子管风琴音乐的价值评价须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取得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对于任何艺术价值的评价都应有较为客观的固定标准,而这个标准的确立依据就是每一历史时期人们对音乐的合理需求。虽然不可简单地将专门为电子管风琴创作的音乐比喻为“阳春白雪”,将移植来的作品比作“下里巴人”,但移植而来的作品一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受众审美过程中更易引起共鸣,而这种共鸣则会对电子管风琴音乐的普及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