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教材选用院系教材委员会成员评价汇总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科技大学修订本科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具体体现和专业建设的载体,也是学校组织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依据。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响应国家全民创新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适应地方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就修订2017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凸显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指导,充分吸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方法,全面构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突出应用、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大学。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规范化原则。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要求,充分吸收我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专业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学时学分比例、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比例。
2、统一性与多样化原则。
在学校统一规划基础课程、分学科搭建的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条件,科学论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凸显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3、主体性与个性化原则。
适应学分制要求,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加大学生选课范围,力求为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三、修订重点
1、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改革教学理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要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管理课程”(必修,2学分,32学时,第三学期),各专业要设置3—5周的新技术专题(必修,3—5个学分),开展学科前沿及企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等方面的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类成组的公选课,包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发明创造学等课程,每门课程2个学分。
2、推进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现有学时学分框架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科学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育人效果。
要增加课程中所含实践环节(实验、实训)的学时比例,积极推进实验和实训教学改革,要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课内课外相结合,增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对参加工程认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设置应符合相关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的要求。
3、减少课内必修学时,增加自主选择空间
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度调整专业计划总学分,控制课内学时,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鼓励打破跨院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为学生的成才与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四、基本要求
1、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成立本单位的修订工作小组,成员应包含校外专家至少2人。
组织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贯彻《辽宁科技大学修订本科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深入研讨修订工作。
对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组织校外审定工作,充分汲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应适应创新创业发展和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科学构建课
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避免因人设课、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
3、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和环节设置的要求
(1)理论课程。
课程体系设计上既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注重学科性、专业性、个性化的要求,继续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搭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构建模块,整合选修课课程群,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确保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的落实。
(2)实践教学。
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深度推进实验课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增加课程内实践(实验、实训)教学的比例,调整和增加实验实训项目,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增加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更新新技术专题的教学内容,每个专业都要开始3-5周的新技术专业,内容主要为学科前沿及企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情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 严格控制课内总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课内总学分控制在187以内,总学时控制在2300以内。
5、改革考试方式方法。
将考试方式方法改革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应用在学生成绩评价中。
对学生学习采取“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同时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的评价方式。
一般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2周考试周的考试课程不超过5门,1周考试周的考试课程不超过3门。
附表1、公共基础课平台
注:*表示学位课程
附表2、专业基础课平台
注:各专业可结合专业需要进行选择
附表3、素质拓展教育课程
注:健康教育课按照课内0.5学分,课外0.5学分执行附表4、部分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表
附表5、公共选修课程
各单位经批准后可增设若干模块公共选修课,除模块外,还可灵活设置其他公共选修课程。
学生在选择时采取“模块+课程”的方式,即学生选定一模块后,根据需要可选择其他模块中的课程,也可选择模块以外的其他课程,但毕业最低要求达到4学分。
附表6、
全校性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毕业最低要求2学分:
注:未列及的其它项目,经所在学院(系)确认,学校研究决定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