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需要解决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好的问题。
1919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一种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它把许多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传统给摧毁了,使文化断裂了,许多中国人“无家可归”了;从1957到1977年的“极左”倾向奉行两极对立、阶级斗争和造反有理。
这时期,马克思主义一定意义上不仅被异化为只讲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而不讲人性、人道主义的僵死的意识形态或教条,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不健全,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仰了,对社会主义不信服了,“无根可依”了;1978年以后,许多人基本上处于“物化生存”状态,人总体上处于“物化生存”状态,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人的需要、能力和关系被物化,一些人的血液、心灵被污染了,“无脉相承”了。
当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使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又对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些人对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环境无法适应,在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痛苦;有些人对异常激烈的各种思想文化激荡和思想文化渗透无所警惕,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和迷惑;有些人对社会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有些人因其缺乏安全感、人际冷漠、人格得不到尊重,而在心理上出现失落、焦虑和烦恼;有些人对“努力得不到回报”这种不满意的生存境遇感到无能为力,在信仰上出现某种危机;有些人对只追求物质财富增长而轻视人文精神建设的现实感到无所归依,在行动上犹豫不决,随波逐流。
要言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定意义上出现了某种危机,即面对“价值多元”的冲击出现了价值乱象,要么是“价值碎片”,要么是“价值虚无”,要么是“价值错位”,要么是“价值迷失”。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题、立意是相当及时而重要、深远的,应成为我们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但完全破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因为今天人们要么多从政治形态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过去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
今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未来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突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在于对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对内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并引领社会思潮。
当前人们多从学理形态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逻辑,还没有真正从大众形态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大众的吸引力、凝聚力研究不够,如:不够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关系及其意义认识不够。
从全民共同价值观构建入手且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要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问题,特别需要注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形态及其实现和建设问题。
由此,要真正解决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问题,就应当从全民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入手,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
首先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全民共同价值观?建立全民共同价值观,一要从逻辑的完整性上来考虑,即逻辑完整地考虑人的精神结构。
我认为这一结构主要就是价值取向(涉指心灵追求的方向、目标及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关乎达至方向、目标的思路,方向、目标决定思路)、道德情操(在人群关系中如何实现目标)、精神状态(自我如何实现目标);二要从
现实针对性上来提炼,即自觉地反映和提升现实生活世界中人民大众的呼声。
我认为应当确立“能力本位”(方向、目标,即价值取向)、“和谐共生”(达至目标需要确立的思维方式)、“公共利益”(实现目标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创造个性”(实现目标需要具备的精神状态)的全民共同价值观。
这一共同价值观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人(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自由个性,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涵的共同理想相一致——如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自主创新能力、共创共享发展成果等,也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对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和谐、公共性的新要求。
其次是怎样使全民共同价值观入心入脑?
第一,在形式上要体现民族化、大众化,即在语言表述上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利于传播,以解决“入脑”问题。
如新加坡提出的“国家至上、社会为本、家庭为根、尊重个人、协商共识、宗教宽容”的共同价值观,就充分体现新加坡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能力本位、和谐共生、公共利益、创造个性也鲜明地体现了我们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强调和谐和共同利益的传统,能力本位、和谐共生、公共利益、创造个性这样的表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利于传播。
第二,在内容上要体现时代化、人性化。
既符合时代精神,也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心灵世界的问题,如人生方向、目标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方式问题、理想信念问题,以使全民共同价值观“入心”。
当今时代特别需要倡导并确立能力本位、和谐共生、公共利益和创造个性的精神,这些基本精神对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能力本位”。
其一,能力本位蕴含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中负面因素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
能力本位意味着:当权位、金钱、“关系”、“人情”、资历同“能绩”发生冲突的时候,应以能绩作为裁决的准绳,以能力本位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每个人既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来实现其人生价值,又要不断提高其能力素质,为社会多作贡献,要靠其努力、能力和实力及其业绩来实现其正当利益和合理的目标,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和社会地位,来显示其人生价值。
其二,能力本位体现一种“只要努力就有回报且凭能绩立足”的现代国民精神。
国民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从深层精神上支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过去,我国社会发展缓慢的―个深层原因,是我们的国民精神结构中缺乏一种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一定意义上是抑制强者和创造个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出的国民大多奉行“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的价值观念。
这种国民精神,显然与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积极竞争、开拓进取的首创精神不相适应。
“凭能绩立足”的现代国民精神对中国发展尤为重要。
日趋剧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实力的竞争。
能力本位作为―种实力精神,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三,能力本位是一种现代文化启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内在要求我们确立与其相适合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念,诸如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个性、自由、平等、人权、理性等。
这些现代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是以人的能力为基础或核心的,离开人的能力,它们都无法表现、实现和确证。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提高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政治上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文化上要培育人的创新精神,在国家核心发展战略上,也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看作基本内容。
这是内在蕴涵一种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由此,我们可以对平民大众实行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文化启蒙和教育。
第三,在机制上要体现时代化,即贯彻落实全民共同价值观的机制要通畅,而且这种机制要与全民共同价值观的内在精神与基本要求相契合,以解决“落地”问题。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权力层级为核心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在当今中国,这种社会结构易使权力与资本相结合进而侵占公共利益。
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中的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因而它是贯彻落实全民共同价值观的一种机制障碍。
中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逐渐形成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和公共服务型政府所构成的新型社会结构。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市场经济倡导的是凭能绩立足和创造个性,公民社会注重的是公民参与、社会和谐,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是公平正义和权力的阳光运作,它要服务的是公共利益。
显然,这种新型社会结构有利于确立和实现“能力本位”、“和谐共生”、“公共利益”和“创造个性”,因而它是贯彻落实全民共同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机制保障。
(作者:韩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