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
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论观点。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验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了科学。综上所述,从理论内容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论证和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命题,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来说,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自然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社会对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如何解放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景与方面的描绘。三者从时间、空间、条件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总之,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历史使命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通过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彼此联系展现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2.问: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为什么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前苏联社会主义还会解体?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终极理论,由于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境况。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新问题,并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获得丰富和发展。但前苏联社会主义自斯大林伊始,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顾前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历史前提有所不同,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教条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描绘,形成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种种社会矛盾,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本身已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非1的、教条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对着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大举压境,不仅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这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真正原因。
3.问: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吗?还有没有别的标准?
答: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存在其它的标准。当然,这并不排斥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可是,逻辑证明尽管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结论,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进行。具体的实践有局限性,实践检验认识只能是一个过程,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在坚持实践标准时,要防止把实践标准简单化。
4.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问: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价值是不是唯一的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是否也能创造价值? 答: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商品的价值也只能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因为机器设备并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它不能离开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人的劳动力)而独立存在。机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包括科技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众多的“总体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机器设备的开启、监视、调试、信息处理和检修等,也都离不开人的劳动。所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只是作为“物”的要素、作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活劳动转移到商品当中去,但它本身不会创造新价值。现实生活中,采用先进设备的企业之所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实现较多的利润收入,原因主要在于,先进的机器设备虽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却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在某一部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哪一个个别企
.
;.
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该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高于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其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商品在市场上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因此,采用先进设备的企业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就可以获得超额的价值补偿,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
6. 问: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来讲是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问题,马克思向来是非常辩证地看待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方面具有破坏性,但另一方面也具有建设性。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吃一堑,长一智。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正是从不断的危机中,资本主义才得以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致力于解决问题,采取措施不断地防范问题的发生,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危机的实质在于:它不仅意味着再生产过程的矛盾的暴力爆发,还意味着这些矛盾的暴力的、暂时的、局部的解决。他同时指出,作为暴力的解决,它表现为使资本主义生产暂时恢复平衡,为生产力新发展扫清道路。这就是说,经济危机对于资本主义而言不见得全是坏事,虽然方式上比较“暴力”,但它有助于再生产恢复“健康的、正常的”联系。
具体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危机促成了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危机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可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却可以利用这一时期来重新装备企业,改进技术,率先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用新机器、新厂房、新设备来代替旧机器、旧厂房、旧设备,以求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这无疑促成了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打下物质基础。其二,经济危机促使资本主义不断调整和改革。如正是因为1929-1933年大危机的爆发,才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才使得国家更多地通过各种宏观调控的方式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也才使得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建立起来,也就是资本主义各国在保证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也才使得西方各国出现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发展。
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会促使资本主义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但马克思强调,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是不可能最终消除的。因为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7.问:“福利国家”是否能成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入口处”?
答: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真的改善雇佣工人生活水平过低的状况,而只是为了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便使得资本家赚取更多的利润。无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怎样的福利制度,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两级分化现象,更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的经济根源。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属性依然是资本主义性质,它的建立不是为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入口”,而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8. 问: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答: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从空想变成科学,形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伟大历史作用。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是不容否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奠定了哲学基础,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的理论起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涵盖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领域,具有宏观的总体性。科学社会主义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只有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显示其历史作用,才能转化成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是指导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行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科学。
9.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答:“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重要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我们称为“两个必然”的重要思想。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我们把这个论断概括为“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思想。这两个重要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两个必然”是社会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两个决不会”的逻辑结论。第二,“两个必然”实现的内在逻辑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客观产物;“两个必然”的实现进程不是一条向前延伸的直线运动,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发展。这是一个同步的渐进过程。当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殆尽,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条件也就完全成熟,“两个必然”也就将全面实现。第三,“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统一,不仅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而且揭示了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