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2.环境知觉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
1.2 刺激的分类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2知觉与环境知觉2.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以及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与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2.1.1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2.1.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
知觉整体性是知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仅依赖与对刺激物的结构,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人的知觉整体性会抑制个别成分的知觉;恒常性:指尽管作用于我们感觉的刺激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做知觉到的物体却保持相当的稳定性,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选择性:指我们在观察两岐图形时常常会在不同的两个图形知觉中来回转换,这说明知觉过程中从在着竞争。
环境心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课程概要: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
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
对应这个定义,环境心理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环境心理学是新兴的,尽管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持续了数十年。
早期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更重视个体过程,而不是人-环境过程,幸运的是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改变了此状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课程内容1.环境心理学导论: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环境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与学术脉络2. 环境知觉/空间认知:我们如何了解和建构这个世界注意到的环境、环境信息的解释与组织、认知地图、空间指认与距离认知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对环境的色彩、声、光、热、微气候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4.城市的公共认知:城市环境公共意象的若干专题城市意象、易识别的环境与景观、社会性意象、环境审美5.空间行为学:人们如何共享空间拥挤、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6.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用后评价研究和论文写作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辨、量化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用后评价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7.住宅与社区中的环境心理: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8.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研究与实践三十年:“可防卫空间”理论以来的建筑设计与社区防范9.城市开敞空间中的环境行为10.不同的环境与各种群体的环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女性与环境/办公室、校园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 行为场合(behavior setting)(Barker, 1968)2. 私密性(Altman,1975)3. 个人空间 (Sommer,1969)4.人际距离(Hall,1966)5.领域性6.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为领域建立个人标记,以此宣示自己对领域拥有的行为。
环境行为心理学链接之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ppt

b) 观察者对间接线索得主观印象成为直接线索。对环境美之判断建 立在直接线索得整合基础上。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c) 生态效度指得就是环境与每一条线索间得实际关联,如果观察 者知道这些线索并对其权衡后会产生有效知觉(很多时候人们 对一些线索视而不见),视觉利用指得就是观察者对每一条线索 得实际权衡。
环境行为心理学
B. 供给论:Gibson提出。 a) 她相信各条线索之间得组合给与观察者直接得环境知觉。她认
为世界有物质组成;外表得组织提供了供给或就是易察觉得功 能, b) Gibson认为此种供给得知觉,并非要求对观察到得信息作解释。 供给论强调了环境得本身,特别就是日常环境,而非观察者。 c) Gibson另外一个出人意外得观点就是她坚持认为知觉并非由对 基本得建筑体量之察觉组成,如颜色、形式与形态。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群化原则 a) 临近原则 b) 相似原则 c) 连续原则 d) 封闭原则 • 简化原则 a) 良好得完形原则 b) 简介原则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②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得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她们有最大程 度生存得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她比较强调知觉反应得先天性。认 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她们有功能价值得方面。同时她还认为,感觉信息 确实就是真实世界得一个正确记录,而助环境中得一些关键部分(如地心引力, 昼夜周期等)在整个演化历史中就是不变得。
•
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意义: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关系,不仅符合
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与建筑得主题,观众在随意与轻松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一)城市的表象
林奇 研究美国城市的视觉质量问题, 认为城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他的识别 性,即城市的道路、景观、商店怎样为 人们所认识,城市的各部分又是样自然 地结合成整体。他认为组成城市表象的 关键向度(或人们利用的标志类型)有 五种:边线、道路、联结、街区、地标。 人们对城市的表象可从三方面分析:差 异性、结构性、价值性。
9、我们的市场行为主要的导向因素,第一个是市场需求的导向,第二个是技术进步的导向,第三大导向是竞争对手的行为导向。21.8.1921.8.19Thursday, August 19, 2021
10、市场销售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14:12:0514:12:0514:128/19/2021 2:12:05 PM
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也是影响建筑物表象的重要因 素。
三、环境中的认知地图
( 一)认知地图的性质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 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 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时间的简 单顺序,还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的信息。它使有机体在环境活动中部首固定 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约束,可以提供环境的 有效模型。
(一)潜在环境及其对情绪的影响 潜在环境指环境中的声音、温度、气味和
照明等非视觉部分所构成的环境。 潜在环境作为稳定的环境特质,人们可能
未曾明确意识到,但他们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有深刻影响,对人们的行为和感受起着强烈而 可预测的作用。
莫拉比安和拉塞尔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人们在预测环境行为时,有三种因素特别重要: 愉快--生气 个人是否感到快乐和满足,
二、潜在环境的类型与性质
潜在环境指物理环境中的非视觉因素, 包括气候、高度、温度、光线、颜色和 噪声等。
环境心理学 2.环境知觉

丹麦学者鲁宾早在1915年 就注意到这种现象,绘制了 著名的两可图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图形清晰明确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 (3)图地关系可以互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河建筑 的主题。 注意:缺乏图地之分易造成视觉混乱,但有时却能形 成一种万紫千红、琳琅满目、喜气洋洋、熙熙攘攘的特殊氛 围;或者创造出雾里看花、花间隐榭的朦胧美。实际设计中 要根据目的灵活运用。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特定环境的物质特征一旦向使用者展示了其外在显现 的功能,使用者敏感的生态知觉能迅速发现该环境的潜在 功能,并利用这些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常见的潜在功能:可爬、可坐、可躺、可骑等。而这 些行为在现实中往往不被允许,属不文明行为。
可爬:爬树似乎比赏花 更能唤起对远祖巢居生 活的潜在记忆。
上海三林某菜市场
上海 标志
对于同一环境,居民体验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而更习惯 生态知觉和概率判断,即更关心环境的功能意义。 而艺术家和观光客一般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因而更习惯 于格式塔知觉,即更关心眼前画面或照片的美,即审美价值。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人类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物种之一,不可能完全摆脱自 然法则的控制。 人类作出选择是必要的,但不能是随意的,生态系统 永远制约着人类的选择。 人类应尊重生命,敬畏造物,也应该承担起对环境生 态的责任。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 感觉:是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2.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形成的。
3. 感觉:主要以⽣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的普遍性,因⽽有较⼩的个体差异。
知觉:是纯⼼理性的,具有较⼤的个体差异。
§4.1 环境知觉 ⼀、概念: 1.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过程。
2.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变化。
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
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光、压⼒、温度等都可发⽣,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简述环境知觉理论。
1.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1)⾃上⽽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 (2)⾃下⽽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2.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种主动的⽅式对刺激进⾏建构,提出整体⼤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3.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程度⽣存的机会。
这种理论也称为⽣态学观点。
①认为⼈类天⽣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
②知觉中学习和经验的重要结果是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假设的发展,这种假设有时会导致误会知觉或错觉。
4.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个模型。
①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的知觉。
②个体利⽤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可能性的判断。
它强调知觉是⼀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4.2环境认知 1.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的知识”。
大一环境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心理活动影响环境。
本笔记将摘抄大一环境心理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环境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心理学定义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环境。
2. 环境心理学的目标环境心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控制条件下对人类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研究者可以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大量样本的资料,对环境因素与人类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4. 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四、环境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建筑环境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建筑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空间。
2. 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广泛。
通过对城市环境因素的研究,城市规划者可以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3. 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4. 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旨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员工身心健康。
五、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心理生态学理论心理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1)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环境心理学对感觉知觉思维意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对感觉知觉思维意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环境对人类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
1. 感觉: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官体验。
例如,色彩、光线、温度和声音等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我们对环境的感知。
不同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变化,例如,在明亮的环境下我们可能感觉更加活跃和警觉。
2. 知觉:环境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外界的刺激和环境条件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解释。
例如,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可能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而一个杂乱脏乱的房间可能会引起烦躁和紧张。
3. 思维: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环境的不同特征可能会激发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一个静谧的环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深思熟虑,而一个喧嚣的环境可能会干扰思维和集中注意力。
4. 意识: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状态和情绪。
例如,一个安静、美丽的自然环境可能会给人带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而一个嘈杂、拥挤的城市环境可能会引起压力和不适。
总的来说,环境心理学研究了环境对个体的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的影响,通过理解这些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改善环境,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环境心理学-2

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 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 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 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 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 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
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
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
三、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其二,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 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
(一)环境提供
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 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 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 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 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 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 生存意义。
例如一根树枝,你可以把它
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可以 作防身武器。
(二) 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 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 传进化的结果。 事实上,的确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 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 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
(2)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
(三)简化原则
(三)简化原则
1.良好完形原则
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
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
2.简洁原则
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 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 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又翔实的依据。同时, 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隐身,对环境设计具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是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
环境知觉不仅涉及当前感觉到的信息,还会根据个体的当前需要和环境特征,加工记忆中储存的环境信息。
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是功能性的。
此外,“环境”一词在环境知觉中泛指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
而“知觉”则既指有关个体感知、信息处理和认知的生理—心理特质,也包括了有关于自然和建成环境的集体文化信仰、价值观和审美判断。
环境知觉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它是对空间环境整体的反映。
例如,在置身于城市街道上时,人们会看到街道的形态、建筑的颜色,闻到空间中散发的气味,听到街道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感受到周围或安静、或喧闹的气氛。
这一切迅速地与自身的经验(记忆、想象)对照,从而获得对这一环境的整体映像。
这种对环境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环境知觉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准确的解释,建议查阅相关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专家。
复习课件环境知觉和认知.ppt

精最选新文.档
7
精最选新文.档
8
精最选新文.档
9
精最选新文.档
10
精最选新文.档
11
三、格式塔组织原那么 〔一〕图形与背景 图地之分是先天赋予,后天加强。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主体。环境中某一形态 元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形成比照主次。
精最选新文.档
格式塔:“有组织整体〞,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但它的特
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精最选新文.档
5
二、根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局部,并非局部之和,而且局部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二〕同型〔构〕论 相对应性,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精最选新文.档
6
〔三〕场作用力 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
环境。
精最选新文.档
45
精最选新文.档
46
精最选新文.档
47
精最选新文.档
48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 环境知觉理论→环境信息特点、主观偏爱、遗传基因、生理和心 理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承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等等。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沙漠 VS 热带雨林
精最选新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9
• 复杂性的含义 结论—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复杂性最为合理。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响
美 VS 丑 审美的源泉就是动物的天性,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 对栖息环境的选择。
精最选新文.档
41
• 哪只更帅?
精最选新文.档
《建筑环境心理学》感觉、知觉与认知 ppt课件

第2讲 环境知觉
ppt课件
1
环境知觉基础
环境及其划分 心理学是什么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三个层面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重点议题
ppt课件
2
1、环境及其划分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 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 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 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ppt课件
3
——如何界定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 学者 Hellpach将环境划分为三个范围: 自然或者"地理心理因 素"( geopsychological factors) 的环境、社会或者"心理 社会因素"( psychosocial factors ) 的环境和"建成环境 "(built environment) 。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虚拟环 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重要环境之一,因此, 可以对环境进行如下分类(图示)。
ppt课件
14
(二)感觉阈限 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 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当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 时,所引起的就不再是正常感觉而是痛觉,例如过强的听觉刺 激和触觉刺激引起的效果都是痛觉,这个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 激量称上绝对感觉阈限,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 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ppt课件
20
(五)个人特征 个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人对 客观刺激的注意与否。对个人来说,“注意”是一种资源, 能有效控制和分配自己“注意”的人就能更有效地利用这 一资源。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2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 5)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
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 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 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
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 6)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
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 7)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
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环境心理学导论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主讲:龚迪嘉 2015.5.19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 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1 2 3 4
格式塔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自然的恢复效果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 3)引申 • 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 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 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 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 • 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 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 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
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 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 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 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 征中找到原因 • 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 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 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 有益的启发
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 • 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 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 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 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 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 背景,俗称图底之分
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 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 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 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 化作用
环境心理学2原版

1.环境心理学最早产生于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美2.如何理解下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3.客观事物引起注意取决于哪些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a刺激物的对比强度b刺激物的状态c刺激的新异性d注意的广度e个人特征4.不同感觉之间相互影响如何一、相互削弱和破坏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信息常会削弱或破坏视觉体验二、相互加强或协同简单的加强比较多见。
复杂的加强涉及到更多感觉,尤其当多种感觉提供同一信息或同一类信息时,体验就更加深刻;协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某一环境(建筑)所提供的多种感觉应与所在环境性质相匹配;二是这些信息在质和量两方面互相配合三、相互补偿或替代理想的幼托建筑不仅应造型美观、新颖、复杂,而且还应提供足够的听觉、触觉、动觉刺激作为补偿;在环境中,不同种类的感觉还可相互替代----当视觉提供的信息令人不感兴趣时,其他感觉提供的信息就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5.什么是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即固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6.格式塔知觉理论基本观点主义有哪些(多选)?一、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区分为元素。
二、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它们都是同型的现象三、场作用力物理现象、生理和心理现象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
四、是有组织的心理整体7.如何理解图地之分?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的对象-----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
8.群化原则主要包含哪些内容?邻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封闭原则含义:在我们自然而然的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
这种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称为群化原则。
9.如何理解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体现了格式塔学派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
课件2-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 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 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 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 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 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 觉的体现。
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 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 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 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 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 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2. 心理场的概念 格式塔派的另一特点是援引现代物理科学的概 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 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 等概念,认为心理也是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的。他的研 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 生存适应, 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 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 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 一旦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 想象丰富。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 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 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二)群化原则 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易被感知 为整体。
排列成“心”形的 儿童被看作是一个心形 图形而不是多少个儿童。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二)群化原则 4、封闭原则:按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 看作成一个完整图形。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一)环境的提供 发现和利用环境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在观察时,“看到的东西怎么样?”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看到了什么?”
当柴烧?作拐杖?防身武器?
生态观点:知觉是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
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二)群化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当我们自然而然进行观察时,知觉具 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 这种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 称为“群化原则”。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二)群化原则 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可坐:石龟的背、卧 石顶部成为游玩劳累 时的天然歇脚处
可躺:公园、景区的长 条平台成为人们躺卧的 天然床铺。
可骑:公园、景区的 石马成为游人体验骑 马乐趣的天然玩具。
儿童在发现环境设施潜 在功能方面往往比成年人敏 感许多。
儿童的敏感也往往成为其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祸根!
重要提示:环境设计人员应富有人文关怀, 要充分重视生态知觉,尤其要避免环境潜在 功能的不利作用。
环境心理学
主讲教师:袁老师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影视与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 唐山
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 第三章:环境认知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 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
丹麦学者鲁宾早在1915年 就注意到这种现象,绘制了 著名的两可图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图形清晰明确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 (3)图地关系可以互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河建筑 的主题。 注意:缺乏图地之分易造成视觉混乱,但有时却能形 成一种万紫千红、琳琅满目、喜气洋洋、熙熙攘攘的特殊氛 围;或者创造出雾里看花、花间隐榭的朦胧美。实际设计中 要根据目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二、基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同型论 物理、生理、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 具有两两对应关系。
当人感知到对方就是自己喜欢的 人时,其脑内也会存在与对方的容 貌、身材、举止相对应的区域。 “相对应”是理解同型的关键, 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 理和心理现象。
引发怀古、怀旧、 回忆、反思的历史遗迹, 也同样起到镇静剂的作 用。
“创新庵不若修古庙” ——清· 涨潮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二)恐惧 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 1、觉察到被眼睛盯着会产生恐惧 研究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睛的玩具。 当蝴蝶或飞蛾发觉捕食 的鸟儿来临,会先装死,然 后突然展开带有眼状斑纹的 翅膀吓退捕食者。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特定环境的物质特征一旦向使用者展示了其外在显现 的功能,使用者敏感的生态知觉能迅速发现该环境的潜在 功能,并利用这些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常见的潜在功能:可爬、可坐、可躺、可骑等。而这 些行为在现实中往往不被允许,属不文明行为。
可爬:爬树似乎比赏花 更能唤起对远祖巢居生 活的潜在记忆。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二、对“复杂性”的偏爱
(一)人偏爱复杂的刺激 1、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兴趣随环境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 2、经常生活中同一环境或刺激中,知觉会迟钝和呆滞, 甚至会从厌烦刺激发展到厌烦环境。
第二章 环境知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一)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兴起时间:1912年兴起于德国 2、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考夫卡、科勒 3、产生条件: (1)20世纪初,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倾向于整体性 研究 (2)哲学:必须通过先验才能认识现象 (3)物理学:抛弃机械观点,采取“场”的理论
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 第三章:环境认知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 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 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
为什么老员工不会选择该办公位?
为什么皇帝宝座后会有屏风?
为什么上至皇宫下到民居,都要设置碍眼的一道墙?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四)信息控制 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最好也包括左右) 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 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 信息,同时又避免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 的背后遭受袭击。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二)学派的建立 1910年,魏特海默、考夫卡、科勒等在实验中映示 了一些“似动”现象,随研究的深入逐步建立该学派。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强调知觉是个感觉元素的集合,无 法对这类现象作出解释。魏特海默认为,这种似动现象不 是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所感知到的一种运动整体, 一种格式塔。 他们以研究人对图形的知觉为契机,扩展研究领域, 最终形成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环境知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环境信息 的特点、与情绪反应有关的主观偏爱、感知者的遗传基因、 生理和心理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以及人与环境信息的交互作用等。
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廓并未完成,而人们仍然能将其辨识。因 此,在设计中,相互有围合倾向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往往会给人 以较强的领域感。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三)简化原则 1、良好完形原则:按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 易被看作成一个完整图形。
一个直角梯形加一条对角线, 仍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梯形。 将12个小圆排成一个椭圆,外 加的一个同样的小圆,无论后 者与椭圆中任一个小圆怎样靠 近,仍被感知为不属于椭圆整 体而成为多余的另类。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一、环境信息的特点
1、环境信息无固定的时空限制; 2、环境通过所有感觉渠道向人提供信息; 3、环境信息量远远大于人能处理的范围; 4、接受何种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 5、环境信息既是行为发生的前提,也是其发生的场所; 6、环境刺激对人的情绪具有直接的影响; 7、环境信息具有隐喻、拟人、寓言、对比等象征意义; 8、环境具有审美性质。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两可图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三)格式塔的含义 德语“格式塔”,指形式或图形,后引申为“有组 织整体”的同义词。 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 完整现象。 完整现象具有其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 简单的元素,其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中。
夜空中的星座, 就比其他散乱的星 星易被感知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二)群化原则 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上海城隍庙商业区 各建筑尽管高矮大小各 异,但由于材料、质感、 色彩、形状相似,以及 在空间上相互靠近,给 人以强烈的整体感,与 周边繁华的现代化大都 市景观自然区分。
“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仰望生死两茫茫……”
姹紫嫣红的花海,带你进入童话般的世界
除了自然风景,形形色色的果实也是人类天生的最爱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一)愉悦 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 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风光可能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了 痕迹,使我们对孕育生命的原始自然生态保留着天生的亲 和性。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二)恐惧 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 2、人类及灵长类动物对豹子、蛇、蜘蛛的外形或体 纹具有天生的警觉和畏惧反应。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三)审美倾向 令人愉悦的自然客体对人的审美倾向有着直接影响。 同时,令人敬畏的对象还间接酿成了威严和敬畏有关的审 美倾向。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三)简化原则 2、简洁原则:是良好完形原则的深化,知觉在组织空间 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提示:格式塔组织原则的局限性
1、用途的局限 主要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难 以对真实环境中的视知觉作出满意的解释。 2、忽视后天经验及文化影响 由于过分强调直觉,上述原则往往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 的影响,因而也难以解释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