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书概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书概论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临床的医疗经验,所总结出的医学理论。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黄帝内经》的问世,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理论的阐发,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都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如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养生等学说,对于后代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较为全面性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继《黄帝内经》后,又一重要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在于,开创了中医学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从汉代至清朝以来,中医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脉络,可以归类为如下的七种学派:

《一》伤寒学派:以汉代张仲景为代表,特点为擅于辨证论治。

《二》寒凉学派:以金朝刘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特点为擅用寒凉药。

《三》补土学派:以金朝李东垣、张元素为代表,特点为擅用补益脾胃药。

《四》攻邪学派:以金朝张从正(张子和)为代表,特点为擅用汗、吐、下三法。《五》丹溪学派:以元朝朱丹溪为代表,特点为擅用滋阴药。

《六》温补学派:以明朝薛已、张景岳(张介宾)为代表。特点为着重于虚损病证的辨证,擅用温补药。

《七》温病学派:以明末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吴瑭)为代表,特点为着重于温病的辨证与治疗。

这段历经二千余年的中医学史,存在有辉煌的过去,毕竟,这千百年来由于有中医的贡献,成千上万人的病痛才得以医治,这是永远不能抹灭的事实;至于中医是否也会存在有璀灿的未来,或者说能与西方医学平起平坐,这应该是大家努力的目标。

内经、难经类:

1. 《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722 ~前221 年? )共十八卷。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2. 《黄帝内经太素》(公元605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3.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

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4. 《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1188 年)金〃刘完素(孚真、河间)。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

。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5.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

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6. 《类经》(公元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

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12 类,390 条,条理

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7. 《内经知要》(公元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

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8.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

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9.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1689 )清〃汪昂(訒庵)注。

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昆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10. 《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11. 《难经本义》(公元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

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12. 《难经集注》(公元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

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1. 《伤寒杂病论》(公元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

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2. 《伤寒论》(公元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

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3. 《伤寒总病论》(公元1100 年)宋〃庞安时(安常)着。

六卷。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对于《伤寒论》有所阐明,如暑病、天行温病、小儿伤寒、妊娠伤寒、斑疹等均有发挥。

4. 《伤寒类证活人书》(公元1107 年)宋〃朱肱(翼中)着。

十八卷。以101 个问答,阐发《伤寒论》的内容,说明各方的意义,并采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126 方作为补充。

5. 《注解伤寒论》(公元1144 年)金〃成无己撰。

计十卷。就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进行注释,依据《内经》、《难经》等解释各条,也有自己的见解。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论》全注本。

6. 《伤寒明理论》(公元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

对于《伤寒论》的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20 首的方义。

7. 《伤寒论条辨》(公元1589 年)明〃方有执(中行)着。

八卷。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把《伤寒论》重新编次,太阳篇的更动最大,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营卫为纲。

8. 《尚论篇》(公元1648 年)明〃喻昌(嘉言)着。

八卷。在方氏《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9. 《伤寒来苏集》(公元1669 年)清〃柯琴(韵伯)着。

八卷,分《伤寒论注》四卷、《论翼》二卷、《附翼》二卷。《论注》依据六经方证,重新编次;《论翼》是综合性论述;《附翼》是方论。柯氏主张六经为杂病立法。

10. 《伤寒贯珠集》(公元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

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11. 《伤寒论类方》(公元1759 年)清〃徐大椿(灵胎、洄溪)着。

一卷。把《伤寒论》的药方分为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再把同类诸方列入,方后列举用此方的条文,易于理解证情、方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