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与发展建议
——以槟榔谷景区为例
摘要:海南地处我国南疆,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演替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浓郁。文化旅游是21世纪旅游消费的主旋律和发展趋势,发展文化旅游是海南在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旅游胜地进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使命。其中,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是海南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对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了解其开发状况,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以槟榔谷景区开发为例探讨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海南,资源开发,槟榔谷,发展方向,建
1.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概况
1.1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类型及内容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主要由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组成。下面例举各种文化类型所包含的内容:
物态文化:住宅( 代表性住宅是船形屋)、服饰( 对襟、上衣和简裙,加上各种饰物)、饮食( 如竹筒饭、山兰酒等)、黎饰、独木器、制陶、黎药;
制度文化:“合亩制”(“合伙共耕田地”) 和“峒”( 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符号文化: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纹身
观念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信仰
1.2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特点
从考古发现中证实,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土著居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海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也造就了黎族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它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
1. 分布相对集中
海南有黎族33.4万人,他们大都散居于五指山腹地,即保亭县、白沙县、乐东县交界的一大片偏僻山区里, 共计有24个乡,970个合亩。这种小范围集聚使得集中保护和开发成为可能。
2.历史积淀深厚,民俗文化一脉相承
换句话说,海南黎族文化具有自己纯正的血统。由于早期封建主的迫害封杀,黎族退居的五指山地区。那里封闭的环境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安定的环境。黎族文化在封闭的环境下极大程度的保留了最初的色彩,这与周围文化的风格都迥然不同。
3.具有强烈的原始色彩
由于长期生活在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所以黎族文化极大地保留了原始社会的元素。在黎族人的制度和婚嫁风俗中还能隐约看到母系社会的影子。而走进村庄是看到到建筑,纹身,歌舞等等无疑就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写照。在黎族村落中,从生活方式到生活工具再到宗教信仰,无一不透露出浓重的原始气息。
由以上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海南在黎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有这很强的优势。
2.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状况(以槟榔谷为例)
早在90年代,海南就兴起了黎苗风情村,当时简单地搭建几间茅草屋,就告诉游客是黎苗风情村。当时的黎苗风情村纯粹是简单的商业手段,几无文化可言。由于风情村的暴利,大家蜂拥而上,风情村从五指山,一路往外“搬”到保亭、“搬”到三亚、陵水、万宁,当时距离海口市不到50公里的居丁也出现了
黎苗风情村。这是黎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的最初阶段。
2008年槟榔谷开始投入运营,这是在开发黎苗文化旅游中的一次重要的尝试。景区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茂密,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景区由原住民黎村、原蚩尤苗寨和原始雨林谷三大版块组成。在槟榔谷内建有的黎族艺术馆、文身馆和牛文化展馆,以及随处可见的船型屋,绣面纹身和原汁原味的黎族小吃,无疑不散发这黎族文化的风味。此时代表着对黎族民俗文化旅游最高诠释的槟榔谷和周围散落的小型风情街,一起构成了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以景区为主,观光展览式的开发方式。2010年8月,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被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这在某一程度上预示着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走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2存在的问题
2.2.1 忽略技艺和文化的传承
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紧迫的是对技艺和文化的保护。唯有文化传承了,开发才能可持续地进行下去。据了解,对于被国家确认为的黎族民间传统文化在保护的过程中,除了资金的问题,最大的困扰就是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比如打柴舞的传承人就剩下三个人了,而且年龄还相对偏大。在海南省黎族地区的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自古就一直保留着打柴舞这一古俗,如果这一古俗在郎典村终止,黎族民间打柴舞的原生态形式即宣告消亡。不仅仅是打柴舞,在普查非遗的过程中,专家表示:不少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根本就没有多少兴致,别提进一步学习和推广了。海南黎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后继无人。
2.2.2 开发层次较低,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开发层次低是旅游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拿最成功的开发典例——槟榔谷来说,槟榔谷原生态大舞台以艺术的形式将海南本土黎族文化展现给游客,使游客更多地了解传统黎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游客的旅游兴致,达到保护发扬黎苗文化、吸引旅游的目的。然而,这种舞台化的形式只是单向的,封闭的,游客只能像一台“接收机”似地被动的接受来自于台上的信息,限制了游客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双向互动的体验性。这种原生态的文化保护不应该是封闭的,他们需要在动态的传承中得以实现。
另一个问题则是人才的缺失。在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时,缺少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据调查,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占49.5% ,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13.3% ( 其中大专10.1% 、本科2.9% 、硕士以上0.3%)。这使得文化旅游时的文化元素不容易表达出来,或者出现曲解,歪解甚至捏造的现象。
2.2.3 遍地开花,市场监管不合理
在20世纪初海南初步定为为国际旅游岛时,黎苗风情村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海南这块土地上生长开来。作为文化旅游的主力军,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在个地方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但到目前为止,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都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亮点,各个县市滥建的民俗村只会搞乱市场,搞坏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这块招牌。减少了市场的支持,只会为进一步挖掘黎族文化旅游资源增添阻碍。
另一方面,站在在微观的角度看,会发现黎族民俗文化旅游这一块的市场还很不规范。在市场的下游,也就是景区和风俗村,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门票收费混乱(2)不法小商小贩猖獗(3)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些大型的景区在这一块做得比较好,比较规范化。但是在市场的上游,也就是导游旅行社这一块,问题更加严重。在各个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业务操作不规范、低价格竞争、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黑社”、“黑车”、“黑导”、“黑店”、“宰客”等现象。
唯有宏观布局的合理与微观操作的得当,才能树立“黎民旅游”这块牌子,才能使黎族民俗文化旅游长足发展。
3 推进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以槟榔谷景区为例)
3.1 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评价工作